战场缉凶:列宁格勒城外,静悄悄
更多硬核,有趣,好玩的文章和资讯,请点击上方 芬里尔战史研究 关注获取!

镜头中两辆“黑豹”D型坦克瘫痪在了路边,厚厚的积雪已经覆盖了整个车身和炮塔。这也导致了我们很难在战车身上发现明显的创伤。打头的“326”号车,炮塔转向了车体的右侧。照片中所能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所幸我们找到了照片的来源。



原来它们是由苏联红军第2突击集团军摄于1944年初的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进攻战役期间。 这一关键信息帮助我们确认了受害者的身份——“北方”装甲(“黑豹”/静态)营。此时,他们是北方集团军群唯一部署的“黑豹”坦克的单位。而其装备的60辆“黑豹”D型坦克却颇有些渊源。
它们的故事要从“警卫旗队”的“黑豹”坦克讲起。正当库尔斯克草原上苏德两军剑拔弩张时。“警卫旗队”装甲掷弹兵师开始接收自己的第一批71辆“黑豹”D型坦克。不得不说希特勒对自己的“羽林军”青睐有加。他们实际上是第一支拥有属于自己“黑豹”装甲营的师级单位(第51和第52装甲营虽然更早,但他们在改编为“黑豹”营后已经属于直属集团军群的独立单位了)。尽管错过了整场库尔斯克会战,但从某种意义上又何尝不是一种憾事。实际上,参加库尔斯克战役的“黑豹”(第51和第52)装甲营此前便饱受技术设计缺陷和故障之苦。初上战场就遭遇“水土不服”,表现也差强人意。


由于希特勒担心盟军在意大利可能的进一步军事行动,他立即下令将自己的“羽林军”从东线调派往意大利。在镇压了试图倒向盟军的意大利军队后,他们又加入到清剿游击队的治安战中。显然,对于这只庞大的机动部队来说治安战未免太“大材小用”了。最终,在1943年11月初,他们回到早已风云大变的东线战场。而他们的“黑豹”装甲营也终于可以初登战场,只不过此回已经是“人是车非”。原来,“警卫旗队”师以原有的71辆D型坦克不适宜东线战场为由置换了96辆A型坦克。

精打细算的德国人并没有让这些被嫌弃的“黑豹”坦克闲着。希特勒下令为北方集团军群的“奥拉宁鲍姆”前线部署60辆“黑豹”坦克和10辆T-34作为固定火力点。起初的计划是北方集团军群将失去武器的反坦克手集中起来操纵这些坦克。而坦克押运队员和第29装甲团第一营的部分人员在为他们提供基本操纵培训后便返回德国。但是北方集团军群根本无法提供足够多符合条件的反坦克手来操纵坦克。为了保证第29装甲团第一营的部分培训人员能够按计划返回。陆军最高司令部的行动处下令组建“北方”装甲(‘黑豹’/静态)营。该营的组建将由第7反坦克补充营执行,计划于1944年1月25日完成动员。但急转直下的前线形势,使得这个装甲营并未真正遣往列宁格勒城外的前线。
1944年1月初,SS第三(日耳曼尼亚)装甲军报告了军辖区内的52辆“黑豹”坦克的战备值班情况:
第9空军野战师:12辆(其中7辆可移动)
第10空军野战师:20辆(其中9辆可移动)
SS第11装甲掷弹兵师:8辆(全部可移动)
SS第4警察装甲掷弹兵师师级战斗群:12辆(其中7辆可移动)
从这份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此时已经有部分车辆失去行动能力。而由于仅有第29装甲团第一营部分人员带来的一个维修分队,这些“问题小孩”从未得到足够的维修保养。而原计划分配的两辆回收型“黑豹”坦克更是从未实现!这意味着一旦发生撤退,将会有大量的坦克因为无法及时回收而被匆匆丢弃。
而这一天并未等上太久,1944年1月14日,苏军发起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进攻战役(苏联军史又称其为“第一次斯大林打击”)。14日清早,苏联红军突击第2集团军在第9和第10空军野战师连接处撕开口子。
而18日北方集团军群的一份报告,陈述了“奥拉宁鲍姆”前线的“黑豹”坦克部署情况:
1.)13辆“黑豹”坦克没有移动能力(其中6辆部署在第9和第10空军野战师之间的突破地区)。
2.)30辆尚有有限移动能力的黑豹(其中22辆部署在当前重点战区)。
几天的后的北方集团军群与装甲部队总监局通电:“奥拉宁鲍姆”装甲营的60辆黑豹坦克,仅存7辆尚能开动。15辆落入已经敌手。原因:维修服务不足。
而败退的SS第三“日耳曼尼亚”装甲军直到纳尔瓦才站稳脚跟,此时的能开回本阵的“黑豹”坦克已经所剩不多。
根据第二突击集团军在1月22日的战斗日志中宣称,他们在尼兹科维茨的战斗中,缴获了3辆“虎”和1辆“黑豹”;结合日志附录相册中大量“指豹为虎”,及唯一“虎”式坦克单位第502重装甲营并不在此方向战斗(502营21日在Skvoricy战斗并发生严重伤亡,但两处相距甚远且22日并未报告出现全损虎式)来看,缴获的3辆“虎式”很可能也是“北方”装甲营的“黑豹”坦克。另一方面,根据列宁格勒方面军战斗日志记录,突破第二集团军在21-22日缴获了5辆“虎”和2辆“黑豹”。




由此案情清晰,突破第二集团军导致了上述2辆黑豹的完全损失,且交战地点为尼兹科维茨地区。我司的侦查员们为此审阅了集团军战斗日志,确定了当天为集团军下属131师步兵593团在此村战斗。借助谷歌街景便利,经现场查勘员的摸排。然而案情突然峰回路转,尼兹科维茨一带的公路街景,并未发现符合案发现场特征的地段!是因为时间久远,地貌发生了变化,还是事件另有隐情?为了追寻真相的蛛丝马迹,我司的侦察员再次调出突破第二集团军档案,发现131师的战区除了尼兹科维茨外,还包括了另一个地点:(大)昂东沃洛村,此处距离尼兹科维茨不远,步兵482团于此进行战斗。侦察员复核了131步兵师日志,并发现该师宣称于两天的战斗里(21-22日)缴获了5辆“虎”式坦克。


步兵第131师战斗日志的证词,1月21-22日两天内缴获敌军5辆“虎式”坦克。(实际应为“北方”装甲营的“黑豹”坦克)
新线索的出现再次调动了我司侦探们的积极热情和战斗决心,为了使真相水落石出,我们再次沿尼兹科维茨至大昂冬沃洛公路排查,终于在昂村西侧成功发现了作案现场。侦察员通过现代化侦察设备对图片予以对比合成,发现当代的街景和近80年前的拍摄景象几乎完美重合。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两辆来自“北方”装甲营的“黑豹”D,曾在SS第三装甲军麾下抵抗了突破第二集团军的攻击。随后,它们中的若干辆与大部队失散。并于21或22日后撤至尼兹科维茨-大昂冬沃洛公路。在这里,他们或许是遭到了第131师步兵482团的袭击,或许是自己趴了窝。总之,第131师将其记录为“虎式”坦克并列入战利品清单,而突破第二集团军的记录则为“虎豹难辨”;列宁格勒方面军的记录可能更准确,明确指出了“2辆黑豹被缴获”。但另一方面,所谓另外5辆虎式究竟是“指豹为虎”还是20-21日缴获了第502装甲营的真虎,而出现了延迟上报情况,就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三级单位的统计数据存在有较大矛盾的。


有意思的是,大昂冬沃洛村这里的“黑豹”已经完全偏离了部署在“奥拉宁鲍姆”前线的SS第三装甲军主力部队的退却路线。原来,第9空军野战师的部队从“奥拉宁鲍姆”前线败退下后逐渐与SS第三装甲军失去联系,并加入友邻第五十军。同样加强有来自“北方”装甲营的“黑豹”坦克的他们可能通过了这里。




1944年2月12日,行动处下令:
1.)第29装甲团第一营(包括维修分队及其设备)将于1944年2月15日离开北方集团军群战区遣往西线总司令部(Ob.West)战区的莫贝方丹与第29装甲团第一营其余部分合流。
2.)所有坦克乘员,首先送往马格德堡的陆军武器办公室报到,他们将作为护卫队负责“黑豹”坦克运输的押送。
3.)仍留在北方集团军群的13辆“黑豹”坦克,交由SS志愿装甲掷弹兵师“北欧”暂时使用。

附录:
“警卫旗队”师的战车呼号系统。
“警卫旗队”系统的部队战车有着自己独特的战车呼号系统,以其装甲团第一(黑豹)营为例:
SS第1装甲团第一营,96辆“黑豹”坦克。
通讯排:S15,S16,S17
侦察排:S25,S26,S27,S28,S29
第1装甲连:
连部:105,104
第一装甲排:115,116,117,118,119
第二装甲排:125,126,127,128,129
第三装甲排:135,136,137,138,139
第四装甲排:145,146,147,148,149
第2,3,4装甲连同第1装甲连。

原创不易,请三连支持我们!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芬里尔战史研究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