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斯特凡巴托里国王时代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军事(二)兵种和军备的更新


(注:本段完全在知乎用户 威斯特蜀黍 https://www.zhihu.com/people/wang-shi-tao-42-22 翻译基础上替换名词,我选择机翻该文主要也是因为大佬珠玉在前,抛玉引砖,本节内容众多,部分译者备注将会在译文之后另行编辑 )
在齐格蒙特二世统治的最后岁月以及斯特凡·巴托里统治时期,是波兰骑兵在组织和装备上都大幅更新的一个重要时代。最后的雅盖隆王朝时代,所有骑兵单位通常是混编的,举例来说,就是胡萨枪骑兵(s. husarz, pl. husaria)和科萨克混合编制。一个骑兵连队究竟属于胡萨骑兵还是科萨克主要取决于二者间数量上的多寡,比如1564年费隆·克米塔·扎诺比尔斯基(Filon Kmita Czarnobylski)的一个胡萨骑兵连队就被记载包含了140名胡萨骑兵和60名科萨克。斯特凡·巴托里在他的统治初期就致力于骑兵单位的改组,以至于到了与莫斯科大公国的战争期间,混编的骑兵连队仅仅零星地存在于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军队中。不论从战术层面还是组织层面来说,这都是一个进步。
此时的波兰军中,身穿重甲的传统枪骑兵已经基本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便是被称为胡萨的骑兵(hussar)。在1576年斯特凡·巴托里的诏令中,这种骑兵已经被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职能的骑兵,而这个传统几乎被波兰军队一直保存到了近现代。他们起源于由匈牙利传入波兰的塞尔维亚枪骑兵(racowie),起初承担的主要是轻骑兵的职能,但在斯特凡·巴托里的时代,胡萨骑兵已经开始装备保护性的半身甲以防护躯干和手臂,并佩戴希沙克式头盔(helmets of szyszak style)。这套半身甲通常由拼接而成的甲片(或由皮革连接的板甲片)组成,手臂有带金属袖口的链甲或板甲手套保护。希沙克头盔(szyzsak helmet)则是一种覆盖颈后部并带有悬挂式结构以在不影响视线的情况下保护鼻梁和面颊的头盔。胡萨骑兵的主要武器包括一根长度可达5米,但被刻意减轻重量的骑枪,一把马刀以及一把波兰特色的破甲长剑(koncerz)。骑枪为一次性冲锋使用,因为这种骑枪通常会在冲刺敌军之后损毁。在冲锋之后的混战环节,胡萨骑兵使用长约1.2—1.4米的破甲长剑(koncerz)作为近战兵器,以刺击敌人为目的。若要进行砍杀,胡萨骑兵则会仿效匈牙利和土耳其人抽出马刀进行混战。除此以外,这个时期的胡萨骑兵还会在他们的马鞍上佩戴用于近战射击的簧轮枪。在马鞍的背后树立着以木制为框架的“羽翼”,这就是闻名于后世的“翼骑兵”称号的由来。
(注:这两段讲解了国内惯用翻译1576年后斯特凡巴托里时期波兰立陶宛联邦胡萨骑兵为翼骑兵称号的由来,所以这两段翻译中hussar依据情况翻译为胡萨骑兵,后文则统一为翼骑兵)
传统的轻骑兵“科萨克”(与诸如扎波罗热的哥萨克人不是一个概念)的编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在巴托里时代,科萨克骑兵分为中甲骑兵和轻骑兵。前者主要穿戴链甲或板条甲,佩戴希沙克头盔(szyzsak helmet)或链甲盔(misiurka)(一种碗状的头盔,后部连接着链甲结构的覆盖物),后者则像立陶宛军中的切尔卡西亚轻骑兵佩里霍蒂(petyhorcowie)一样不披甲。不管是中甲骑兵还是轻骑兵,二者所使用的武器基本一致,主要包括马刀、火枪、长矛,并时常还会配备弓箭或者簧轮卡宾枪等武器。(注:联邦时代的科萨克骑兵kozacka与哥萨克kozacy具有一定联系但并绝非一种哥萨克,在中文翻译时建议将其与其他哥萨克在翻译上进行严格区分以免混淆)
在所有轻骑兵的类型中立陶宛轻骑兵佩里霍蒂(petyhorco),摩尔达维亚连队,科萨克骑射手(the cossack strzelcy Latin, sagittarii )使用马刀,长火绳枪(matchlocks)或者弓箭。来自西欧的雇佣火枪骑兵(arkebuzerzy)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他们身穿半身甲,装备刺剑(rapier)以及长火绳卡宾枪(arquebuses)。偶尔也会有装备半身甲使用刺剑(rapier)和簧轮手枪(pistol)的德意志手枪骑兵(rajtar )的身影出现。前者和后者惯于用相对紧密的阵列配合作战,并能任意地相互混编,但这两种骑兵在波兰军中的数量并不多。在东欧战场上,主要策略是骑兵用闪着寒光的冷兵器冲锋造成压倒性冲击——而波兰本土的翼骑兵和科萨克骑兵正精于此道。无怪乎在巴托里统治期间,翼骑兵于波兰骑兵中的比例占到了大约85%,而科萨克骑兵也占到了10%,只有剩下的5%属于来自西欧骑兵。
外籍骑兵团往往直接在波兰国土的境外进行招募并按照所在地所普及的编制架构进行整编。同时,在波立联邦本土的军队中,骑兵往往被编制成150-200翼骑兵或100名科萨克和轻骑兵的小队。征召这些成分各异的骑兵人员(翼骑兵,科萨克,轻骑兵)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扈从—同伴”(poczet towarzyski)动员体系来进行的。当一名指挥官(旗尉rotmistrz)(注:因为波兰本土军队编制都沿用旗队称号,此类指挥官多为旗尉)收到来自国王签发的动员令(list przypowiedni )后,就相当于得到了国家的授权来征调军队。指挥官会就征兵问题先行谘询本地区内合适的有名望人士,这种组织形式可以回溯到中世纪骑士的骑枪扈从旗队(“knight’s lance” )或工匠行会;这些大师(注:master这里应该是将波兰“同伴”比作行会和军事修会大师,条顿军事修会,又译条顿骑士团),在波兰被称为同伴(towarzysze),相当于是“队长”(“comrades”),通常是当地知名的贵族或者小贵族后裔,在战时接受政府的征召负责一个旗队中扈从的武装,而费用也由这些大师承担。队列中的扈从(pocztowi)就好比行会中的熟练工,拥有和队长相近的装备标准,但一般出身于更加贫困的贵族家庭甚至是普通平民。负责征召的队长随后会与前述的旗尉订立军事契约,规定好征兵服务的范围以及军饷支付的条款。一个典型的翼骑兵连队中一般包括25名这样的同伴,每个同伴下辖五个士兵,也就是125名普通士兵,其中每个扈从旗队由一个同伴和五个扈从组成。每个同伴另外还有“服役”仆从负责照顾他的马匹以及辎重,而这些仆从不计入征召的行列,在战时也不随连队出击。旗尉会从这些同伴中挑选一名最具能力者提拔为副旗尉/中尉(lieutenant,porucznik)来辅佐他,必要时也会担任临时指挥官,并由一名少尉(ensign,chorąży)担任掌旗官(standard-bearer)的职责。
(注:中尉、少尉翻译自原文英文,有意思的是,英文中少尉本身就有军旗之意,文中逗号后为波文原词,实际上文中porucznik原意就是副手,chorąży原意就是旗手,这个职位最初没有军官级别,给打算举旗的骑兵同伴)
这个时代的波立联邦军中骑兵的占比非常大,与步兵数量比约为2:1。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施拉赤塔”集团拥有强烈的传统骑士情怀以外,也有实际战场需要的考虑——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广大国土的东方和南方边境地区作战,军队需要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低地,如果缺乏一只足够规模和素质的骑兵部队,将很难在大草原上和鞑靼、奥斯曼以及莫斯科人对敌。在巴托里统治时期以前,步兵也一直被视为骑兵部队的附庸,但随着波立联邦与莫斯科公国在堡垒林立的北方边境地区的军事冲突加剧,以及伊凡雷帝军事改革的展开,使这种情形也开始有了变化。伊凡雷帝组建的“射击军”编制,有效地增强莫斯科大公国军队的火力。有鉴于此,斯特凡·巴托里有意地强化了对波立联邦军中步兵、炮兵以及工程兵等部队的侧重。诚然在1579-1581年对抗莫斯科大公国的战役中,步兵在波立联邦军队中的比例仍然仅有30%,但需要看到的是骑兵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立陶宛贵族的私人骑兵部队,而在波兰军中,步兵数量的占比实际上已经达到50%。最终,在攻打普斯科夫的战役中,波立联邦军中的步兵数量已经很明显地超过了骑兵。
在与莫斯科公国的多年战争中,斯特凡·巴托里致力于从一切可利用的来源以达到对步兵数量的扩张,为此他效仿了很多国家对步兵的编制、装备以及战术模式。根据这些特点,人们可以轻易地在波立联邦军的步兵中区分出波兰人、匈牙利人、德意志人以及苏格兰人。如果根据招募的方式,波兰步兵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征募(zaciężna)和选召(wybraniecka)。
选召步兵(piechota wybraniecka)的兵源来自农民,波兰本土征募步兵的兵源则首选城镇中的平民。波兰步兵的征召体系与骑兵十分类似,由“施拉赤塔”阶层的成员担任指挥官统筹整个部队的招募工作。但让施拉赤塔负责征兵工作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更倾向于把征募来的优质兵源都供应给骑兵队,也就是施拉赤塔所珍视的“骑士传统”。他们视步兵为出身低微的人才该从事的军种。斯特凡·巴托里决心摒弃这种刻板传统,努力从施拉赤塔阶层中征召一支独立的步兵队,但收效甚微。在与莫斯科公国最后的战役阶段,波兰军中也仅有650名步兵征召自更富裕的施拉赤塔阶层。
在单位的组织和装备上,本土征募步兵和选召步兵之间没有实质上的差别。一个波兰步兵连队的人数通常在200人左右,并分成若干个小队。连队的指挥层包括上尉、中尉和少尉,下辖18—20的小队,并配有鼓手或军乐手。在1558—1570年的立窝尼亚战争期间,每个小队配有8名持重火绳枪(musketeer)和军刀的火枪兵,1名披甲的长枪兵或戟兵,以及一位持大盾的盾兵,但斯特凡·巴托里从自身的经验以及来自匈牙利的步兵模式出发,对波兰步兵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引进的就是统一的步兵军服,样式为蓝色的祖潘(żupan)外套、帽子和披风搭配红色的衬里和绿色的裤子。但更为重要的引进是武器装备。国王命令麾下所有步兵都必须装备火绳枪、军刀,以及应军用工事之需的短柄斧,并拒绝步兵装备全身甲、盾牌以及长枪。在这种改革下,波兰步兵的样式开始变得与国王在匈牙利和特兰西瓦尼亚的军队并无二致。除此之外,斯特凡·巴托里在其加冕之时还带来了600名哈伊杜克步兵(hajduk),而到了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之时,他们的力量增长到了3000人。
多亏了斯特凡·巴托里的努力,使波兰步兵呈现为一支基于匈牙利模式的纯火枪兵编队。这种编制模式使波兰步兵在防卫战和要塞围攻战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即使在开阔地野战也能运用十排的列阵实现规模可观的火力投射,唯一的不足在于他们极易受到敌军骑兵的攻击,但很显然波立联邦军队优良的骑兵传统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短板。
外籍征募军也在这项改革中获益。早在利沃尼亚战争期间,齐格蒙特二世·奥古斯都就曾引入过小规模的德意志征募兵连队。到了1576年,有600名德意志雇佣兵(landsknecht)在巴托里的命令下加入了波兰军队。随后,仍有更大规模的军队服务于波立联邦——1579年是2200名,1581是1600名。他们都是在巴托里的命令下,于勃兰登堡、萨克森、波美拉尼亚以及西里西亚等地招募的,并编组成特别的独立团。他们在组织上有着更高阶的指挥官和更多从上校到中士的基层军官协助运作。其中的火绳枪兵装备着火绳枪和长剑,长枪兵则装备长达5米的长枪,并有半身甲和头盔的保护。在这点上巴托里引入了一些属于他自己的小发明。在拥有规模庞大的优质骑兵作为组成的情况下,巴托里训示他的步兵不需要畏惧敌人的骑兵,因为在与莫斯科公国的交战中他们装备有比长枪多得多的火绳枪;同时他也命令麾下的德意志军队装备一定数量的圆盾,以在围攻莫斯科公国要塞的战斗中提供必要的掩护。

在格但斯克战役(1577年)期间,国王还雇佣了几百名在全欧洲享有勇敢和坚韧美名的苏格兰佣兵。苏格兰佣兵通常装备着火绳枪,或者是极具地方特色的苏格兰长矛、一柄双刃长阔剑和匕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格但斯克战役结束后继续留在了波兰,为国王在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中效力。
巴托里还从齐格蒙特二世那里继承了一支优良的炮兵,因此他无需在此方面做更大的改变。波兰最早的大炮生产和贮存中心是在克拉科夫,因为那里拥有兵工厂和王家铸造厂等基础设施。随后,更多的兵工厂和铸造厂又在利沃夫、维尔纽斯和蒂科钦等地兴建起来。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炮兵来应对莫斯科公国在东部边境的威胁,巴托里最终把维尔纽斯作为炮兵的建造和维修基地。
在巴托里的军械库(arsenal)中,有专业的大师级工匠担任长官(de zeugmeisters,pl cejgwarci)负责指导炮手和所有的工匠,而早在此之前,火炮就已经被运用在了波兰军队的战斗中,比如1557年在波斯沃(Pozwolska)战斗使用了68门,1567年在拉多斯科维奇(Radoskowicze)使用了100门。运送这些大型火炮需要供应大量的货车和牛马,比如运输一个发射5磅弹的野战炮就需要6匹马,而装载其所需的弹药和火药的货车则需要12匹战马才能拉动。对此巴托里采取了一个有效的措施,那便是在国土引进一支专门的财务团队(“treasury teams” ),来负责火炮兵的后勤。相比之下,利用水路来运送火炮有更大的优势,比如1579-1581年间,有几十门火炮藉由水路来运输,而一次这样的旅程便可以运送数千枚的炮弹,几百桶的火药,40车的斧头以及许多车的其他各色工具。
军事工程师也是炮兵团组成的一部分。起初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运送设营或构筑工事所需的器械。随后巴托里却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了这些军事工程师身上。在他的命令下,路德维克·魏德尔(Ludwik Wedel)运用由马车或河船所运送的物资,在维尔纽斯完成了一座浮舟组成的浮桥。这些浮舟被构筑于渡口间的铁链所连接着,上面铺满了坚固的木板。这种简易和耐用的筑桥方式,很快就被在复制在了德维纳河和季斯纳河上,平均用时仅有三个小时。巴托里雇佣了大批优秀的外国军事工程师,其中很多来自于意大利,协助他完成了大量围城工事以及建造地道等工程。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被认为是地图在波兰军事史上的第一次运用,这就要归功于巴托里所雇佣的专职绘图师,他们为围攻要塞和收复土地提供大量详尽的绘图以作为作战计划的依据和参考。
在那个时代,士兵们领取军饷谋生,但也需自行负担日用,途径主要包括向随军商人购买或者在敌境内搜刮掠夺。在这种后勤条件下机动力和地位都相对优异的骑兵并不会面临太大的困境,但步兵则就经常挨饿,这在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中尤为明显。为此,巴托里尝试了两种补救方法,其中较传统的办法便是从每一连队里都抽调一名步兵和车辆跟随骑兵队协助补给品的征调和运输,而更为创新的办法是买下所有的补给品然后运送到战地分发给步兵们,再从步兵的军饷中进行扣除,但财政和运输上的困难导致这种补给时常得不到保证。
不可不提的是,雅盖隆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还将一支海盗舰队(Flota kaperska)纳入王家编制中,用以攻击伊凡雷帝对纳尔瓦港口的封锁。到了1570年,一支正规的王家舰队开始进入建造阶段,但建造计划很快就因为波兰的王朝更迭而被打乱。在格但斯克战役期间,斯特凡·巴托里尝试加大对海盗舰队的支持,但很可惜后者被格但斯克和丹麦的海军所击败,从而未能在后续与莫斯科公国的战争中继续发挥作用。
来自施拉赤塔阶层的政治压力迫使波兰国王的一切军事和外交行动都需要经过瑟姆议会的批准。斯特凡·巴托里充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因此在对莫斯科公国的军事行动前,他花了极大精力向议会解释来自伊凡雷帝的威胁以及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性。与他前任不同的是,巴托里大量运用了印刷机的力量,向全社会宣传他的军事改革理念,以支持他的作战方案。但他是否确实采取了相应的信息审查制度,以防止波兰军在前线的败绩或其他负面消息传入国民的耳中,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