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高考记叙文真题
篾匠阿爷
虞燕
①一根茶口杯粗细的竹子,竹头抵住墙脚,竹尾握于阿爷左手,他右手挥刀,往中间部位一扎,“嚓”一声轻响,裂了个口子,顺势推篾刀,“噼噼啪啪”,像燃放鞭炮,竹子被一节节劈开,破开后的竹子对剖,再对剖……阿爷手持篾刀,左劈右劈上下翻飞,手指的骨节一突一突,如拉面一般,变出了无数根细长柔韧的篾条,一甩,“沙啦啦”,恰似清风穿过竹林。
②阿爷年少时赢弱,坐个渡轮都要晕船,父母怕他禁不起风里浪里颠簸,海员和渔民就别想了,学门手艺吧,小岛上,手艺人是吃香的。在木匠、漆匠、泥水匠、篾匠里,他选了篾匠,阿爷幼时常钻竹林,做竹管枪,取竹叶吹哨子,觉得自己跟竹子更亲近些。
③阿爷自是功力了得的。青篾、头黄篾、二黄篾、三黄篾……一层又一层,剖得利索。其中有个动作,他将篾刀刀柄往腋下一夹,嘴巴向前伸,咬住剖开的竹篾里层,刀子轻轻推进,他的厚嘴唇似乎抖了一下,三条额头纹跟着一颤一颤……我在一旁有点紧张,把咳嗽都硬压了下去。两层分开后,再如此反复,一层,又一层,剖出的篾条轻薄似纸片,且每一层都均匀、齐整。眯起一只眼,透过篾条朝外看,可见朦胧的光,恍若晨曦映进了玻璃窗,遂朝阿爷嚷:“就像蒙描纸,都能印画啦。”阿爷两瓣厚唇使劲往旁边咧,露出了上面的银牙。
④篾匠的工具相对简单,小锯、篾刀、篾针、剪刀、度篾齿……这门精细的技术活,大概最重要的工具是篾匠的手指。阿爷系上围裙,往小马扎上一坐,扁而薄的竹篾在他指间舞动,犹如起网时小鱼群弹来跳去,他的十根手指似有磁性,各款篾条被吸得牢牢的,任怎么拨、拉、挑、压、穿等依然服服帖帖不离不弃。“哗哗”声中,篾条来回穿梭,纵横交错,偶尔用篾刀敲打经纬交叉处,可令其交织得更紧密紧实。一个不注意,竹器的底部就编好了。光一个底部,编法花样百出,米字形、斜纹、平编、三角孔等,什么器物配什么花纹的底,从手指与篾条相触时便定下了。
⑤阿爷常在自家院子里做活。院子铺了石板,石板与石板的缝隙总会钻出一丛绿,与墙边码着的几根翠竹相映。篾条一部分堆在地上,还有些挂于院角的楝树枝上,微风拂过,翩跹而舞,旋起一股竹香。成品与半成品散落四周,筐子、提篮、筛子、簸箕、摇篮……方的、圆的、扁的、长的,形状大小各异。
⑥不知道阿爷是天生不爱说话,还是因长年做篾匠活而变得沉默,他坐在那,长长的手指忙着与篾条纠缠,三条额头纹如捉摸不定的海浪,忽而聚集,忽而舒展,眼不斜视面无表情是他的常态,可以数小时不挪动,不讲一句话。若有邻人相问,他头不抬,手上也不停顿,简洁回一句便不再吱声,两片厚嘴唇跟两层石磨似的,牢牢叠在一起。
⑦等我们玩了一圈转回来,阿爷还是那个表情、那个姿势,小收音机也依然在他脚下开着,只不过已从评书转到了戏曲,或从广播剧换成了天气预报。阿爷背后,楝树枝叶繁茂,一大团的绿浮在半空,晚霞放肆地将天边涂成了橙红色,一束红光从檐角闪进来,落在即将完成的箩苑上。
⑧阿爷做的那么多竹器里,小孩子瞧得上的,唯有阿爷给小女儿编的小玩意儿,小花篮啊小箩筐啊。阿爷做活时,我们帮他扶竹子,给他递篾条,殷勤献得太明显,被他看穿了心思,他眉毛一扬,额头纹迅速向发际靠拢,说干脆做一个大家都能玩的东西。可直到阿爷扎结收边,我们也没瞧出那是个啥,状若簸箕,但簸箕又没有那么深,锁口跟筐子一样,用剖得很薄的外层竹皮,竹皮卷紧后在铁锅里烧煮过,方便穿绕且不易断裂。小孩们东猜西猜,阿爷嘴角微翘,拿根粗麻绳往楝树上一甩,麻绳像两条结实的手臂,从大树垂下,稳稳“抱”住“簸箕”,我们齐声大叫:“秋千啊!”于是,一个个轮流坐上去,轻轻地欣悦地荡过来荡过去,风也来凑热闹,鼓起我们的衣衫,树叶在头顶飒飒作响。
⑨那年,阿爷大女儿出嫁,阿爷早就编织好了一套嫁妆,针线笸箩、礼篮、蒸笼、竹箱、竹席……漆成红色的篾条穿插其间,有的收边时编了一圈漂亮的红色花纹,有的,在提把或盖子上嵌入了红色“囍”字,看起来那么喜气、祥和。
⑩等小女儿出嫁时,人家说已经不时兴这样的竹编东西了,阿爷不吭声,从早到晚地劈篾,编结,打造了一套同样的嫁妆。有一次,一向寡言的阿爷从厚嘴唇迸出一句话:“纯手工的东西金贵。”他的大手在空中一划一点,像为自己的话加了个感叹号。
⑪如今,阿爷已年逾七十,仍在做活,多数是些小竹器,编起来轻松些,比如花器、水果盘,造型多样,基本都是顾客订制的,他说,还是要动动脑动动手指,可以防止老年痴呆。阿爷的皱纹真是多啊,横的、竖的、斜的、并行的、交叉的,仿佛把篾条的编织图纹都印在了脸上。
1.第⑥段划线句部分用了比喻的手法,请加以赏析。(3分)
2.赏析第⑦段划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妙处。(4分)
3.第⑧段叙写了阿爷为孩子们编制秋千,请从选材角度分析其作用。(4分)
4.“纯手工的东西金贵”这句话是理解篾匠阿爷的一把钥匙,请结合全文评析其内心世界的变化。(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