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一)

2022-06-14 15:38 作者:论哲三号机一一0ffical  | 我要投稿

B站:“姜宇辉老师”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一)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g411R7Jv?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064218e4964a6a41613670d61e36d517


海德格尔

 

 

注:本文仅为复述,有节选,存在本人的理解。

三号机笔记

 

搞早中期海德格尔,晚期不谈。

 

什么是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萨特、海德格尔、部分尼采

 

人的本真存在

存在? 人的存在的真正含义?活着最本真的含义?

 

本真与沉沦的区分,总能在存在主义作品中体现:寻找真我

 

从沉沦中唤醒自己真正地活着,把握自身的存在

 

总是与每个活生生个体息息相关。存在主义的体验/情绪未必非要读很多书才有

想要合适的切入到存在主义之中,最好是既有存在主义的生存体验也结合文本去学习

 

以生命的体验去体悟文本的道理

 

追溯往先的哲学传统

存在主义确实反复思考了“存在”

存在的问题逐渐被遮蔽:感觉/经验/联想/判断......

在近现代再次把存在相关问题再拉回来,一定程度上是叔本华做的。

 

叔本华把存在看作是生命意志。重新随着他再次追问下去。

 

存在主义的脉络一路能追溯的到古希腊哲学传统的本体论上的追问。

存在主义往往思考最当下的体验,但往往围绕最古老的哲学议题。开端的思考总是能重新被带到当下。一些哲学词汇或许是古老的,但总是能被激活,引到我们的当下。

 

(再次重提的概念在与不尽相同的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并非是比喻而是一种变迁的运动,一种概念的运动。这个过程中,它影响我们的感情,创造我们的身体)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A,本体论问题的复兴

 

B,重新思考【存在】,作为过程,而非实体(《尼采》)

 

不指向变化之外的不变本源,不是超越的。或者是不变的实体。而是变化之中的过程。

 

【此在】是一种过程里的可能性。一种发生。不是说人的生存之外的天堂,而正是在生存的过程中绽放的。而不是在过程之外,在过程中找到的不变本质。

 

C,注重非理性的情感,体验(孤独,烦,绝望......)

 

我该咋活着??我的体验意味着什么?往往总是围绕着一些负面的情绪

 

D,往往关注于人之自由的根源

 

存在主义回到了对自由的追问:永恒轮回,虚无化意识,此在......

 

胡塞尔现象学

“面向事实本身”.......

 

海德格尔讲课时先讲的是个人的体验,而非什么实体什么的。如何找到自己课堂的位置,以什么体验开始听课。

 

讲台是什么?是实体的木头吗?它是老师上课的工具,老师站在讲台前,开始活生生的讲课。日常生活接触的物,是在存粹的生存体验活动中接触的,一个生活的活生生的场域的展开下然后才能做出知识的活动。

 

当代的网课体验也伴随着媒介的转变。

 

姜宇辉很不喜欢海德格尔(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喜欢海德格尔吧).但该读还是读

 

 

20世纪初的文化社会上的危机(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概念的创造的谱系)

 

海德格尔回应的是社会的危机,需要被放到特定的时代下。海德格尔是那种生活和学术得放在一起看的人。

 

 

 

存在主义的传播

 

一战后,德国

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

 

二战后,法国

马塞尔

加缪

波伏娃

梅洛庞蒂

萨特

 

西班牙:加塞特(先锋艺术)

美国:蒂里希(神学):人与人一般的体验,把神的体验切入到生存

 

克尔凯郭尔:设身处地的体验

 

“垮掉的一代”的艺术运动

 

《在路上》而不是去目的地

 

一种对人生的体验,有时表现在原本生活的割席。

 

存在主义的文化始终很大。

 

谁是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很多书水分有点大,海德格尔是矛盾的。他的所想和他的文字之间有着较大张力。

不要老知乎,好好看看传记看看原著。姜宇辉提到德雷夫斯的《海德格尔》是一本不错的书,比一些中译的海德格尔传记要好。

姜宇辉会讲存在与时间的前三分之二的内容。

 

海德格尔是很浪漫主义的,对自然的眷恋。海德格尔对于民族性是有热爱的,对共同体的复兴。海德格尔对纳粹的期许是不太一样的。

 

对存在的体会与海德格尔的生存的痛苦有关,书中的体验是本人深刻的体会到的。

在神学这里体会了信仰,从神学走向哲学。

 

 

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的问题

【唤醒】

Ousia(存在),parousia(在场)

尽管近代哲学家好像遗忘了存在的问题,但并不是说近代哲学没有提。存在的追问一直是在的,总是与之有关。不是说近代有关于存在问题的断层。所以说是唤醒,存在 在被隐秘地继续讨论。在场:看得见,摸得着。存在不只是在场的,它跟深刻,而不只是能看得见的在场的。以一种更强而有力的方式,不只是在场的角度,去思考存在。

 

【时间性】

在场的杯子和活生生的生命

物理的在场和活生生的潜在生存

人生充满可能性,是充满可能性的。是一张网,是一片海洋。

此在的时间性是打开又遮蔽的,不是一个个当下的点。

 

把仅仅在场的存在,重新唤醒。

 

哪怕古希腊,对存在的思考没有唤醒存在。

 

 

传统对存在的三个遮蔽

 

存在是最普遍的

所有的在场的东西都是存在的。哪怕是不存在的,也以思辨的方式存在着。

世界之中的一切的最根本性质都是存在。

 

存在不可定义

外延无限大,内涵无限小。

种,属的问题。

人是动物→动物是有机的→碳基生命→存在

 

存在能指涉万物,但它本身却没有更高阶的概念定义了。

 

存在是不言自明的概念

既然如此它便不言自明,就像是欧几里得数学中的点

无需反思,直接上手用。

 

 

“在对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任何存在之中,都先天的有一个谜团。我们向来已生活在一种存在之领会中,而同时,存在的意义却隐藏在晦暗中。”

存在的概念在什么意义上,不是自明的?自明性恰恰来自胡塞尔。

 

以体验(此在对自身存在的领会)来抵抗哲学传统形而上学。

 

《存在与时间》陈嘉映译本和德语味儿是不太一样的。

向来地隐藏了对活生生的存在的领会。

 

如何重提存在的问题

从逻辑的自明走到日常生活体验的自明,做一种现象学研究。

日常生活的沉沦,总会有本真的自我,有一个良知的召唤。

“既然发问本身是某种存在者即发问者的行为,所以发问本身就具有存在的某种本已的特征。”

在发文中,意识到自身发问的能力,一种可能性的存在,能去质疑,能对发问本身得到领会

“引导”

被引导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发问,不是被生活拉进去。而是说,有一种主动的发问。

只属于自己,主动属于自己。是本真地属于自己。从常人的追问,回到本真的,本己的发问。不是简单的无聊好奇,让别人为自己代庖。而是自己为自己的存在追问。

 

真正的发问是回到自己的,不是简单得到答案的。不是表象化自己,而是发现自己。

 

平均的含混的存在之领会”

 

一种本己的展示方式”

 

 

姜宇辉匆忙开溜,再见。

(也可以看b站up“林中路上路遥”也是搞海德格尔的,也许你会更好弄懂一点)


【华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