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主义主义】神圣的爱(1-2-4-4)——永不失败的“爱情”:对大他者的一...

2023-02-20 22:05 作者:自言自语的小谱  | 我要投稿

1-2-4-4 神圣的爱 Philotheism 神爱论,永不失败的“爱情”:对大他者的一厢情愿

爱的定义

对于给自己带来开心、快乐的事物的态度叫做Affection(依恋、钟情)【如果这种钟情特定地一直指向同一种东西,就叫做爱】

波斯语中的爱(Ture Love)

代表:Rabia of Basra,来自Sufism

世界上分三种爱:肉体之爱;灵魂之爱;真正的爱(对于超越的大他者的爱一个人格化的大他者,主宰万事万物,是最完美、善良美丽、全能的爱)

非人际之间的爱情,是对背景性秩序的一厢情愿,将背景性秩序对象化、超人格化把握,并不崇拜它,只是把所有情欲、享乐都指向它,带有一点亵渎的意味

1323普通人的爱情,本体(个性)与目的(未来方向)都有一定冲突,但都中心化,得到了调节,对抗体现在认识论维度,平淡的、懵懂的 VS 激烈的、觉醒的、让人知道该追求什么

追星、单相思:自己所狂热爱上的人,就是这个世界背后终极秩序的化身、躯壳、形象,能看到一个神秘世界的面相,一个能超越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本真机制在运作

但这种反偶像崇拜,所崇拜的不是化身,而是背景性秩序本身,背景性秩序被把握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不如它,这些东西只是残缺、暂时的显现,处在这个意识形态下的人是什么都能做的,只要用神圣文本引诱他

Fundamentalism 原教旨主义建基于此,不是敬畏至高的大他者,而是无条件地爱大他者,将所有的情欲投射、宣泄在A身上

如果真正爱一个人,是会拒绝这种机制的,不会将人神圣化,不会因为得到他自己就觉得完满了,这个人是和你一样的、有限的、可怜的、一个孤零零处在困境之中的人,是和你一起面对终极秩序的人

真正的爱情会处在【感受完满】与【怀疑完满是否是假象】的癔症化结构中(康德的绝对律令,以一种极致的方式去做,但永远不能确定是否处于幻想)

刘:注定不会失败、无排他性、无癔症化(胡思乱想)的爱情有什么好爱的

Rabia of Basra,永远不要承认自己与所爱之对象合二为一(√)

场域论 1

神圣文本(一定要文本化作为背景性秩序,来称颂,想象一个故事(把神秘体验(梦境、幻觉、声音)当做是A写给自己的情诗)

整个世界被看做一首情诗(既是主体写给A的,也是A写给主体的。主体将自己的精神状态和行为也变成一首情诗书写给A,追求A,整个世界就像是他与A的舞台戏、琼瑶剧一样的感觉)

这种人会对自己的文学作品有一种迷之信赖、依恋,因为这是A的情诗

这是一种被爱妄想症,同时自己也疯狂地回馈A的爱,不停地狂热地寻找这种美丽的、回应性的征兆(在他人身上相伴随的神秘的发光处,被他把握为A对他的显现,然后会回应)

热爱听到A的言语胜过热爱和A相处,更热爱与A达成共识,A能够完全拯救自己的有限性,能完全给到自己完满的样子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内在不一致性与困境

这种A的出现,是主体投射出去的主体性,就是客体a(内在不一致性就是主体性产生的必要条件)主体一厢情愿地去爱一个超越性的完美对象,投射出去的完美是一个幻觉,是因为主体认为自己有缺陷,自己不行,从主体内在僵局中,通过否定自己投射出去的完美,是自己人生中不能触碰到的维度,但不能触碰这个维度的原因是因为主体自己压抑了自己,把自己限缩在一个维度里,想象外部的美好

齐泽克经典 5磅肉笑话一个40岁的女性朋友,她的男友总是对她说,你再减5磅肉就完美了,但齐泽克说,千万不要减,减了就不是完美了,这个完美只是缺陷制造出的一个幻觉

这种爱情(世俗意义上)是很脆弱的,过分地对于A的化身产生依赖、期待、无止境地索取、死缠烂打(认为A不会责怪他)但如果A的化身出现裂痕,不那么完美,会否定或继续肯定这个化身(背景性文本)

一种迂回的自渎,虚空打飞机

如果在场域论上被一套整全的秩序所驯服,又彻底放弃自我意识,放弃对世界秩序的思考(放弃了智识和大局观(设想世界存在的目的和运动的方向和方式)的维度)只认为在本体论上有二分(神圣美好的事物 VS 凡俗之物 )从而只剩下审美的维度(被本体化)把爱本身当做一种神圣的事业去追求(性化的情爱,非亲情友情),就会进入1244

弗洛姆:放弃回答生命的终极提问

本体论 2

挚爱的、完美的A(只有A是重要的) VS 中介、信使(传递A情诗的人或事物(无关紧要的))

认识论 4

痴迷

目的论 4

任由所爱施为,予取予求

只要有一种神圣征兆、圣典记载、代表圣典说话的权威,那这个人就一点会听从、行动

极易导向Fundamentalism

指某些宗教群体试图回归其原初的信仰的运动,或指严格遵守基本原理的立场。他们认为这些宗教内部在近代出现的自由主义神学使其信仰世俗化、偏离了其信仰的本质,因而作出回应;一般提倡对其宗教的基本经文或文献做字面的、传统的解释,并且相信从这些阐释中获得的教义应该被运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破解的方式

你自己就是一个有限的、主体化的背景性秩序,要意识到自己就是一个局域性的秩序,没有一个整全的、唯一的A,A不会人格化,对A的姿态不会是爱或者敬畏,一旦人格化就会具身化(身体一定会有杂质、残渣),所以爱一个人必定爱他的外表、气质

爱情本身是创伤性的体验,过程中有同情和共同的僵局,双方分享同一种创伤性感受

去爱一个具体的、凡俗的、有限的个体

爱代表一种不可能性(猜疑、埋怨、背叛、自我压抑、痛苦,充满了创伤性断裂的维度)不会自发产生,只能被有意识地炮制出来(刻意地把爱与场域1拼合起来(对整个宇宙发情,爱一个父性秩序(一般来说宇宙秩序是一个父性秩序,所以容易被发现在女性或者被压抑的男性身上)),炮制出神圣的爱)能够掀翻、撕裂背景性符号秩序,所以不能再把爱整合到自然处处都是爱的状态(全在、全善的状态)

【主义主义】神圣的爱(1-2-4-4)——永不失败的“爱情”:对大他者的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