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较量》 三十八 写作于2011.05
攻关组和生产组成员确定下来,方怡萍负责操作组工作,何一萍负责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工作,胡晓一协助丁亮管理工艺技术,杨杰则负责全面的管理,接下来就是项目攻关具体实施了。
首先是配合外籍工程技术人员,将引进的设备安装好,这就需要许多的机械和电气技术人员和一些装卸工鼎力协助,这就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厂领导调动全场的职工全力配合,时间不长,设备安装总算顺利完成,接下来,就是设备调试工作了。
设备调试,就是按照设计要求,制定相应的生产技术工艺,将设备调试到最佳的生产效果,因为,这套设备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技术,先模拟出一套和实际生产相当的环境,然后模拟生产流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动态变化,将这些的数据指标收集出来进行分析,最终制定生产工艺流程。这在当时美国也还算比较先进的,无论是技术还是生产的稳定性,都是相当的可靠的,也是非常成熟的,因此时间不长,外籍专家的工作就结束了,而且也通过了验收,工作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下一步就从设计研究阶段进入了生产实验阶段,这是最关键的,因为,这一步如果顺利的话,就能进入到生产阶段,也能顺利的签订生产合同。
为了保险起见,单位从研究所请来了一个这方面的老工程师,给做技术指导和顾问进行把关。项目的进程,也正向着预先设计的那样顺利的进行,这时的杨杰信心非常的足,领导也及时收到项目顺利的具体报告,所以领导这次对杨杰的工作非常满意,每次开会除了鼓励之外就是肯定赞扬。
然而,丁亮和胡晓一此时如坐针毡,项目顺利进行也是他们预料之中的事情,毕竟操作组和数据收集分析都是他们二人自己心腹人掌握,但是领导的态度却使得二人坐卧不宁非常不踏实,他们预感到如果项目成功,对于今后二人的发展非常不利,功劳得不到不说,杨杰的地位会更加巩固。这时胡晓一和丁亮开始秘密商议,决定实施第二套方案。
一般生产试验,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决定成功与否,而是按行业不同各有规则规定的。虽然刚开始比较顺利,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当生产在进一步进行中时,之前曾经不是问题的程序,总在出问题,不是这出毛病就是那出毛病,杨杰总是百思不得其解,和老专家共同分析每天的生产数据,以及相关的操作细节,也做相应的调整,但忙来忙去的,就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真是摸不着头脑,老专家总是觉得有些问题真是不可思议。而厂长和书记每天也在关注着生产的进行,每日里也在不停地听取汇报,为的是做好相应的支持保证工作。
这一天,又在进行新的一次实验,当加热进行到一半时,设备发出了警报,出现了异常,方怡萍请示杨杰是否继续,杨杰询问了方怡萍具体的操作情况后,杨杰当时及时和老专家共同分析设备和操作记录数据,并没有发现异常,此时要停止工作,不仅这一次原料全部报废,而且实验也是前功尽弃。在征求了胡晓一和丁亮的意见后,因此决定请电气工程师刘进行了修复,(这里有必要介绍这个电气工程师刘,他的姐姐在局里是分管下属单位的副局长,因此虽然这个所谓的电气工程师的业务能力非常一般,但是凭着这层关系,既获得电气工程师的内聘证书,又在单位内属于特殊人员无人敢管。他所谓的修复,就是把报警的那根线挑断完事,根本没有解决报警的根源)。然后生产照常进行。
就这样,意外必然发生了,当原料全部融化完毕后,加热逐渐恢复到正常工作功率后,准备正常操作时,操作员发现原料液面逐渐下降,和方怡萍请示,当时方怡萍假装急忙找人处理,所以没有及时告知杨杰,事态继续发展,因为刘把报警的那根线挑断,此时设备也就没有发出警报,电压电流功率指针全部打到头,只听咣的一声闷响,设备短路掉闸,再也不能启动了。方怡萍这才跑回来告知杨杰,但为时已晚,事故发生了,这个事故,就是通常讲的“摊煎饼”。这次事故造成原料及整个设计的热场全部报废,而且设备也受到了一定的损伤,不仅造成了生产和经济上的巨大的损失,而且还耽误了生产试验进度,也打击了实验人员的信心,以及将要承揽的业务合同也泡汤了。
厂长书记牵头,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先由操作人员写操作详细经过,再由工艺技术负责人拿出分析意见,最后杨杰再写出事故报告书。然而这边的调查还没有结果的时候,与此同时,另一边一份由丁亮、胡晓一、方怡萍和何一萍签名的事故检举书,摆到了厂长和书记上的办公桌上,大致的意思是:“经过调查,这次事故完全是杨杰违章指挥造成的,最后的结论,这次的事故,不是偶然的,杨杰平时的工作作风,骄傲自负,独断专行所以发生事故是必然的”。
厂长书记,看完这份检举,逐个谈话,最后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作出了一个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