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壁障与理解
少年,心之壁障,现实,头脑风暴,理解,再见不见。。
你要再见,那就再见;再见与不见,谁说了都不算。
人之生活,究竟如何改善呢?
心之壁障,究竟怎样突破呢?

我觉得人最需要、也是最难办到的事情,也许就是“理解”了吧。
理解一个人,是需要天赋、运气、经验、努力的,最重要的是——主观能动性。
做不到“理解一个人”,能做到“想要去理解一个人”,应该也是极好的。
是的,我觉得现在人与人之间,是缺乏理解的。

理解不是认同
我觉得。。常常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理解一个人”=“认同一个人”
理解应该是中性的,但作为一个稀缺的东西,竟然往往也成为“美好”的了。
老话说得好——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敌人——这是人类的悲哀。
少年与父母的争执,可能往往以为对方不理解自己、而不是不认同自己。
···
行为是另一回事
人是有阶级、立场、理想、生存压力的,这些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现在太多甚至没机会去理解,却不得不认同的人和事情;
也有太多甚至不想要去理解,却坚定不认同的人和事情。
···
昂贵的理解
而我觉得,真正有意义的认同与不认同,都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个人行为上接受不接受,那更应该是另一回事。
而现实是:
人们更是常常越过连接人与人的名为“理解”的“桥梁”,直接轰向“对错”这两座“大门”。
在一片喧闹中,大喊着“理解毫无意义”、“你为什么不理解我呢”?
——当人与人的对话演变成鸡同鸭讲,那么一切都索然无味。
···
案例:饭圈
过去的我,也曾不假思索地反感饭圈——对个人崇拜生理不适。
但是当我尝试去理解那些“饭圈少男少女”的时候,
好像也并不是那么“魔幻”、“可怕”。
在文化破碎、信息爆炸的今天,又有多少事物不魔幻呢?
半夜看球赛大吼大叫的“球迷”,好像也不比“饭圈”好到哪里去。
诚然,一个是欣赏“包装精美的人设”,一个是欣赏“攻守博弈的赛场”,不可同等看待。
但是,当眼光越过饭圈少男少女们迷离的眼神、疯狂的打投、团体的骂战。。
我发现,这些浮躁盲目的行为背后。。
折射的是当代的人们的精神空虚,对现实的不知所措、对理想的无可奈何。
有了这些思考之后,我对“饭圈”不再是充满敌意,而是有两个想法:
眼前的:饭圈的合理改善。
根本的:无信仰、传统破碎的后工业时代,信仰该怎么办(儒教?科学?马克思?),传统该怎么办(摒弃?继承?改良?),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家园该如何建筑。
饭圈的根本问题,绝对不在所谓“饭圈女孩”身上。
——以上就是我对“饭圈”的一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