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老师的精神圣殿——读《圆圈正义》

注:本文为半公开性质的读书笔记

摘评
英国保守主义大师詹姆斯·斯蒂芬在其名著《自由·平等·博爱》一书的结尾所说的: 我们立于大雪弥漫、浓雾障眼的山口, 我们只能偶尔瞥见未必正确的路径。我们待在那儿不动, 就会被冻死; 若是误入歧途, 就会摔得粉身碎骨。我们无法确知是否有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该怎么做呢? “你们当刚强壮胆”, 往最好处努力, 不要说谎, 我们要睁大双眼, 昂起头颅, 走好脚下的路, 不管它通向何方。如果死神终结了一切, 我们也拿它没办法。如果事情不是这样, 那就以大丈夫气概坦然走进下一幕, 无论它是什么样子, 不要做巧舌之辩, 也不要掩饰自己的真面目。
有些书可以看出是罗老师爱得深沉的,比如《自由·平等·博爱》,在很多不同的文章都会引用。还有一些名人名言,哲学家的基本思想以及经典的例子都是罗老师乐于在书中在视频中甚至在微博上反复提及的。
价值的崩溃,让人失去了对错的坐标。当前,人们有关性的道德观念几近崩盘。几十年的时间,中国已经从性压抑走向性的全面放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要双方同意,性就是正当的。成年人混乱的性观点让未成年人也无法树立正确的性道德。今天,如果谁告诉孩子们性在婚姻之内才是正当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这种教导很容易被视为古董老套。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如何对孩子们进行合理的性教育:性是同意就行吗?有爱就能有性吗?只要采取保护措施,双方同意的性就是合理的吗?成年人对此问题很难回答,又如何去教导孩子?正是性观念的混乱,性道德的沦丧,我们无法对孩子们进行有效的性教育,于是干脆避而不谈。未成年人只能从别处获得对性的知识:网络、色情光盘以及朋友们的口耳相传。学校从来不是象牙塔,教书育人的先生们在性放纵的文化中耳濡目染,又有何种力量来抵抗内心的邪恶?
切斯特顿曾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值得深思:“性滥交不是高估而是降低了性的价值,抱怨只能结婚一次就像抱怨只能出生一次,与当中涉及的无比兴奋决不能相提并论。这个抱怨显示的不是对性的极端敏感,而是异乎寻常的不敏感……性放纵是对性快乐的糟蹋,是对性的缺乏认识,就像一个人心不在焉地采下五颗梨子一样。”
性教育缺失的危害,我知之甚深。对于当下性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有如下看法:
家长与老师完全不重视。这不是普遍情况,毕竟时过境迁,现在不是二十年前,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性侵案在新闻媒体上得以大量曝光,让更多人对性教育予以关注。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还是客观存在的,有些父母可能认识水平还没这么高,有的老师可能也只关注课业升学,所以不重视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家长与老师羞于启齿。这是人之常情,我也亲自体验过这种感受,真的是难张嘴,也就不奇怪父母为何常顾左右而言他,老师为何直接让翻下一页。但这是能被硬性约束解决的,起码对于老师来说是能解决的——把相关知识列为考点就行,不过现阶段或许还做不到。
性教育不能很好照顾到性别差异。据我观察,现在的基础性教育比较普及了,起码家长不再会拿“垃圾堆捡的”这类鬼话哄骗孩子,小学生都能有一定的生理卫生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但是,因为女生性征比男生更明显,所以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生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往往比男生更全面。从现实角度出发,男生对身体不了解没有什么,不影响生活,但女生通常会有这种准备以应对生活上的变化。再者,因为女生往往是性侵案件的受害者,所以女生在自我保护方面的意识强于男生。另外,客观上女生的心理发育期早于男生,所以相同年纪女生的性心理比男生更成熟。综合以上三点,我认为基础的性教育对男生照顾不够,男生在基础知识层面的需求不如女生多,但男生也需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针对男生的性侵案件并不鲜见,而且男生在青春期格外需要正确性心理的教育,因为这个阶段的男生普遍被激素被荷尔蒙支配,充满了冲动和幻想。
进阶的性教育完全缺失。到这一步,就和罗老师说的有关系了。即便是家长与老师完全重视,敢于启齿,把基础的性教育全做到位了,仍然要面对这个问题——性观念的问题。
基础的性教育还都只涉及客观的生理知识,而性观念的问题都是精神层面的,具有很强主观性。
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就要面对一个疑问,这是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吗?如果有,那才能进行统一的教育。
比如婚前性行为的问题,这是道德上可接受的还是不可接受的?有没有全社会公认的标准答案?如果有,就能让家长与老师理直气壮地传授给孩子。
但事实是,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今都没有能被所有人接受的答案,性观念的问题似乎都成了个人问题,每个人都各行其是。
而且仅仅是婚前性行为之类的问题还好说,更进一步的性观念怎么办,比如字母,比如多人运动,这是否是能说的话题。说,好像很别扭,不说,好像也不合适。
那让家长和老师怎么教育孩子?每个人都传授自己的私货,那好的结果是孩子顺利继承了老一辈的观点,坏的结果就是对孩子产生了难以摆脱的影响和束缚。如果完全不说,那就是放弃进阶的性教育,完全的自由放任,接受一个好坏难料的后果。
我认为,完全放弃的做法是首先要排除的,这是消极对待和逃避责任。合适的做法应该是像罗老师在视频中做的那样,把对立的观点都教给孩子知悉,引导孩子思考但不给出确定的答案,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或许他在某个阶段会受限于认识,受限于思考的有限性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会在未来后悔,但毕竟也是自己的选择,好过任何来自家长或老师的思想钢印,那是一定会感到遗憾的。
不得不说人类真是把相当一部分天赐的创造力浪费在了满足原始冲动上,把这个观念的建筑垒得极高。因此,想要让家长和老师把这些都给孩子讲清楚是不可能的,这个限度只能是因人而异,自己把握。
费尔巴哈的以为德国同胞更是颠覆了传统的思维,开始重估一切价值。这位“狂人”叫尼采。尼采认为,观念是强者所定义的。在人类层面上,最强大的力量是将自己关于实体的解释强加给他人的能力。当我们引导他人用特定的方式看待生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征服了。我们赖以解释世界的各种范畴——真理、目的、实在和知识——既非客观的,也非中立的,而是我们有意无意地向他人施加强力的工具。
加缪无比悲伤地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无任何意义,如果我们不能肯定任何价值观念,那么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既无对,也无错:谋杀既不对,也不错。我们可以去拨旺焚尸炉里的火,也可以去照顾麻风病人,美德与邪恶,纯属偶然或幻想。
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伟大哲学观念的影响,有时我们认为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想法不过是前人的观念,后人往往只是在啃食这些伟大观念的残羹冷炙。
罗老师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态度未免有些消极。我的就是我的,要充分肯定自己思想成果的价值,再是和前人相似,表述总有不同,路径未必相同。
我们越想按照既定的计划来规划时间,我们就越会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心生怨恨。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动安排来表达爱心,如有空时探访孤儿院,得闲时做做义工。
但是我们不愿意未经规划地表达爱心。
然而,后者或许更重要。
罗老师经常反思和强调对身边具体人的关怀。
人的尊严总是先验的,在我们存在之前就早已有了这个概念。道德规则也不是人的发明,而是人的发现,否则人类社会必将沦为动物世界——强者通吃一切,强权即真理。
我只能将这种看法视为美好的信仰,因为从逻辑上我更肯定人的创造力和管理能力,认为道德规则是人的造物,是符合人持久发展利益的造物。
允许安乐死将使得患者至少失去三个治愈的机会:自然康复的机会、继续治疗恢复的机会、医学发展治愈的机会。
昆德拉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海边,看到世界是那么美好,落日辉煌,他感动得流下了第一滴泪。接着他被自己流出的第一泪感动,流出了第二滴眼泪。他感动于自己的感动——我居然如此与众不凡,远超庸俗的众人,可以因落日余晖而感动。

杂感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建造圣殿。”
这是罗老师非常喜欢引用的一句名言,出自马丁·路德·金。
而看完这本书,我认为罗老师是在用文字建造自己的精神圣殿。
书中收录的文章类型很多。
有的像是读书笔记,从头到尾都引述同一本书,比如《知识分子》和《马丁·路德·金自传》;有的像是继续往事的闲心随笔,比如回忆“不自由宁去死”的鹦鹉,回忆下跪老太;有的像是严肃的学术论文,博征旁引辨析各方观点;有的像是针对新闻时弊的有感而发以及思想讨论。
但不管是哪种文章,罗老师的写作风格都很相似,一般都是从小处引入,逐渐展开大的思辨。
与其说这些文章是面向读者面向公众的,在我看来,这些更像是罗老师写给自己的思辨记录。
来自先贤古哲的思想和经典名著的段落,就好似建造圣殿的原料石材,思辨总结的过程,就是在垒筑圣殿的支柱,最终得出结论,用文字固定在纸面上,意味着圣殿的落成。
跟着罗老师的思考,我也受益良多,让我这个哲学门外汉了解了诸多西方哲学家的观点与主张,见识了各国法律制度与思想的异同,可以说,我见证了罗老师精神宫殿的坚实基础。
但是,作为精神圣殿,它虚幻的本质决定了它有着先天的不足——它是脱离现实的。
它能够主导个人的精神世界,彰显个人的价值追求,但因为它是个人思辨的产物,所以也容易被他人的精神世界所排斥。
举个例子。
罗老师在书中在视频中多次强调法律不是万能的,强调爱、道德或者尊重他人的必要性,认为只要人爱人,就能包容异己、与人为善,认为只要人尊重他人,就不会侮辱他人乃至犯罪。这固然没错,实际上这确实是终极解决方法。
但这不是现实解决办法。
这就好比《亮剑》里田墨轩称战争为有组织的厮杀,认为国共双方和中美双方搁置争议就能避免战争一样,没错,却也没用,因为这不现实。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像罗老师一样读书思辨和开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感受爱学会爱的成长环境,甚至有很多人就生存在互害的底层,根本无从接触,更罔谈思考这些上层建筑了。
罗老师在文章中自叙小学时,因为被批思想不健康,导致对作文有恐惧感。现在看来,罗老师还属于意志刚强的,因为近日有小女孩因为相似的原因被批,直接跳了楼。
人和人的承受能力尚有差异,其他的天资禀赋更毋庸多言。每个人都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读书学习,通过自主思考才能学会爱或者尊重这种高大上的概念,这个过程的时间长短自然也是因人而异,有人年幼时就懂得,长大了却丢了,有的人年少时不懂,及至终老也学不会。
所以罗老师对爱与尊重的呼吁,其实和他微博上批评的标语式口号差不多:初衷很好,方向没错,但不是可行的方法论,只能是一种良好的祝愿。(我每每看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白墙红字,都不禁在想,每年考研数以百万的大学生都会背,最终又有几人能做到)
所以落到实处,还得靠制度设计与政策落地,要消除犯罪,也轮不到爱来感化,先从系统性地解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问题开始比较合适,近来耳闻的提议包括社会化抚养和父母持证上岗,都是或许可行的选项。
再说回被排斥的问题。
罗老师在书中有两篇文章很有意思,一者是批评全网对“江歌案”中的刘鑫谴责过火,一者是在前文被网喷之后的辩解。
罗老师的第一篇文章之所以会翻车,在我看来,是因为罗老师高估了自己建成的精神圣殿的神圣性,误以为它是普世皆可的、适合所有人的圣殿。这座圣殿不能像飞来峰一样被直接搬入他人的精神世界,因为很多读者可能连基本的原材料都没有,根本理解不了。所以在第二篇文章中,罗老师称众人批评是因“误解”,我认为不很精当,与其说是“误解”不如说是压根“不解”。
这就是上文称被排斥的原因。也是罗老师不得不在第二篇文章中大费篇幅,掰开揉碎,从基本的概念开始演示如何搭建起这个圣殿的原因。
每个旁观圣殿建造的人都有资格点评议论,起码让我来挑刺的话,首先勇敢和不勇敢不是一对反义词,勇敢和懦弱才是反义词。勇敢似乎是在正常人基础上进取一步,懦弱则是在正常人基准上退缩一步,这个正常人不是罗老师所定义的理想人,不需要具有那么多美德,只需要遵守起码的道德和规范。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中的厄本,在战友与敌人搏斗的时候两股战战,不敢近前,也有人用人之常情为其开脱,说这种懦弱很正常。但这真的正常吗?无论作为士兵还是作为战友,这种畏缩不前似乎都不符合正常的标准。
诚然,刘鑫不是士兵,没有硬性的规范条例约束。但夷考她和江歌的关系,不说是闺蜜,起码算得上普通朋友吧,她们之间是存在着友情或者人情的软性约束的。但遗憾的是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这些全被抛之脑后。
人天性会产生各种情绪,如果不附价值判断的话,懦弱也不过是其中一种。但人可不是只会一味顺从天性的动物,只有懂得克服天性以符合规范的人才是正常的人,如果视懦弱为正常,这是对正常人的极大侮辱。所以我认为网友们的口诛笔伐是站在正常人立场上对正常价值标准的肯定和维护。是故对罗老师所言“对不勇敢没必要如此口诛笔伐”并不太认同。
当然罗老师也发出了灵魂拷问,即假定自己处于那种情境下会如何,我认为这个没法假定,也没必要假定。首先假定这种情景必然没法完全否定掉自己犯怯的可能性,只会让自己的道德批判失去绝对正当性,如果带着这种思维那一切道德批判都带有虚伪色彩,那话就没法说了。其次这种情景也没必要假定,既然我们站在此刻,就言此刻,此时的我们客观上处于勇敢、正常与懦弱的叠加态,无论概率分布如何,这种状态的期望都必然大于确定的懦弱的期望,所以此刻我们的道德高地是确定无疑的,哪怕只高一寸也是高。
至于罗老师以刑罚为例,说不要骂那么狠,不要人格侮辱,要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我觉得,不仅不现实,也不是理想的做法,因为道德批判和罪刑惩罚本质上就有不同。
道德批判,尤其是网络上的道德批判,本身就有虚幻性。所谓的网络暴力、舆论压力,对有些人来说不过是镜花水月,连清风拂面的力度都达不到。网友们虽然在网上骂得凶狠,甚至有过火地称其为“禽兽”,难道真就能将她打入畜生道吗?哪怕吐沫横飞千夫所指也不耽误人做事,不妨碍人去改过自新。
而刑罚则不一样,是真的能让人付出代价,轻则限制人身自由,重则剥夺人之生命。一旦被关入监狱服刑,你即便想改过自新也没法付诸行动,一旦被处以剥夺生命的极刑,纵有改过自新的想法也不会再有机会了。因此才要收着劲,强调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
所以对罗老师所言道德谴责会堵住他人改过自新的可能,我亦不甚认同。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两者逻辑不尽相同,不能贸然联系。
其实在这里罗老师犯的错误还是和上文前述一样,就是不现实。要网友们谨慎克制,注意发言,这有错吗?答案还是那句话,没错,却也没用。
罗老师或许是个理想主义者,一次又一次的用自己的理想状态规劝众人,因为他笃信自己的精神圣殿足够结实稳固。但很遗憾,这是在精神世界构筑的圣殿,罗老师给不出在现实中搭建这座圣殿的办法,只能是空口白话地规劝。
简而言之,书生之见耳。
不过,现在的罗老师好像真的有了在现实中建造圣殿的方法。
原来在不温不火的时候,罗老师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圣殿,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只会被人排斥甚至被人喷,哪怕是写文章给人展示自己精神圣殿搭建的过程,也不顶用,因为文字的信息传输效率太低了,这就造成一篇小文远远不够,必须写得长才能把思想源流和推导过程表达清楚。
但写得长谁又愿意看呢。
这就是现在文字的尴尬窘境:手机时代的读者都习惯了碎片化阅读,普遍有“太长不看”的心理,甚至阅读本身都被嫌弃,宁愿去听文听书。(购买纸质书的读者一般是做好心理准备去接受长篇大论洗礼的)
所以罗老师写文再多,仍读者寥寥,无济于事。
但现在的罗老师火了,突然就火了,靠什么火的?
靠的是视频。
我是从去年下半年注意到罗老师的视频,当时其实已经是第二或者第三波热度了,但因为是很多不同的账号上传的,所以尽管每个视频的播放量都不少,有十几万或几十万之多,仍然聚集不起来形成破圈的力量,直到罗老师本尊入驻。
而我为什么会被罗老师的视频吸引呢?为什么我当时一看罗老师的视频就一个接一个停不下来呢?是因为我求知若渴,希望补习法律知识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罗老师的段子有趣、好玩,至于那些法律知识我是左耳进右耳出。
但不管因为什么,罗老师火了就是火了,蹭蹭往上窜的粉丝数不是虚的,动辄百万的播放量不是假的。
所以罗老师有了在现实中建造圣殿的方法:用视频传播自己的思想。
说真的,互联网的伟力实在无穷,有着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有着自发式、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还有吸引同好快速凝聚共识的效果,直接往脑海里塞入精神圣殿不再是梦想,罗老师可以忽视现实中的方法论,直接将终极解决方案灌输给每一位观众。
尽管他们很可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但总比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要强。
不过罗老师的视频水平颇有些隐忧,文案方面,可以看出罗老师很多视频的主题都来自《圆圈正义》书中既有的篇章,其文案是从相似主旨不同文章删改整合而成的,这就造成一些问题。因为罗老师的文风是由浅入深的推导讨论,不同文章有不同的推导路径,一通删改整合下来,原有的逻辑顺序被破坏了,最明显的特点是,一些由具体案件引出的讨论,偏偏把案件删掉了(不知道是不是罗老师注意视频尺度),这就使得通俗易懂的由浅入深的说理,变成了纯粹的干巴巴的说教。而且这样一来,罗老师视频的趣味性就会降低,原有的为了哈哈一笑或者为了“张三”而来的观众就会流失。另外,罗老师在本尊入驻后的视频风格也大不一样,语速缓慢,远不及原来挥洒自如,每次我都要开二倍速才能有满意的信息输入速度。
但降低娱乐性未必不是好事,毕竟罗老师的主业还是讲刑法的。尽管会令一些想要听“单口相声”的粉丝失望,但保持专业性从长期来看更有利。事实上读《圆圈正义》这本书的时候,罗老师自察自省,抒发思想感情的闲心随笔远不如诸多干货对我有裨益。“老太非法持枪案”、“城管抽梯案”、“雷洋案”、“张扣扣案”、“于欢辱母案”和“莫某纵火案”等等,这些都是近些年热极一时的争议性案件,因为我本身喜欢看新闻,所以对这些案情我还是比较了解,罗老师在不同的文章中对这些案件都发表了个人观点,也对背后的法律思想展开了详略不一的讨论,这些文章读下来就好似重走了这几年的法制路,令我受益良多。
不得不说,罗老师的专业性和判断力毋庸置疑,在书中的一些法律意见现在都成为了现实,比如废除卖淫嫖娼的收容教育制度,这让我相信其他一些意见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也会实现,因为罗老师的论证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但有些现实和书中的议论对照着看,就颇有些讽刺。比如罗老师在书中以美国摩门教徒为例探讨了思想自由的边界问题,最后说最高法院的判决沉重打击了摩门教徒,摩门教会会长宣布结束“任何被本国法律禁止的婚姻”,以此证明思想自由不能免除法律义务。到此为止确实是法律的胜利,彰显了美国思想和法律的平衡,但时至今日,令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出现了,犹他州取消了重婚重罪,只作为一般违规处理,我想这是美国法律的一次重大倒退,显示了美国的法律体制并不是神话,也是可以被思想侵蚀和影响的。
其实罗老师在书中体现的中西对比非常鲜明,提到西方就是英国贵族牺牲精神和泰坦尼克绅士风度,提到中国就是法家严酷和孔子杀少正卯,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妄自推测了一下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这种一度横霸互联网舆论场的“公知”思想近些年随着现实的变化已经趋于破产,我想罗老师思想上也会有及时的改造,不会再翻车。但不管怎么改造,罗老师信仰自由,怀疑一切价值的立场应该是不会改易的。
不,起码有一个价值是罗老师相信的。
那就是正义,写在书名《圆圈正义》中的正义。
但是,尽管罗老师论证并相信正义是客观存在的,却没明说正义的价值几何。正义和利益、正义和生命孰轻孰重,对这些判断罗老师没有给出确切答案。
罗老师在书中多处提到勇气、妥协等,不妨讨论下在什么情况需要考虑这些概念。
如果承认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价值,比如正义,那就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概念,因为不管你有没有勇气都要努力去实现,这是应该的,是没有妥协余地的。
如果认为某种价值和生命是同等重要的,根据现实需要可以取舍,这时候可以考虑人性和现实等方面,进一步大不了把命捐了,退一步可以留有用之身,但看心意。
如果认为没有一种价值是如生命一般重要的,那生命就是支配行为的最高价值所在,类似于所谓生存主义者,为了生存可以不在乎一切价值,正义也好仁义也罢,为了活命皆可抛。而在这种情况下就又可以将价值与利益相比较,计较追求价值和追逐利益的得失,也就是考虑妥协的问题。
除这三种价值比较之外,也能从心理上推测一番。
怀疑自己的勇气,就是为未来止步不前留退路,言妥协之无奈,就是为无法实现正义而开脱。
所谓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就是如此的了,知识越多则怀疑越多,最后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会坚定不移的追求价值,所以知识分子在极端情况下往往是靠不住的,不能成为有担当的一个群体。但知识分子偏偏很推崇舍生取义的人物,因为他们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求而不得的价值。
万幸的是,在某个特殊阶段,有一群人既有知识也有坚定的理想,因此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每个人都在建造圣殿,已经建成的圣殿总免不了被人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唯一不会被挑毛病,人皆称赞的圣殿大概就是乌鲁克的圣殿,因为那是一片残垣废墟。每个人都能看着那片地基看着那些石柱在脑海中想象其宏大其精美,人们称颂的不是实际存在的圣殿,而是自己幻想的圣殿——人终究都是自恋的,只有面对自己的时候不会下意识就否定。所以不必为自己的圣殿不被他人理解而耿耿于怀,只要能让精神的圣殿走进现实,他人的言语就无力推翻。

后记
写个读后感都动辄万字,这哪遭得住。但不落到文字上还真不知道自己的大脑活动那么活跃,蹦出了这么多有用没用的想法。只是要把毫无关联的思维碎片连接成逻辑通顺的文章,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唯有在真正着手去写的过程中才能意识到该用什么样的连接方式和转折方式能让文章稍微通顺一点,不至于一眼看上去就像生拼硬凑的条条块块。希望将来能越写越顺,直到有一天可以体会到成竹在胸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