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最难书写的华丽篇章——手工业

2020-05-19 07:19 作者:洗芝溪  |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是发达的,这个判断我想不会有太多人有疑问。但是,研究手工业史的困难度,也应当是科技史的所有分类中最高的。原因是,除了《考工记》,就是《天工开物》,然后就再找不到一部能够讲出大段文章的专门类手工业书。偏巧了,这两部书一个在战国、一个在明朝,刚好是一头一尾,却少了中间近两千年的历史。而记史不厌其详的二十四史中,竟也没有专门的篇章讲述手工业技艺,只在《食货志》之类中略作提及,这是相当糟糕的。于是就有人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不重视手工业,所以发展不出现代科技。

然而,手工业的书又是最难写的,绝大多数时候,不画图就讲不清楚。而画图就涉及到如何刊行、如何流传的问题。宋朝以后,有印刷术的支持,所以出现了《营造法式》、《武经总要》这些记有大量插图的读物。但在以前,要写这样的书确实难度太高了。再加上,手工业又难以尽述,有时候一些当时看来很小的发明,在后世看来可能很重要比如马蹬,就不知道是谁发明。而当时看来很重要的“奇技淫巧”,后世看来又无足轻重,比如“方诸取水”,方诸是什么,历代都有反复研究,但无论它是什么,其实无非就是取露水的一个器物而已,现代人懂了露的原理,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天地万物、实难尽数,能做到基本归类和命名,已经实属不易,要再将手工业的操作技艺全记录下来,这根本就是过高的奢望。

然而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手工艺技艺,基本还是可以找到一脉相承的路数。比如陶瓷发展史、纺织发展史、漆器发展史、冶金发展史等,现代人都能画出一个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究其原因,一是考古发现的大量实物,二则是工艺的延续。这里就出现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就是工艺究竟是如何传承和延续的。如果只是师傅带徒弟的口口相传,那么不出三代,则这个技艺必然失传。只有官方介入,并形成应有的制度,才能使技艺代代相传。所以,我们应当感谢历史上那些专门管理手工艺的官方部门。这个部门就是汉时的少府、唐以后的工部。

汉承秦制,但在武帝时又有较大创新,其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探索汉朝官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三公九卿是汉官制的核心,三公不必多说,我们来看看九卿。

太常:太常是九卿中管理人数最多的,辖下有著名的太史、太医、太学等带“太”字头的,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多个机构,所以其权力和地位都是九卿之首。

光禄勋:这个职位比较特殊,大部分的三公在上位之前都做过这个官,有点相当于储备干部一类,但同时也有谏议和一定的统兵权。

卫尉:守卫禁宫的将军。

太仆:给皇帝牵马赶车的人。别小看这个官,权力可大,既负责皇帝的安全,也负责生产和管理全国所有的军械、战马,相当于今天的中南海卫戍司令、国防部长、总装备部长。

廷尉:公检法。

宗正:专管刘姓王的官,宗正本人也必须姓刘,景、武朝几次削藩行动,宗正都是冲在前排的打手,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

大鸿胪:主管属国事宜,相当于外交部长,但考虑到“汉禀威信、统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的事实,后期大鸿胪能调用的人力和兵力难以数计。汉匈之战起始的马邑之战,就是当时的大行令(大鸿胪的前身)王恢策划。

大司农:专管财赋,著名的桑弘羊就是干这个出身,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少府:管皇宫手工艺制作,相当于后来的内务府、现代的党属企业。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到,九卿中,前八位都可说是位高权重,唯独最后一位少府,地位和权力实在和前八位不太相称。事实上,少府虽名列九卿,但存在感确实很低,《汉书》中记录过姓名的少府寥寥。其它三公九卿基本每朝每代都能大部分列出,顺序连贯,只有少府做不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全然不起眼的职位,却名列九卿。难道就再找不出其它重要官职来补足“九”这个数字吗?其实,除了九卿之外,还有好几个官是非常重要的。比如:

执金吾:即中尉,与卫尉形成南北军搭配,各有执掌。

内史:三辅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考虑到古代京城的重要性,更接近于开封府尹或直隶总督,有统兵权。

水衡都尉:武帝时为分化少府之权而置,主管上林苑,负责五铢钱的制造,相当于今天的人民银行行长。

以上几个官,无论实权还是地位,都不在九卿之下。可就是没有九卿的名份,这个名份给了并不起眼的少府。

少府的权力也不如今天的科技部长。因为少府只对皇帝负责,除了少府之外,还有其它宫殿的少府,比如长信少府,就是对长信宫、也就是皇太后负责。而且少府还不是什么手工业都负责。军械类的主要归太仆,宫室营造有宗正和将作大匠,制盐、冶铁、酿造有专门的盐铁官,归大司农管。如此这般一划分,少府下辖只剩考工室、东西织室等几个边角料行业了。国计民生相关的,都不在其任内。

然而就这样不起眼的官,便忝居九卿之列。而且这一习惯影响后世千年,由少府发展而来的工部,也同样都在六部之列,虽然名声、地位一直最低。由此可见,手工业虽然不起眼,但一直没有脱离统治者的视野。

手工业其实是一个易学难精的行业。很多时候,往往投入很大的财力和精力,也得不到想要的成果。它不像是做学问、写文章,动动嘴皮子、笔杆子,多多少少总是思想的进步,何况文人还很会包装自己,有时候很小的成果也能被放很大。而手工业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原地踏步和重复前人的劳动,进步总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这个行业也很难包装,因为技术的硬指标摆在那,容不得作假。

十年磨一剑是这个行业的基本特征。

如果手工业纯粹是依靠民间力量发展和维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现代西方发明了“知识产权”这个东西来保护技术革新的意愿,发展到今天反而似乎成了技术进步的一个瓶颈。中国古代的做法则是由官方来养活这些工匠,让他们在体制内创新,所得成果也最先用在体制内。刚才讲的少府,其存在感虽然不高,但干的活却不少。据记载,光是其辖下的东西两织室,鼎盛时期就有数千织工受雇。其中的工匠和织女虽然大多数叫不出名字,但却有官方身份,干的好了还能上史书,比如发明提花机的陈宝光妻。这其实已算是统治者能够提供给工匠们最大、最宽松的环境了。而这些少府下辖的工匠们,他们对于汉朝统治者最大的回馈,莫过于一场虽不猛烈、但很有效用的技术革命。汉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手工艺技术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技术,未必一定都得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显现出不一样的感觉。苹果公司只是把一些成熟的技术组合了一下,不也能让世界为之风靡吗?相比那些很大很大的科技革命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小得无法再小了。然而文明的进步,最终只能体现在每个人生活品质的细微提升上,这才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


最难书写的华丽篇章——手工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