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学历史》
革命者的商品化
在(《替天行道三人行》Die fetten Jahre sind vorbei 德国、奥地利,2005年)这部影片中,主角对现在的欧洲年轻人缺乏革命动力颇有微词。民众每天花四小时在电视前面,怎么还会有精力改变世界?他们也对昔日革命偶像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商品化感到不以为然,许多年轻人只是将他偶像化,随处可以买到以他为主题的海报、照片、马克杯,甚至T恤,完全失去反抗资本主义的精神。
《替天行道三人行》所说的切·格瓦拉现象,在世界各地都可见到,尤其随着各种书籍与电影的宣传,切·格瓦拉几乎成为革命者的代言人。
他出身阿根廷的贵族,青年时期曾骑摩托车在整个南美大陆旅行。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后,他开始协助中南美洲国家的革命运动,一路从家乡到古巴,从古巴到非洲,再从非洲到玻利维亚,最后在玻利维亚参与革命运动被俘虏而遇害。

事实上,我们现在对这位人物的各种崇拜,多半来自媒体的宣传效果。他的身份相当多元,既是职业的革命家、冒险家、帝国主义秩序的破坏者,同时又被一群年轻人冠上各种名号,把他和乌托邦、理想主义、永远的青春、诗人等同起来。此外,这些年我们通过《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王玫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埃内斯托·切·格瓦拉,《摩托日记:拉丁美洲游记》,王绍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等书对这号人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当我们以理想主义或左派观念去教训资本主义时,我们就拥有百分之百的正当性吗?当人犯了错,这些反抗行为还有意义吗?对这些疑问,导演的立场是乐观的。他肯定青年应该要有理想,当努力实践过程中犯了错,必须给他们反省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即使有错也可以被原谅。所以影片最后,三人有所反省,觉得他们所做的事仍然值得肯定,不能因为爱情纠葛而否定一切。
----------------节选自《看历史,学电影》,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蒋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