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狄龙演绎十一太保史敬思:火与诗中战斗的坚定少年

2023-07-03 01:06 作者:狄龙电影魔法部  | 我要投稿

狄龙演绎白袍小将史敬思,为什么美哉壮哉?

几乎所有人在谈到《十三太保》中由狄龙出演的血战太平桥这段电影史留名段落,都会赞叹不绝:“壮哉,美哉”。那么本文浅析,为什么这段戏拍得好。(原片段指路1:19:08分开始)

一、相关历史背景

史敬思(?—884年),又名史敬存(避庄宗讳而改) ,沙陀族,昭武九姓出身 ,雁门郡(今山西代县)人,唐末五代时期名将。李克用部下“十一太保”,骁勇善战,号称白袍史敬思(民间传说)。后汴州上源驿馆之战,遭遇朱温暗算,为保护李克用撤退,力战而死。

据百科介绍,驿馆之战起因是宣武君节度使朱温嫉妒李克用强盛,萌发谋杀之心。假意邀请李克用入城,于上源驿馆设宴款待,礼貌恭敬,而李克用却盛气凌人,出言不逊。朱温即于当夜发兵围攻驿馆,李克用仓皇逃出,史敬思力保李克用至于汴桥,左右扶李克用突围而去,敬思留下断后,血战而殁。监军陈景思及随从亲兵三百余人亦罹难。

据《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记载,是夕,敬思方大醉,因蹶然而兴,操弓与汴人斗,矢不虚发,汴人死者数百。夜分冒雨方达汴桥,左右扶武皇决围而去。敬思后拒,血战而殁。武皇还营,知失敬思,流涕久之。

另据文章《史敬思:十三太保之一,勇冠天下的名将,为何在众太保中最先逝世》,此夜,史敬思拉弓射箭,箭无虚发,一连射死数百敌军,吓得他们不敢靠近。

电影里,史敬思(狄龙饰)的兵器弓箭改为了长枪。且没有表现冒雨抵达汴桥的情形。

二、人物形象塑造

(一)从殿内到殿外:

此段开场,几个画面交代了驿馆情形:一方面李克、史敬思已被朱温(陈星饰)手下有意灌醉,李克用(谷峰饰)在后厢歇息,手下多酩酊大醉,只留下几位赤膊壮汉(郑雷、唐灿荣、王青等饰)在岗值班。另一方面,朱温已于驿馆内外部下重兵,在太平桥埋伏多位水性颇高的杀手,几乎派出了除近身护卫之外的全部兵力。

朱温断语:“史敬思这小贼甚是凶猛,偷袭若不能得手,就退到太平桥埋伏,那是他们的必经之路。”这句台词承上启下,借反派之口侧面树立敬思骁勇善战的形象,同时拉高了观众的心理期待:史敬思非等闲人物,太平桥将有一场恶战。

敌人已做好万全之策,而己方人丁稀少——这是李克用、史敬思等人面临的困境。很显然,优势不在我……

敬思正在殿内酣睡,朱温分派两路人马,一路试图暗杀或者说将敬思拦至殿内,同时一路去围剿后殿李克用。

敌人杀入,同伴负伤,垂危之际,敬思惊醒。只见他飞身跳跃,操枪应敌,几下便扫清来者。及其行至殿前才发现形势不妙,原来殿外已万箭齐发。敬思速速后退,披衣再战,决定另寻出路。

数分钟之后,镜头来到后厢,交代了后厢焦灼战况。正值李克用手下不敌来者,敬思挥枪而入,三下五除二便清场,随即他带领李克用开始向太平桥方向逃离。

这一段殿内戏,从狄龙几个动作就能看出史敬思的临危不惧、冷静灵敏、战力迅猛。

白袍小将冲在一线

其一、作为先锋和战斗主力,他始终冲在第一,将李克用等人护在身后。行至殿门前,灵敏转头,关注飞箭来向,研判战情,敲定撤退路线。敢为人先,能冲一线,可谓勇敢。眼观八方,沉着应对,可谓冷静。

 

 其二、出殿门,花园中。狄龙飞身跃长廊,挥枪退劲敌;双腿踢飞两个群众演员(又见武松玉环腿);见院内大门紧锁,迅速抱起大石砸门,力大无穷自不必言,在战况焦灼时刻,你不由得佩服敬思思维之活跃、行动之敏捷。

狄龙平地跨拦,弹跳力惊人
战斗狄龙美如画
以一当十,动作潇洒
忠犬十一:“是!”
力大无穷十一

 

力大无穷十一

 

且从酒醒到这一段,重重敌人来犯猝不及防,围追堵截下手凶猛,形势紧迫,情形危机,但史敬思始终神色专注,无暇他顾,迅速投身于高强度的应敌。也许情况紧急,由不得他思考;也许长期作战的意识告诉他:不容退缩。

尽管他精神高度紧绷,但给人从容应对,毫不怯懦,更绝没有惊慌之感。这一点从身后谷峰的表演中也能看出。群敌来犯,李克用镇定自若,这种场景对他来说或许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惧,但十三个太保此时只有十一在侧,亦足见李克用对史敬思的充分信任——这正是从侧面烘托敬思的实力。而史敬思投入状态之快、思维转换之快、应敌动作之快,狄龙通过灵活潇洒的动作、勇猛专注的神情告诉观众,这是一个英姿勃发、有着丰富作战经验、能够力克千军的、骁勇善战的少年锐将。

 

龙龙真好看!
龙龙目光如炬
龙龙准备冲!

(二)从桥下到桥上:

好不容易来到太平桥——此乃李克用脱身必经之路——史敬思遇到的是更强劲的重兵包围,几乎朱温部署的高手都在这里。此处张彻用一个移轴镜头、一个全景镜头交代了环境:一方面,红光熊熊,驿馆已陷入一片火海之中,一方面,天光朦胧,似乎黎明即将到来,而这意味着李克用的援军马上就到。

我们仍不知道,在一片火光灼热和敌人源源不断的追杀中,史敬思是如何护主逃出大殿、破除围剿圈的,我们也同时期待,他的命运是否能真的如黎明预示地般逃出生天。

我跑!

事实上,电影很快通过烈火焚烧的声音、金属急促碰撞形成的尖锐声音预示人物命运:局势极端紧急恶劣,战况焦灼,敬思危矣。

 很快,桥下伏兵忽地跳出,八条锁链同时刺出,敬思腹部中镖、血流不止。李克用身后疾呼:“由我迎敌”,敬思没有回应,而是一边扯来衣物止血,一边挣扎厮杀。如果说此前狄龙在殿内殿外的车轮战是重点凸显敬思之俊美、健美,那么太平桥上的盘肠大战则着重强调敬思之壮美。在慢镜头中,敬思撑住长枪,痛苦呻吟:“父王,你快走吧,让孩儿阻截追兵。”“孩儿腹破肠流已是必死,你快走吧。”血流不止之际亦护主心切,将生死置之度外,挥枪咬牙力博。此时的李克用已被其震撼,爱子之情已从自豪信任转向深度敬佩。

几乎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都无法忘却史敬思的最后时刻——追兵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涌来,敬思一人苦苦迎敌,最终力竭而死——如同一座矗立着的英雄纪念碑,扎根于太平长桥。红袍烈烈,终于天光已亮,是英雄之血刺痛了日光?还是太阳绝意要将这少年的英辉撒向大地?

在人物服饰上,这一夜的史敬思经历了赤膊到白袍到红袍:半身赤裸象征着少年英雄的野蛮、率真和自我;当他披上白衣便意味着——白袍小将决计要隆重登场,成为车轮战之中最耀眼也最具悲剧感的英雄人物; 而红袍加身,在剧情上完成了以李克用为代表的政治人物对史敬思的认可和权力加冕,在文化意义上,红色作为英雄的颜色、鲜血的颜色、信仰的颜色,通过大块红色小心保存少年的赤子之心,并实现对英雄至高无上的赞美。

史敬思没有等到他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援军赶到时,他气息奄奄。这是一个反好莱坞的张彻式叙事。我怀疑,在张彻这里,最后一分钟拯救是对英雄的某种轻视,只有反复推拉到极致的“死亡之舞”才是对英雄的最高礼赞。无论你拒绝还是接受,你的目光都不可避免地与这一壮烈惨剧尖锐碰撞,观众的情感在慢镜头中得到充分浸泡,与人物的命运深度同构。这也是暴力美学的内核。

三、总结

综观这一段,狄龙饰演的史敬思给我最强烈的感觉,不止是能打,不止是美,更多是坚定、忠诚——屹立不倒的史敬思,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绝不退缩的人物形象,他是毅与诚的象征。在《十三太保》风云诡谲、瞬息万变的政治场域,慧者、有能力者不在少数,而只有忠、勇、毅的人才值得信任,值得交付。我们赞叹这一段落“美哉壮哉”,美在哪里?香江第一美男狄龙的风华正茂与骁勇身手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史敬思这一人物形象表现的生命力尤为动人。

 

这是一个火与诗中战斗的少年英雄:蓝天白云下,黎明之前,胜利在望时,他倒在了胜利的前夕。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敬思的出现,犹如虎啸龙吟,他的战斗划破漫漫黑夜,他的死亡如诗如歌。正如狄龙本人饰演的诸多英雄一样,他可以是绝不回头的箭,是锐意进发的枪,是横扫千军的棍,是凌厉迅猛的刀。人与兵器合二为一,他势如破竹,击穿敌人痛点,绝没有退路,也绝没有任何私欲和苟且。在史敬思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忠毅果敢、高洁壮烈的灵魂,是人性至美至纯的乌托邦。

抛开肆意挥洒的邵氏番茄酱不谈,少年英雄们的血泪咆哮已成为武侠电影中的黄河大合唱。张纯、展飞、史敬思、封俊杰、唐人杰、马新贻、张保仔、关玉楼、铁虎等等,张彻电影中狄龙饰演的不同角色交织汇聚,作为一种耀眼的美好,共同谱写出传统与现代精密组织的阳刚美学变奏曲,彰显着中国古典男性极致的力与美。这样的美,是中国文化对男性之美的最高礼赞,在今天,愈发难能可贵。

(该文首发于豆瓣狄龙Ti Lung小组 作者:达斯薇达尼呀)




狄龙演绎十一太保史敬思:火与诗中战斗的坚定少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