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重温电影《金刚川》
近日,无预兆无防备的在中央六台重温了电影《金刚川》。当年《金刚川》首映后的种种争议,此刻回想起来还是稍有感触。
一:剧情重复三遍导致观感体验糟糕;二:血腥;三: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没表现集体主义精神;四:用地痞土话冲动复仇等“没教养”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和战友情谊,缺乏同志精神觉悟的展现;五:最后的人桥虚假做作。这五点大概就是能回忆起来的、当年《金刚川》被罗列的几大“罪状”,那放到现在来看又如何呢?
首先是全剧的硬伤。
多视角重复叙述本来是多角度解构事件、多重人物塑造,以及在最终让观众获得更加细致入微的全知视角。然而在《金刚川》里,它只是生硬的叠加了三层硬饼干,只着重于每一层的演绎,没有去考虑宏观全局的叙述。
重复三遍,每一层的剧情内容应该是递进的,推动全剧前进的。
重复三遍,每一层的后半最好是有新的内容,准备新的悬念和吸引力,让观众去期待下一层要说什么。
重复三遍,每一层最好不要一次性就把故事讲完结束掉,前一层不要对后一层进行“真实诚实”的剧透。
然而,《金刚川》弹痕累累。第一遍就告诉我们“老鹰”战斗机被干掉了,轰炸机最后投弹了。第二遍告诉我们防空阵地伤亡惨重,最后仅剩下一人还能反击。最后,第三遍告诉我们这些都是真实的,前面已经剧透光了,你不用再期待什么新内容新展开了。最终,全剧要讲的内容,全剧最详细的就是第三遍防空炮兵的故事,这才是电影真正的主线,前两遍的重复意义甚微。
那电影为什么会被这么设计呢?个人猜测,应该是拍摄周期太短。从立项到上映才几个月,采用重复叙述减少拍摄耗时、技术性达到电影规定时长标准(猜测),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
关于血腥的画面表现,战争中打到身体粉碎,肢体七零八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很久很久以前的影片三毛中就有过炮轰后捡到别人手指上戒指的情节。这种猎奇的表现方式是否过度没必要?没考虑未成年?一则国内没有分级制度,二则可以用同样血腥但不猎奇的喷血血雾来展现战争残酷生命凋零。至于第三,为何不去看看《红海行动》有多少人敢说三道四?
至于说“前任现任两个连长”、关某和张某这两个角色表现出过度的个人英雄主义没有体现集体主义,这就有点矫枉过正了。往小了说,每次战斗、每个决然的牺牲都是整个防空小组统一行动、共同参与的;往大了说,防空炮兵、过桥部队、修桥士兵,所有人都在各司其职、各尽其职为了实现同一个战略目标行动着。整部影片的所有“最可爱的人”,就是一个巨大的、默默无闻但无所不在的集体意志。防空炮兵的个人英雄表现,更多的是类似于董存瑞、黄继光的情况,危急时刻没有援助没有后路,明知会牺牲,但还是义无反顾——当然,原本应该是这样。“老鹰”飞行员的个人复仇独断行动,将防空炮兵的自我牺牲拉进了恩仇决斗的情节套路中,战争的宏观是非被个人恩怨掩盖。如果把“老鹰”飞行员个人视角的戏份全部删掉,想来就不会有多少人意识到个人英雄主义了吧?
关、张二人地痞土话没教养的表现,也受到部分人谴责,然而同样的,这里也没有必要矫枉过正。大部分国产战争剧中的正面形象,说的都是官腔官话、正论正理,听起来字正腔圆,仿佛人人有修养,个个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熏陶。可是在现实日常生活中,在私下发牢骚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坚持咬文嚼字?
有些人会说,痞性没教养是塑造鲜活人物形象;也有人会说,正面人物一定要伟光正、正气凛然。孰对孰错这里不做评价,只能说骂人不带脏字能体现出你很有文化素养,但骂人带脏字本来就是千百年来生活文化的一部分。
最后面搭人桥的部分,“老鹰”飞行员感动到不愿攻击的部分,就个人而言是评价最低的部分。先不说它们是否违背事实常识,还是说在搞艺术性升华,单凭它们的存在本身,就仿佛在否定掉前面的血腥战斗和残酷牺牲。想要赞美和歌颂并不是错,但夸大做作、虚假和虚伪的赞美只会让真实存在的事实显得虚假和虚伪。这不单是说《金刚川》,许许多多国产电视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原本只要把事情原原本本讲出来,分析利弊取舍,人性冷暖,就足够感人了。但有些人就偏偏要过度加工过度包装,反而导致观众对真实性产生了不信任感,毕竟你演得这么像是演的,就肯定不是真的。最感人的演绎,往往就是最真实的、最贴近观众(群众)现实生活体验的共鸣,而不是样板花腔。
最后对《金刚川》的总评:如果去除搭人桥之后的部分,单单就画面、演技、以及军事细节表现来说,做为战争片是及格以上的。做为与朝鲜战争、与“最可爱的人”相关的战争片来说,被一个“老鹰”飞行员牵进个人对决,而没有从大格局来诠释战争是扣分项。如果从剧情演出而言,没有处理好的三遍重复剧情是负分。
以上个人见解,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