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灵哲学“断舍离”的新主张

2023-09-01 16:05 作者:邓如山  | 我要投稿

收到“小红书”的通知,得知上周的阅读量或点击量有1个W,恍然间对小红书有了异样的感觉,原来多少有些偏见,以为现在的80后、90后和00后对现代哲学思想几乎是“三不主义”的“不听、不看、不想”,可以期待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哲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衰落了。青年人没有主体思维和社会意识的固定模式,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哲学和科普知识,效果或传播的效用可能比中老年人群更好。社会人群中积累了很多片面和偏见的态度和认识,习惯于用钱和权衡量人的价值,容易接受腐败的侵蚀。青年人学点哲学,用点哲学,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很有帮助,像“哲学家中的哲学家”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就是在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中度过的。

每个人的“文化中心主义”越少越好,这里的文化中心主义指的是文化的主攻方向,每个人主要的兴趣和爱好、从事的职业和掌握的专业技能越少越好,少而精,越少才能越精,最终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每个人的“文化次中心主义”越多越好,这里的文化次中心主义指的是文化的次攻方向,每个人次要的兴趣和爱好、从事的社会活动和掌握的生活与社交技能越多越好,多而杂,越多才能越广,最终达到丰富多彩的效果。正确地理解和应用哲学“多与少”的悖论原理,人们就可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专业精湛和生动有趣的人。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固然值得赞美和推崇,大多数人没有造就“英雄情结”的机遇和条件,但多数人可以在拥有一份工作或从事一顶职业的同时培养几项个人的兴趣爱好,比如:钓鱼、郊游和爬山;读书、网游和唱歌等。

有的音乐人主要演奏钢琴,但也能拉手提琴、手风琴和二胡;有的音乐人主要吹萨克斯管,但也能吹铜管号子、口琴和笛子等。有的学人主要研究科学哲学,但也涉及到心理哲学和文化哲学的研究;有的学人主要研究社会哲学,但也涉及到经济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等。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音乐的领域如星辰大海,广阔无垠,每个音乐人可以广泛涉猎,但最终得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要的音乐专业方向。哲学分为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哲学的领域如大海星辰,浩瀚无边,每个学人可以广泛涉猎,但最终得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要的哲学专业方向。

新哲学的等效性原理在逻辑哲学上表示为形式一致性原理,比如:在经济哲学和管理哲学领域有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该管的事物就管起来,不该管的事物就不要管,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生产效率和民生问题,就通过市场的手段自发地解决,不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经营垄断和衣食住行问题,就通过非市场的行政手段人为地解决,市场经济解决生产和分配中的效率问题,行政管理确保公平交易和解决基本需求的社会保障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悖论性原理不仅适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也适用于音乐人和学人的行为选择,找到确定的音乐或哲学的学习领域和研究方向,在确定的学习和研究领域有所为,在不确定的学习和研究领域有所不为。


做自己擅长和能做的事情,不做或少做自己不擅长和不能做的事情。可以在心理哲学和文化哲学的框架下引入“断舍离”的概念,断舍离一词是一个十分流行的网络用语,源自于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所写的一本书《断舍离》,“断”是指断除某些外在事物对自己的影响,有些多余的物品——诸如衣服和鞋子、房子和车子不是多多益善,大量添置和堆积反而对人生自由带来了束缚,个人和家庭的消费品和奢侈品不是越多越好,越大越好。

“舍”是指舍得或放下,有些人自负,总是觉得某些事只有自己能做,别人不能做,离开了自己就不行;有些人自大,取得了某些成绩就忘乎所以,甚至把别人的功劳记在自己的账簿上。“离”是指摆脱一切不合乎法理的欲望,现代社会的物质繁荣和自由开放给某些人无节制的贪财贪色行为创造了条件,使得各种贪欲行为成了现代社会贪腐现象的心理根源,离得越彻底就会越自在。为了法理的公平和正义,几乎每一个文明的国家都会大力铲除社会腐败的温床,社会腐败和人生堕落会带来文明的衰败和国家的崩溃。人是物品和金钱的主宰,物品和金钱不是人的主宰,“断舍离”的心灵法则要求人们以自身的心灵需求为中心,不受外在物品的束缚,从物品和金钱的过度依赖中解脱出来。

不以历史和文化哲学为主要的研讨领域和研究方向,并不意味着不能涉及历史和文化哲学,像马克思早期的学术生涯主要探究了历史和现实中的哲学问题,马克斯晚期的学术生涯侧重了文化与文明中的哲学问题。不以心灵和行为哲学为主要的研讨领域和研究方向,并不意味着不能涉及心灵和行为哲学。可以把对应性破缺原理理解为一种特殊的悖论性原理,根据新哲学的形式一致性原理和悖论性原理,学人可以主要地从事科学哲学的研讨,次要地思考历史和文化中的哲学问题,可以主要地从事历史和文化哲学的研讨,次要地思考心灵和行为中的哲学问题。

不仅某些历史事件有惊人的相似性或遵循历史哲学的形式一致性原理,而且人们可以在中西方哲学对比性的批判思考中或批判性的对比思考中发现,“断舍离”的人生哲学概念和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念哲学、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哲学、康德的先验论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修炼哲学、朱熹的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等在文化哲学的意境上有惊人的相似性或遵循文化哲学的形式一致性原理。

可以将“断舍离”理解为一种人生修炼的艺术,不断整理和清除日常生活中那些不需要或多余的物品,时常梳理和剔除那些阴暗或晦气的头脑杂念,用轻装上阵的方式让人生过得轻松自如、心情愉悦、惬意自在。在现代生活的背景下,把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的“断舍离”概念上升到心灵和文化哲学的境界,只有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休止的物品和杂念都断绝掉、舍弃掉,去除商品拜物教和金钱拜金教的压迫,人们才能拥有简单清静的生活,过上阳光灿烂和自由舒畅的日子。






https://weibo.com/6320497409

心灵哲学“断舍离”的新主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