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类学理论史||《文化人类学》阅读笔记3

2022-10-08 17:04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理论取向是如何解释现象的一般性观念,而理论则是能用经验证据进行验证的更为具体的解释。

1早期人类学理论

1)早期进化论

普遍流行的观念认为,文化通常是以统一的、进步的方式发展的,大多数社会会经历一系列相同的阶段,最后到达一个共同的终点。Edward B. Tylor主张文化的演进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蒙昧经由野蛮再到文明。他相信,所有的族群中都存在某种心理同一性,它能够解释不同文化传统中相似的进化序列。

早期进化论无法解释文化差异,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社会会出现倒退甚至灭亡、为什么有些社会没有经历所有的阶段。

2)“种族”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文化因为代表着各自不同的亚人种或“种族”而呈现出表现形态的差异。“种族”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Carlus Linnaeus的《自然系统》,该书讲人划分为美洲人、欧洲人、亚西亚人和非洲人4个独特的“种族”。而后,Samuel Morton将“种族”与行为智商相联系。

“种族”的差异假设将殖民主义与奴隶制度的剥削关系合法化了,也成为“选择性地繁衍具有优良特征的人并组织劣质特征的人生育后代”的优生学的基础(如制止低智商的“种族”大量生育孩子)。二战中纳粹的“种族”大屠杀额让人们意识到这种观念的潜在危险,因而其学术性使用急剧减少。

3)传播论

英国传播论学派认为更高级的文明的绝大多数要素都是在埃及产生的,然后随着其他族群与埃及人的接触而传播。德奥传播学派认为人因为缺乏发明的能力而从其他社会采借文明,一切文化特质都起源于同一个地方并向世界各地扩散。

2晚期人类学理论

1)历史特殊论

文化特质应该放在它出现的社会环境中加以研究。一旦收集到数量庞大的资料,支配文化多样性的法则将会从这些海量信息中自动出现。然而,“事实”是被人记录的,会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记录者个人认为是重要的内容。且如果缺乏预先的理论假设,资料收集也是无意义的。

2)心理学视角

研究文化与人格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学家Abram Kardiner认为每种文化中都存在基本人格,由初级制度(家庭、生活与育儿等模式)产生,基本人格会产生其他各种次级制度(如艺术、民俗和宗教)。心理学取向关注人格在社会内部的多样性和在不同人类社会中的普遍性。

3)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探讨文化或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在维系文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的功能主义流派有不同的假设:Bronislaw Malinowsksi的功能主义假定一切文化特质服务于一个社会中个体的需要,文化特质满足群体成员营养、繁衍、身体舒适、安全等基本的或派生的需求。Arthur Reginald Radcliffe-Brown认为社会行为的各个方面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既存的全部社会关系网络),而不是满足个体需求。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确定特定的习俗确实具有功能性,我们不能仅凭一个社会当前正在运行就断定该社会的所有习俗都是功能性的。

4)新进化论

更先进的技术使人类能够控制更多的能像,结果是文化的进一步扩展和文化变迁。特殊进化是对特定环境的适应,特定的社会产生变迁与适应的特定序列。一般进化则是人类社会的一般性进程,是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级的形式的转变。但依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文化没有进化或灭绝了。

5)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更多关注系统的起源,将艺术、仪式和日常生活模式中的文化看作是人类心智深层结构的浅层表征形式。但结构主义关注抽象的、理论的分析忽略了观察和证据。

6)民族科学

民族科学通过对民族志材料进行逻辑性分析从而推导出文化中的思维规则。民族科学家不是根据预先确定的各种人类学范畴来收集资料(客观位),而是力图以某个族群的观念来理解他们的世界(主位观)。很多民族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能解释产生文化行为的规则,便能理解人们做的事情以及人们为何这么做。

7)文化生态学

关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分析某种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家认为,文化适应包含了自然选择的机制,更好的适应着者能够更多地生存和繁衍。但早期的生态学家是在孤立的环境中研究有界限的文化。

8)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认为,外部的力量解释了社会变迁与社会适应,其视角核心是那些强大的国家组织社会的社会和政治影响。

3人类学理论新进展

1)进化生态学视角

自然选择不仅会对人们的生理特征产生影响,而且也会对他们的行为特征或社会特征产生作用。如果说文化生态学关注的是“既定环境中某种行为或社会特征如何有利于一个群体或社会的适应”的群体选择,那么进化生态学则更关注“对既定环境中的个体而言某种特征如何有利于适应”的个体选择。

2)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主义人类学家揭示剥削妇女的各种手段并努力消除它们,设法理解女性的生活,理解女性生活如何不同于男性的生活。女性主义学术研究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男性取向的,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对女性的压制。

3)阐释学视角

阐释学视角的人类学试图理解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对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对意义进行研究。阐释侧重于表达特定文化中人类经验的直觉性理解(不需要借助有意识的推理论证或系统性的研究方法);解释则侧重于对文化现象做出因果性的和普遍性的理解。

4)后现代主义视角

后现代难以概括,因为后现代拒绝权威式的定义和任何关于事件的单一化叙述。从后现代的视角看,人类学也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掌权者用于控制他人的另一种工具,通过“客观地”研究他人,使被研究的群体去人性化。通过将人们转变成各种研究对象,从而使他们成为能够被政治当权者塑造和利用的客体。因而,后现代的人类学尝试不同风格的民族志,让各种不同的人群为自我代言,寻求表达被支配者的声音,而不是对他们进行研究或阐释

5)实用主义视角

各种理论有不同的研究取向,但重要的不是思想源自哪,而是它们会引导人们走向哪,能够做出怎样的预测。因此,需要由不同视角的不同研究者来处理同样的研究问题

 

 

来源:

《文化人类学(第13版)》

作者: [美] 卡罗尔·R.恩贝尔 / [美] 梅尔文·恩贝尔

译者: 王晴锋


人类学理论史||《文化人类学》阅读笔记3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