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虬江码头-江边的冷清,历史的交接
古时的吴淞江(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是古太湖的泄洪道之一,但是随着江南人口增长,加上明朝的治水使得吴淞江渐渐淤塞。吴淞江下游也分成了数段,其汇入黄浦江的最后一段,由于弯弯曲曲似盘虬卧龙,故得名虬江。以上就是虬江名字的来历。而虬江旁边的小镇就叫江湾,古时就有“虬江十八湾,湾湾到江湾”之称。而在虬江的入海处则有一个在上海历史中很重要的一个码头——虬江码头。虬江码头这几个字相信大家应该完全不了解,或许大家会认为这里就是简单的一个江岸码头,与常规的渡口没什么区别,但其实虬江码头承载了很多东西,因此这一节我们将借虬江码头这一载体,来向大家讲述一下我标题“历史的交接”的真正含义。

虬江码头这一概念是随着“大上海计划”提出的,当时就计划在虬江这里修建一个新码头。截至1920年,上海黄浦江两岸的码头中,英国有20座,日本有12座,美国有3座,而中国只有15座。由于大量码头都被列强把持,所以中国急需一个中国人自己控制的大码头。一二八事变过后,吸取经验的国民政府开始大量从国外购买军火充实国防力量。而中国的金属矿产又大多在长江沿岸,而且水路费用低又运输量大,所以上海就成了国民政府对外贸易和采购军火的最佳选择地,而虬江码头在那时则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职能。
基于以上原因,码头的地址选在了远离租界黄浦江下游的虬江,这里江面宽阔、水流深缓是黄浦江在华界段中难得的深水良港。1935年,国民政府拨款500万元,开始建设虬江码头。到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虬江码头已经可以实现同时停泊两万吨巨轮两艘的能力。
淞沪会战期间,日本从国内动员名古屋第三师团和善通寺第十一师团增援在上海苦战的海军陆战队。日军计划第十一师团在小川沙口(此地位于宝山并非浦东)登陆,第三师团在吴淞镇附近登陆。而虬江码头作为当时上海中国军队最大的军用码头自然而然成了日军最初就要抢夺的重要目标。
淞沪会战镇镇守在这里的是61师,中国军队在这里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抗登陆作战以及保卫港口的巷战,虬江码头的战斗是日军所有登陆作战中伤亡最大的战斗,日军步兵第18联队直接丧失战能力,这里的战斗虽然只持续了几天,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最终也没能守住码头,但是这一让让日军也受到了巨大的伤亡。

抗战胜利后,虬江码头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重工业区,这里建设有诸多的炼油管道,以及配套的火车铁路(何杨支线),这里的铁路限定只办军、公货物运输,民商货运均不办理。建国后在虬江码头周围建设有上海建工局、机电局、冶金局、外贸局、物资局、纺织局、供电局、公用事业局、房地局、航运局、商业局等各部门的仓库。如今的虬江码头附近仍然可以看到这些仓库的痕迹,因此这里的马路上尽是重卡,道路也不平整。因为众多的仓库的存在,这里周边也建设有很多配套工人居住的赫鲁晓夫房,但是正对虬江码头的房屋早已人去楼空,整座楼只亮几个灯,有一些阴森恐怖,可以说这里与定海路不分伯仲。


虬江码头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码头,这里现在则是一个军港,港口不让拍照,如果大家想看这里的面貌就只好亲自前往了。而如果以上的叙事仍然不能让大家感受到这里曾经多么繁华的话,那么虬江码头与上海相关的另一个线索便是,曾经上海地铁2号线规划的终点站便是虬江码头站。
关于上海地铁规划这部分内容我在之前将1号线的时候提及过,欢迎大家补档,而我们接下来将看一张图片。这张图片信息量极大,我们一点一点讲,这张图片是1956年上海地铁最早期的规划,我们大体可以看出1、2、3、4、11号线的一些雏形来,其实通过分析这张图,我们便可以分析出很多信息来(之前我们聊过的衡山公园便在下图中有所体现),我将我从上图读出的信息一一列出。

(1)1956年的上海地铁建设重心除了租界外重点便是华界,地铁2号线以及3号线的核心便是沟通此时的中工业区公共租界东区以及大上海计划的五角场,但是在50年后,为了节省资金3号线选择了在淞沪铁路以及沪杭铁路内环线的路基上修建,并与4号线共线运行,而地铁2号线建设之时,正好赶上了浦东大开发,而在建设老区与发展新区之间上海地铁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开发浦东,而浦东也借助地铁2号线成为了中国崭新的地标,而杨浦则因为地铁的变化经历了“消失的20年”,而将曾经2号线的重点设置为虬江码头,这恰好证明了这里的价值。
(2)彼时上海地铁的建设其实兼顾了交通运输以及国防(大号防空洞),因此地铁的终点站多是当时的军区,例如虬江码头以及真如,包括此时尚未拆除的龙华机场,而这些交通枢纽的存在也在侧面反映了人口的疏密。
(3)此时上海尚未建设虹桥以及上海南站,因此闸北的上海站(上海北站)则成为了想当然的交通枢纽,而此时的吴淞港仍然有客运,因此吴淞港也自然的成为了北部终点,而与上海站对应的则是市区的中心——人民公园以及中山公园(有轨电车中心)。
(4)1956年尚未有盾构机这种东西,使得地铁的修建只得采用最传统的封路施工,因此地铁二号线奇怪的经过了外白渡桥的正下方,仔细看图中的地铁线路走向在市区中都是这种走法,此时塘桥实验也尚未进行,陆家嘴的过江隧道也仅是在规划中。
(5)在当时地铁建设的首要目标是联络各个人口稠密区,解决地面交通过于拥堵的问题,而并未考虑地铁建设对于周边的商业以及人流的带动,因此地铁框架范围内便是曾经的市区雏形,而在如今地铁建设中,各地的地铁建设已然将地铁带动周边商业作为了重要的建设优先级,时代不同,建设方式也不同。
(6)这张图片内容太多了,更多的内容就请读者自行解读吧:)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不妨重新理解一下“历史的交接”的含义,其实很简单,每一块地区都会在某一个历史节点中盛饭独属于其的历史使命,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历史使命也产生了变动,其实杨浦的发展与中国的东北及其的类似,二者如今都在新时代寻找着自己的定位,但是在历史交接棒交出之时,我们也应怀念以及铭记,吃水不忘挖井人。其实虬江码头这里和我之前讲述的很多章节一样,如果大家知道这里的历史,便会显得很有趣,而如果大家不知道这段知识的话,或许大家会认为这里尽是破壁残垣,是所谓的“下只角”。也欢迎大家来这里骑车走一走,其实整个杨浦东岸的码头都有一种浓浓的历史厚重感,在殷行东部的码头亦然。而这其中码头边的一个工厂的门口还保存着一个有年代感的牌子,我想这个锈迹斑斑的牌子也侧面的在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风骚往事,我放在这里供大家欣赏:同志进厂请主动出示证件,自行车请下车推行!

本文初稿完成与2023.5.31
参考文献:
[1]陈槿铟. 杨浦滨江工业遗产更新设计的空间叙事性研究[D].江南大学,2022.DOI:10.27169/d.cnki.gwqgu.2022.001443.
[2]曹兆坤. 解放战争时期上海港码头工人运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DOI:10.27312/d.cnki.gshsu.2020.001482.
[3]白延辉.上海地铁的规划与建设[J].地下空间,1998(S1):395-399+454.
[4] https://www.sohu.com/a/194014751_99912564
[5]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68716&parentNodeId=68826&nodeId=66523&type=-1
[6]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9444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