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未来5年,你的生活将发生这些变化

“十四五”规划来了!
未来五年,普通人将获得哪些机会?乡村又将迎来哪些蜕变?近1亿脱贫人口,如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本期硬核看板3分钟,用3句话告诉你,接下来的5年,普通人的生活将有什么新变化!

5号上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这个共十九篇、六十五章,数万字的文件,阐明了国家战略意图。
明确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国家治理领域的6个主要目标,将引领未来中国的发展。

这里,我们用3句话,为你解读接下去的5年里,普通人的生活将有什么变化。
第一句话,经济发展新优势将为普通人带去新机会。

创新的角色将越发重要。

未来5年,我国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等7大前沿,整合优化已有科技资源,向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倾斜,并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
实验室之外,从企业、人才到体制建设,都将为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消费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为了畅通国内大循环,草案提出“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要求“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
比如全面促进消费,创建一批更高大上的中国品牌,不仅要保护老字号,更要率先在化妆品、服装、家纺、电子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高端品牌。
在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同时,对“数字化发展”也有更为详细的规划。

这当中不仅有基于5G的数字产业化、“上云用数赋智”的产业数字化,还有更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开放共享的公共数据和规范有序的数字生态。
今天,很少有行业还在与数字化绝缘,换言之,经济发展的新机会正在向所有行业开放。
第二句话,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振兴,让老乡们更有盼头。

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后,他们的机遇在哪里?农村未来怎么干?
《草案》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优先”体现在严谨的数字考核上:不仅严守18 亿亩耕地红线,还要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水平农田;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率提高到75%,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同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这些是为了让老乡们把地种得更好。

全面体现在丰富详实的规划中,比如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地发展有特色的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等等……让农民增收受益,让农村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第三句,更美好的生活,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

不管你是谁、多少岁,都能从中受益。
草案一方面明确,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这意味着中国发展得好,踏实肯干的奋斗者们一定会越过越好。

另一方面,倍加关心不同年龄层的具体需求:新增至少50万个普惠的托育托位,保证90%的宝宝能进幼儿园、92%的孩子能读高中、60%的青年能接受高等教育。
以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从中小微企业到便利店等社区服务岗位,都将有更多发展机会。

上年纪的叔叔阿姨们也请放心,基本养老保险将实现全国统筹,参保率要从91%提高到95%,5年后的人均预期寿命要在77.3岁的基础上再涨1岁。
翻阅整个草案,我们会发现,一个个宏大的规划最终都落脚在你我他的日常生活中。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各行各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出彩机遇。

这,就是你我未来 5 年的幸福生活。更多精彩,等着你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