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的虚无主义
我跟朋友说:“这里好多中产。” 朋友回答:“什么是中产?”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觉醒阶级意识的?
那一天我在看家有儿女,却怎么都无法共鸣,脑子里的声音是:
“‘雾都’200平米房子里的一家人,它们的生活跟我有什么关系?”
是啊,有什么共鸣呢?为什么要笑呢,听起来就像对自己的嘲笑。
我曾经认为不以钱为价值观是一种逃避,有钱一定可以得到快乐。
但是没有。马云真的很快乐吗?我曾经认为马云说的话是在装逼,现在看大概率是真的,有钱也会增加烦恼。
马云自己并不认为有钱就能很快乐,但为了维持社会运作,必须让别人觉得它很快乐,它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
有了钱,去吃以前吃不起的饭,住超大的房子,想怎么玩怎么玩......但是这些也是会腻的,有钱精神却贫瘠的人,在腻了以后就会寻找新的刺激,很容易就进去了——这就是为什么运动员,艺人容易搞黄赌毒,犯罪,比如最近的张继科,还有吴签,因为这类人是真的没什么脑子。
前些天补一遍半泽直树,又从很多方面发现了很多新的乐趣,语言,经济,历史各个层面,都能找到有趣的东西,第一遍看我仅仅知道了“银行不是一个帮人保管钱的慈善机构”。
今天在路上,看到那些建筑,那些人,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古代中国的街道的场景,有了一种这个国家从未改变过的感觉,时代在那一刻重合,或者说停滞了。
"文化" ——我瞬间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所谓文化,就是这些人的生存方式,是它们的存在证明吧。人们会向往外国的文化,是因为那是经过包装的,忍者这种原来见不得光的职业,包装出来就成了某种文化符号。
我今天去打了一天螺丝,这件事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呢?日本人的话,就会包装成“工匠精神”,就显得极度高尚,大气,但我们就只会在那唱工人有力量,搞得别人云里雾里的。
广告要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做啊,以自己的思想为核心,辅以受众可以接受的框架就行了。
如果我要给鲁迅设计二次元形象,我会融入经典的光与暗的设定。因为鲁迅的作品就是时而充满希望,时而绝望;绝望中有希望,希望中有绝望,甚至暗合了太极的思想。
表面上看,这种形象好像跟鲁迅没关系,因为大家的印象都是叼着个烟,目视远方的鲁迅。
但是真正读过,并且尝试理解过鲁迅作品的人,就能明白这就是鲁迅。
话说这才是真正不会被AI取代的部分吧,AI或许可以理解喜怒哀乐,但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绝望与希望掺杂的复杂感情,是没办法只通过文字提取出来的。
扯远了。再次虚无的原因是,我发现没有人跟我一样充满激情了。
我会在发现一件新鲜事后,高兴地告诉每个人,但是别人并不能理解我,而它们的高兴仅限荤段子,多巴胺的分泌,以及优越感......
我仍然是一个人,看起来不同的人也只是附庸风雅......
这让我,更喜欢数学了。但是就像好吃的东西要慢慢品尝一样,我总是害怕我会渐渐失去这些乐趣......不对,其实不会。当我知道天上没有神以后,失去了幻想的乐趣,但是更多的乐趣出现了:为什么人会认为天上有神 ?天上有什么?天是怎么形成的?......
所以,放心探索吧,只会 得到更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