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时巧克力是怎么跌下神坛的?
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前几天我正上网吃瓜呢,突然看到了个热搜:
好时巧克力无了?
虽然国内外巧克力的品牌有很多,但我对好时巧克力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
首先它水滴状的外包装,就和别的巧克力不太一样,独立小巧的同时,也方便携带:
与此同时,好时的广告语也很有水平:
“小身材,大味道”。
不仅凸显自己的品牌特色,也夸了一波味道。
对我而言,吸引我去吃好时巧克力的原因还有一个:
当时的好时巧克力,包装的那根白丝带上是会带有文字的。
吃一颗巧克力看一段暖心的话,是我当时的一大乐趣:
因此这条热搜底下,都是网友一片惋惜之声:
虽然在发酵后,好时官方紧急发布公告,表示自己没有放弃中国市场,不会撤离中国。
但很多迹象,都表明好时在中国的举步维艰。
今年1月25日,好时甜品概念店公众号曾发文:
《Hershey's好时!请您善待在中国的经销商与工作者》
文中称,不要无视于过去辛苦奉献在中国建立品牌的经销商努力。
究其发文原因,是因为好时拖欠这批国内经销商的货款,并始终对经销商的申诉进行冷处理。
求告无门的情况下,才在公众号控诉:
根据企查查上显示,好时(中国)涉及法律诉讼的信息高达37条。
主要涉及原经销商,和好时公司的买卖合同纠纷等。
众多原好时经销商的商贸公司都对其提起了诉讼。
图源:企查查
同时,北京商报记者在天眼查上看到,好时公司已于2021年11月20日产生清算信息。
在线上,好时天猫旗舰店已于1月终止经营。
好时京东自营店内多款热销商品也显示无货。
甚至好时中国的总部都人去楼空,被拆得差不多了,只剩下logo在那挂着: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好时来自美国,是一家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巧克力制造商,也算是财力雄厚。
而且好时进入中国已经超过30年了,国内一直都有自己的产品在售卖:
如此庞大的集团,且在中国深耕多年,是怎么落得如此田地的?
这一切都要从8年前开始说起。
2014年,好时斥26亿巨资收购国产糖果品牌金丝猴,意在借此打开在中国的下沉市场。
这笔交易也是好时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收购案。
谁知买了大约80%股份时,好时先把金丝猴的员工裁了,后又与经销商闹掰。
实在撑不下去的好时,最终将金丝猴以2亿元“挥泪大甩卖”。
一上一下,好时巨亏24亿,史称“好时被猴耍”事件。
食品分析师朱丹蓬曾总结:
“好时在完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收购了金丝猴,几乎瓦解了原有的经销团队和渠道结构。”
这桩收购案对好时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它不仅为让好时(中国)元气大伤,更是让好时高层在中国的经营策略趋向保守。
这无疑为如今好时的困局埋下了伏笔。
被猴耍了之后,好时痛定思痛,到了2019年,好时的营收有所提升。
业绩回暖无疑给了好时信心,他们开始布局第二年的营销攻势。
谁曾想又碰上2020新冠疫情,让好时的中国市场销售额下滑46%,一朝回到解放前。
原来份额第二的中国,现在变成了好时最拉胯的海外市场。
困境之下,好时也并非没有自救过。
它们曾开过线下甜品店,主打巧克力饮品和巧克力冰激凌:
它们也曾试过盲盒。
125年来,好时第一次变更标志性牛奶巧克力棒的外观,每格印上emoji:
而且把刻有大便表情的设置成“隐藏款”。
还推出过奇葩口味。
柚子辣椒味牛奶巧克力,主打“用劲爽的辣意刺激味蕾,引爆快意人生。”
初尝只是一点点辣,但是随着巧克力在口中融化,辣味会一层一层地加深,让咽喉发热起来,辣意点燃整个口腔和舌头。
好家伙,好时有阿尔卑斯内味了。
但无论哪种尝试,都收效甚微。
说到底,金丝猴收购失败后,好时就已经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机会。
市场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巧克力市场,好时市场占有率仅为9.7%。
这个份额远低于玛氏(德芙、M&M's)的39.8%、费列罗的17.8%。
另一方面,像每日黑巧这样的国产巧克力,也在蓬勃发展,频获融资。
这无疑也挤压了好时的市场份额。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今天,一般巧克力作为高糖高热的代表,本来就越来越不受待见。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好时在中国节节败退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作为读书时的一段回忆,我还是希望好时能挺过来。
倒也不是说想要它“再创辉煌”什么的。
只是希望在我馋嘴的时候,依然能随时买回来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