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谢小毛」|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2021-05-20 19:59 作者:北京墨真书画院  | 我要投稿




【个人简介】

谢小毛,1963 年7月生。作品先后参加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展;一、二、三、四、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全国首届、二届楹联展、西泠印社一、二、三届全国篆刻作品评展;首届、二届、三届《当代流行印风》展、全国六届书展、首届全国隶书展、九九《中国书法》年展、三届墨海弄潮展;首届、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展;全国当代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等。出版有《谢小毛篆刻作品集》、《二谢堂艺丛》甲卷、乙卷、《中国当代名家画集——谢小毛卷》等多部。有20余万字的评论及其他文章散见专业报刊。现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焦作大学兼职教授,焦作书画院院长、山阳印社社长等。 
【作品鉴赏】

笔墨温润 悠悠古声——谢小毛先生山水花鸟书法品记

李聿

一 山水篇


初识小毛先生的画,即被那澹然神来的性情笔墨和浓浓古意给吸引住了,凝神那万千气象中,各见其韵的山水体态,无论是岿然如斯的钟鼎般骨架,还是令人恪然心动的烟流云影,不由神往,似曾相识,苏东坡说:“无意于佳乃佳。”总觉得这句话是历经艰辛的小毛艺术人生和生命精神的真实写照。显然,小毛的画重视传统。在学画之初即按黄宾虹大师的规矩,下功夫临摹《芥子园》又学宋元,一树一石、一草一木,认真习练,仔细揣摩,熟烂于心,打下扎实的基础,一笔一画到一组一景,直到组合大景完成全景。继而进入明清水墨世界,逐渐从执着对临逼进原作,转而变临、意临,笔墨操作从执着进入从容放纵,最终又醉心于黄宾虹水墨淋漓的山水,不论是水墨浅绛,还是大小青绿,他都能心领神会,熟练掌握。


 诗如鼓琴,声声见心。心为人籁,诚中外形。我心清妥,语无烟火;我心缠绵,读者泫然。禅偈非佛,理障非佛。心之孔嘉,其言蔼如——袁牧《续诗品·斋心》赏画如读诗文,必须有其意思。没有意思的画,绝对不是好画。小毛的山水画,颇有意思。对小毛的山水画,我读了不少,总觉得内中意绪繁谐,情致绵渺,不是那种可以容易明白的作品。


不容易明白的东西,是好还是不好?谁也没有资格定义,谁也没有标准论断。因人而异,对于生活中的物的评论是如此,对于艺术品的审美价值的认定,也不会超越这个认识水准。小毛的山水,似乎能使用自己的一个符号,布局谋篇,从小幅直至巨幅,一以贯之,自成体面,则无疑非寻常之手段。真如不变,达悟幽玄。他的基本元素很简单,皴擦点染,用以组合自己的符号,但的确能依靠它来建构大格局、大山水,当然是有手段的。有了手段,便有了造形的自由,意造境生,气昭自然,则有近道之可能,于是便不可以简单的法度来局限拘束之。至于简单与复杂之关系,最少可以分出四种情况:简单中见复杂、复杂中见简单以及简单中见简单、复杂中见复杂。不可一言蔽之,尚待细密研来。



苍茫山水,是小毛梦里的家山故园,在那里,曾经留下些什么难以释怀的故事或者多少挂念,只要他自己不说,外人只能猜测。属于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奥妙,基本很难与旁人共享,所以,即便深谙文理艺事的刘彦和,也发出了“知音其难”的感慨。发大音者,不以口鼻而以心,是故听大音者,亦当不以耳而以心;交心其难,所以知音必稀。要想摆脱这种感慨,消化这些欣赏时彼此之间的隔膜与难度,只能去切身地体验、去剖析、去静听。有此思想准备,再看小毛的家山,其音淡惋,盈盈然似露湿清弦,知是人间别有此一境界。小毛的山水,有强烈的视觉态度,读者只需看上一眼,便可以在脑际残留许久。画面中间部分是有门有屋脊,旁侧有人有牛,周围有禾有塘有树有丘,高处有云有气有锋有天,而这些部件,叠加起来,共同诉说出一股难以名状的意绪。这种意绪,营造出一种异样的氛围,提醒人开始思考形而上的所在,暂时脱离眼前画面上的东西。即便他近期的颜色开始轻松与明快,笔墨也轻松随意些,但仍有这种挥之弗去的因子存在,附着于一点一画一晕一染之间。



情致之于艺术品,大概不是谁都可以随便获得的。今世画家中,不是没有无所癖好之人,大抵画也与其人一样,没有什么意思,更与依仁游艺的高要求甚远。小毛口才很好,语速很快,喜欢开玩笑,这种感受,是从他说话时的口吻和表情得来的印象。他的画语,则似乎与他的言语区分,相对确切得多,虽然也有上述的所谓难明之旨。笔墨,一如言语,永远也跟不上意思之所在,因为它们都属于外在的器具,只能仿佛那需要仿佛的实质,却不是其本身。乃知赏情致之作,欲曲尽其意,惬入肝脾,实非易事,即便是所谓随缘应物、各得其所,亦岂可作轻言哉?我很喜欢他画的山水。他笔下的苍茫山水,颇有情韵。在他的画面(如《大自在图》)上,充满了波诡云谲,洋溢着淡淡的乡愁,这一切,是那么自然而然,无疑是他内心景况的流露。



心外无物,境由心造。画品即人品,在传统理念上,中国画论把人与艺紧密联系在一起,很独到、辩证。画为文之极,画格是文心的表现。文,就是人;文不仅仅体现在书面文字上,更显露在气格上、气息气象上。比如他2003年的《草亭幽会图》就颇有古意。小毛先生画的山水,大气、苍茫,这除了与他的笔墨技法相协调以外,一定与他内心的情致互为表里。我又想起了他的那句:“细泡粗茶养太平。”笔墨技巧,可以熟练获得,而内心情致则非可轻易掩饰。视觉形式之美,与审美心态往往是一致的。一个画家的笔墨,就是他内在的心音。在小毛兄画上,形式与内容得以相映成趣。从构图到笔墨,从色彩到配景,他所欲抒发的,都是其特有的元素,那也正是艺术作品所需要的。


艺术作品虽然强调个性的展现,但这种个性很有必要规范在普遍性之中。艺术行为,不应该是完全的自娱,而是要兼具着娱人的任务,甚至发挥教育的功用。春风化雨,“化”是一个渐渐的过程,从细节出发影响到人的生活习惯,继而左右到人的性格与命途。据乎德、依乎仁、游于艺,本是古训;以美育代宗教,也是有充分的道理。在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艺术与文化日趋多元化,信息纷纭,如何保障古朴与厚道的审美形式占据相当的地位,值得大家深思。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个体个性的充分发挥,不见得是好事,而共性的普及与存在,却一定有利于社会集体的和谐。相貌清瘦的谢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用志就是用心。用心到了彻底的程度,就是尽心。尽心者始能而尽力,从物质到精神。心到,则笔墨到、技法到,则性灵到、韵味到。厚于道者,福德在焉。艺术虽小道,却可成为实践道德修为的实际过程。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求道不需涉远,“诚”者,其道至近,会心在迩。


好的景物,不是妄想出来的,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却获取、去写意、去传达。朱熹针对《论语》里孔夫子叹赞曾点“浴乎沂”之志,指出,那虽然看似简单,却因为其“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已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和流”,于是,平常不常;因着其平常之极,便立即与大多数的、普通的所谓“平常”拉开了距离。艺术即生活,艺术的超群拔俗,也合乎此意。“平中见奇”,可以如此来评价谢兄的山水画,他的这种风格追求,洵非易事。努力经年的他,有着造型与写实的基本功夫,加之几十年的大量创作,所以下笔便能把握到心手相印的感受与效果。融合了古今,取法了诸家之长,他终于可以自起炉锤,独树一帜。《秋山访友图》、《乱山飞瀑图》、《烟云秋壑》等等作品,意境悠远,又总是以情动人,和乐熙熙。


再谈谈他的创作过程。来自焦作云台山下的他画重视写生,先从临摹古人开始入手,掌握一定的技法后,一边学习一边写生,多年来的实践、努力,使他既有生活感受,又不失传统技法,既有生活素材的收集,又有现场有感而发组合成画,至此传统和写生合而为一,浑然一体,完成着由传统到写生、从技法到成画的过程。小毛先生的画,云水、丘壑、烟岚、小道、草木、石头、篱笆、古栈、溪流、瀑布,无一不在笔墨的气韵涌动中成为一个生命体完美的形象存在;那其间所相机见巧而纷繁运用的率性勾勒、皱擦、点厾、晕染、描画以及倾泼墨彩,也无不各见古今诸家的笔迹、心迹与迹象上深深蕴含的真切情感。


所贵于小毛先生的是,他能依据格古出新的需要,统万而归一,一笔而见万,使一画之法在继承而别开生面的画作上有着极微妙而充分的展现。中国书画传统的本质就是继承和创新,龚贤创造了线积墨法,黄宾虹创造了点积墨法,李可染创造了面积墨法,小毛把三法融为一体展现在自己的山水画中,可谓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他在积墨的过程中又强调了线的张力,凸显了山石的怪和嶙峋,看他的画,使你倘佯在山水中,使你的心陶冶在自然中,飘荡在云雾里,若仙若凡,得到了歇息,得到了归宿。小毛的水墨山水画是当代中国的山水画中优秀的代表作,只要他能像以往一样认真、谦虚、勤奋就一定能发展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山水画家。在他的画里请你认真地看,仔细地读,让你的心放松,让你的心愉悦,让你的心宁静,让你的心在山水画中慢慢地游、慢慢地游,所以思,其再思……






















「谢小毛」|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