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安三万里
先说电影的开头,金甲白发的将军,因为看过很多预告片,我知道那是高适,当高适被敌军击倒的时候,脑袋中闪过一双鲜衣怒马少年郎的画面,忍不住哭了。
随后高适的一系列操作让我以为高适是一个没有能力(撤退),自伤(苦肉计)的人,看了一些评论说什么高适无情无义,高适只是站队对了而已,给我造成了这样的误解,好吧我承认我错了。 电影的形象设计方面。一、人物:1.人身比例不协调,导演组的说法是采用唐佣的设计,以突出人物尚武勇猛的形象,说一点我的看法,在相学上来说(传统文化,曾老说的)人的上半身是神,下半身是人,所以华夏的人文先始伏羲是半神半人,后来我们退化了,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兽,上半身长代表受教化,是有品格的代表。2.人物的眼睛,有人说很讨厌这样狭长的眼睛,是不是有眯眯眼的嫌疑,是不是眯眯眼我想是非常好辨认的,且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大眼睛还是狭长的眼睛也是一看便知,在面相学上来说(传统文化,倪师说),人的眼睛长长的,可以藏神,眼睛大大的人虽然很好看,但是智商(咳咳~咳)。二、马儿:马可太帅了,仿佛是昭陵六骏活过来了,代表着膘肥体壮。
主题:一、人生应当怎样度过;二、友谊;三、诗在,长安大唐就在。 细节:1.人物的表情,李白除了一开始和高适初见之时眉头是展开的,后来再也没有舒展开过;高适的则是似乎一直都没有展开。2.李白的相扑之术表明他是一个胡人,虽然那是一个民族大融和的时代,但是番将的官职多为虚衔。3.相扑讲究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帮高适几次达到目的。 高适的成长:1.自己不如李白、王维等天纵之才,没有终南捷径(假装自己是一个隐士,博得名声之后进入官场)可走;2.干实事的人终究是少数,所以他一愤之下写出“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尤歌舞”,也就是这样,他得罪了将军,可能这是以后他做事情周密的原因,而李白没有学会。 时代的背景:1.讲究出生门第,什么京陵杜氏,博陵崔氏;2.讲究名声,虽然已经在隋朝有了科举,但是唐朝的科举更讲究印象分,交上的答卷只是一个答卷,真正决定能不能上榜的是名声,想起诗词格律课老师讲的当时孟浩然的名声一时无两,和王维是好友,有一次去找孟浩然,玄宗忽然来了,无奈之下只好躲在床下,玄宗也曾听闻他的名声,被叫了出来,问他有没有新作,他当即吟诗一首,其中一句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惹得玄宗大怒,从此与仕途无缘,这句诗不出意外应该是平时好友交流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的。
提到的人物:饮中八仙:草圣张旭、贺知章、李适之、李琎、李白、苏晋、焦遂、崔宗之;杜甫、孟浩然、王维、王昌龄、岑参、常建、岑夫子、丹丘生、李龟年、汪伦;大唐双绝:吴道子的画,裴旻的剑(其实是三绝,还有张旭的草书,但是故事交代时张旭还未大成),岐王、玉真公主、郭子仪、哥舒翰等等,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对比的手法:一、李白和高适:1.一生的对比,天才的一生和普通人的一生,普通人立了大志,终身不渝,便有可能成功,有才华之人,如李白(片中的裴十二)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而郁郁不得志;2.儒道两家的对比:高适从小背的是论语,李白张口便是庄周的《逍遥游》(我建议真正了解一下道德仁义礼,温良恭俭让,学习道家的修身养性,别急着否定一个东西,一位的否定,可能会错过一些有意义的东西);3.学会了混官场和不会混官场,晚年的高适会了,所以成了,李白一辈子没学会;4.直率与内敛的对比,李白狂放不羁,高适内敛深沉;5.自己的梦想vs 父母、家族的希望。 二、初出茅庐木讷迂腐的高适和晚年深谙为官之道的高适 三、盛世与乱世的对比:盛世之时,选观看名声,可借权贵之路走,乱世时靠的是真才实干。四、高中的读书人,与落魄的读书人。用一歌姬对于状元郎常建和白衣高适的对比。 一些经典的场景:1.对于场景的渲染十分不错,扬州,黄鹤楼等等;2.《将进酒》名场面,这个场景如果不是涵盖碧落黄泉,根本拍不出李白的气势;3.武器碰撞交击的音效非常到位;4.贯穿全片的笑声。 盛世大唐的元素:1.民族大融和,太白写过“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2.人人习诗、读诗、写诗的风气;3.尚武的风气。 一些隐喻与讽刺,盛世之下的腐败预示衰败的必然。 李白:只能用“谪仙人”三个字来评价,写诗这一方面,绝对是独一档的存在。李白挥霍钱财,痛饮狂歌,博美人一笑,是否如辛大人自号稼轩,栏杆拍遍,无奈写起村居生活,想来真是讽刺至极。太白为葬好友之骨,游行选址、骑马仗剑走天涯、尽交天下名士、弹琴、歌颂、大哭、大笑、与崔颢较劲、寻仙、访道、救郭子仪……到最后,一切释然了,出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场面,好嘛,要不是长安三万里和人民日报,我还不懂这句诗的意思。有时候不得不感叹,道理都被古人说完了,小时候学过的道理也许某一天就突然明白过来。
诗:诗是怎样产生的呢?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认同劳动说,某一日干活时一位喊出来一句嗨哟黑,那可能就是诗的起源,到汨罗江畔吟诵的屈子,再到建安七子,到唐朝到达顶峰,以至于宋人常说诗已被唐人写完了,到了近现代的新诗虽不乏佳作,但我读来总感觉缺了点什么东西。 我和诗:《咏柳》,《登鹳雀楼》,《悯农》,《鹅》,学前班学的现在也忘不了,第一本看的课外书是三姐送的唐诗三百首简本,上面的第一首诗,是《风》。
读书人:为学日益:1.正确: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见闻,学而时习之,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宏大的格局,为人处世时多讲求方法;2.错误:不断增加自己的欲望,脱离实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做坏事时展现较大的危害性。杜甫考了两次没有考中,相信看到这一幕,各位刚出社会的人深有感触,关于读书人是不是要为官,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如果能为什么不呢?有什么问题自己来干,为何三国演义怎么看还是刘关张最有意思,因为他仨是理想主义者。 观影:出现如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尽时,小孩自然会跟着背,这恐怕就是诗的意义所在,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的血脉。母亲没读过书,不知道静夜思,但是知道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有一些文化历史的东西小孩子不一定能看懂,后排的母亲一直在给孩子解释什么是“持节”,为什么李白一生潦倒。 建议:相较其他电影偏向故事性,三万里有些平铺直叙和平淡,但我想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时长三小时,对历史语文不是太感兴趣的人,可以不看,免得徒增烦恼;相反喜欢历史语文的人,不失为一睹大唐风采的好机会。 写在最后,有目标的人是充实的,多读书的人是通透的,知道的少是一种幸福。普通人可能怎么也达不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但可以一座一座的去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