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里海南岸的兴衰:阿拉维德王朝后记及其他

2020-05-10 21:22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阿拉维德王朝得国虽正,但先天不足。所谓“正”,即其得国获大多民众支持,当地民心所向皆是宰德派;先天不足,单从军事上便可看出有两点:一、宰德圣裔中并无能征善战、熟习军事之人,导致在军中威信不足。宗教信仰与军中威信并不可划上等号。尤其是对于好勇斗狠、天性散漫的德拉姆人而言,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力量,强者为尊;二、自始至终,宰德圣裔并没有真正掌握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其麾下德拉姆人士兵皆由各部落头领率领之,其组织形式仍然比较落后。各部落谁也不服谁,无为国家之念,仅想部落之利,这也是大多数游牧政权初建的基本形势;即使口头言信奉伊教,但心存多少安拉之念,尚可未知;乌特鲁什死后王朝内斗,双方都将德拉姆人与吉兰人视为争夺权位的重要助手,使化外蛮夷逐渐藐视王朝权威,最终生自立之心。阿拉维德之情形,恰与唐之情形类似。过于依靠外力,不思自强或难以自强,最终将被取代。唐中期过于依靠回鹘,唐末过于依靠沙陀、党项等,不破不立,终于廿世而亡,后人不可不戒之、慎之、鉴之,须知本朝太祖曾有千古真理名言:“枪杆子里出政权。”



感想

这是我第二次尝试结合多部历史书籍进行写作,感觉自身缺点还是很多。水平所限,词汇匮乏,屡有重复之词(还爱拽古文);因史料不多,语句中屡有臆测之言,读者若观之,需明文章中乃七分真三分假,不可尽信。


附:关于阿拉伯的一些人名知识

al-,在阿拉伯语中起定冠词之作用,即英语中之“the”,无实际意义,翻译人名时无需将此翻出。如“al-Hasan”“al-Mu'tadid”等;

阿布•某某,即“某人之父”意,此乃阿拉伯语中的“库尼耶”,类似于中国人的“字”,用于两种情况:

①,以自己的长子名字为库尼耶,如“阿布•哈桑”,即这个人的长子名字叫哈桑;

②希望自己日后的儿子可以叫这个名字,因此取的库尼耶,一般见于未婚青年,如“阿布•哈桑”,也可以意思为,希望自己日后的儿子的名字叫哈桑;

英文形式是Abu,有时出现Abu'l-xx,即Abu al-xx之缩写。如阿布•阿拔斯,可写为“Abu al-Abbas”与“Abu'l-Abbas”翻译成阿布尔显然不准确。


里海南岸的兴衰:阿拉维德王朝后记及其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