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晌江湖 8
这江湖,到底是人的江湖,还是乒器的江湖? — 写给青春,以及未来的哲思。

01
已经有点记不清买Yasaka Extra横板是在2005还是2006年了。在澄海的乒乓天地小店买的。是透明的塑料包装,按现在的定义,应该是欧版了。后来贴着狂飚2和狂飚3参加了省大学生运动会。想来多年之后,仍然以一记“特转的搓下旋”闻名本市业余界,真是没有忘本。
当时选拍之前,也在YE、OC和EG之间徘徊。(关于YE和OC的对比,笔者写过一篇《小马倚天,大力屠龙》)。YE弧线更为低平,OC更拱、曲。相比之下,EG没有前两者吃球那么深,但仍然有很高的容错,近台冲杀时更显干脆利落。但由于笔者彼时的偶像是盖亭,又恰逢马琳在乒坛风生水起,于是乎选了YE。
时至今日,乒器江湖已容颜大改。不再是纯木五夹争奇斗艳,满眼间都是Vis和W968的分庭抗礼,蓝标和碳素45也试图三足鼎立。但曾经那些打着YE、OC、EG的铁粉依然怀念青春,怀念那种旧日的手感。
酥脆手感的YE,后期有了很多YE终结者,比如YES、大破坏,但不知是球质变了,还是人心变了。终究没有旧日的感情了。不过倒是特注的Innerforce ALC让笔者找到了些许雷同:同样很深的吃球和美妙的加转能力,以及发力后的鞭打感。
EG的升级版,在这之前,笔者以为就是Celero Wood的。速度更快,支撑力更强,冲杀依旧相当给力。这增厚大芯的EG V2,要超过,怕是不容易。我们拭目以待。

02
某日,弟弟问我:现在的你,碰上曾经用YE但状态爆棚的自己,谁会赢?我回答:谁赢,都有可能吧。
尽管用YE的当年,和如今的自己,一定差了很多,但单一比赛的对抗,真是不好说的。12年打市联通杯的比赛,杀进四强,不就是因为状态好,超常发挥吗?何况,对于曾几何时每板都刻苦侧身,拼命抢冲的自己,要是作为对手,现在水平更高的笔者,也不一定好对付呢。
在这背后,映射出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来说,曾经的自己,水平没现在好,但锋芒毕露,竭力冲杀。笔者又想到,杜师说过他年轻几岁的时候,几乎全台正手,极少反手推挡。
这不是我们在怀旧,而是:即便技术的成长轨迹,都仿佛人生一般;不一定追求愈加锋利,而是图个圆润圆滑。优点可能并没有继续放大,但是缺点(漏洞)却越来越少。原来只有拼命抢冲,华山一条路,别无取胜他法。一旦被别人控制住,就束手就擒。现在不同了。别人控制住,自己不能抢先上手的,也能扛一些对方的进攻杀伤,靠防守都能得些分。不一定都得侧身了,反手也能撩或挂几板,即便看似不威猛,却把技术丰满起来。
是的,看似不那么犀利,却更难被抓住缺点,简单地击破了。
底板亦是类似。这也是为什么高手郑捷打了几年斯帝卡的底板,虽然很喷,却觉得太喷,依然留恋他那块百希达。打得有数,不求最犀利,但求最周全(hold得住自己的短板)。将自己包裹得更圆润,才是于自己而言,神板的定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