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通史纪录片39《魏晋佛教》

2022-03-15 11:50 作者:黎不开探花6  | 我要投稿

大变乱的年代,从公元220年天下三分,到589年隋朝统一,370的分与战争,使儒家思想不再一统天下,各种本土和外来的文化在乱世里争奇斗艳,或生根或流散。纷纷芸芸间,有一种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哲学,跋山涉水而来,在中国大地深深扎根,300多年的光阴流转,繁花似锦,不胜荣华,最终融入华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佛教

这是丝绸之路上最艰难的一段旅程在葱岭以东的沙漠深处,一行人正在艰难前行,他们不是商人,也不是使团,他们是僧人,为首的长者是已经五十八岁的朱士行中国第一个受戒出家的僧人公元260年,朱士行一行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出玉门关,进入戈壁,他们已经行走数月,身体极度虚弱,但他们还需要在沙漠中度过50多天才能到达日夜向往的地方西域于阗作为丝绸之路的中枢,西域不仅是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盛地,中西文化也在此交流汇聚,魏晋时期,佛教在西域兴盛成为西域各国最富生机的社会信仰,在于阗国的国都,每一年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法会来参加法会的,除了僧尼徒众于阗的王公贵族市井百姓,还有来自中原和周边各国的商人。于阗国的都城正是朱士行的目的地,除了能够参加法会,感受浓郁的佛教气氛,还有更为重要的使命他必须在这里找到真正的本佛经并且带回中原只有西域,才有代表佛法真谛的经书可寻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就是不断翻译,不断理解不断发展西来佛教的经典教义的结果,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者的基础是什么,基础就是我们从西方求来更多的经典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佛陀涅盘之后,他的弟子根据他在世时的言教,结集成佛教典籍、佛经。从公元前260年开始,佛经有天竺僧人带入西域在这里绚丽绽放,西域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是当时法最兴盛的地区,随着西汉丝绸之路的繁荣,佛教也路东行,渐渐延伸到中原地区到了东汉初年汉明帝派遣使节从西域请来了两位天竺高僧,他们的白马千里迢迢来了佛像佛经,虔诚的明帝下令仿造印度样式在洛阳城建寺,迎请天竺高僧入住,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劳,寺院命名为白马寺。河洛之滨的天子脚下诞生的中国最早的佛寺,朱士行正是在白马寺登台受戒,成为汉家第一个受戒僧人,他在白马寺度过了十年的时光,自从西域求法后再也没有回到过这里13年后,白马寺回了中原僧人们梦寐以求的大品般若经这部60万字的佛经,是朱士行在于国一丝不苟亲手抄写完成的,他的弟子遵循他的嘱托,将经书送回中原,而他自己因为年迈没能踏上归程

后300年的岁月,更多的僧人踏上了西去取经之路,他们的足迹不仅遍及西域各国,还到达了更为遥远的天竺。公元399东晋僧人法显同另外四名僧人一起,经西域,前往天竺求法,15年后,77岁的法显经海上丝绸之路回到中国,作为第一位到达天竺的中国僧人,他取回了多不梵本佛经,而曾经路同行另外四名僧人,都已经客死他乡漫长的取经道路上,无数僧人被沙漠覆盖,被雪山淹没,被大海吞噬陆地到海洋,两条丝绸之路曲折延伸,在华夏腹地交汇,一场历时300年的取经运动在这两条路上绵延不绝,源源不断地给中原大地输送了数量众多的佛经。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这是一个追求真理的运动佛教传到中国,中国的老百姓开始广泛地接受它,统治者也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对佛教教理、对于典,对更准确的教的这种追求,是蕴含对真理的一种追求我们不能说它仅仅是宗教,就说它里面没有真理成分,所以它意味着中国人当时为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真理,真义,而不惜牺牲一切

大品般若经,被朱士行弟子送给白马寺已经有几年了,僧人们依然无法从中感受佛法的真谛经书的翻译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中原还是来自西域天竺的高僧,他们一直试图突破这个障碍,但似乎都无法逾越,这些千辛万苦才求的书就这样被大量闲置,它们近在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在梅雨季节过后的建康城建初寺的僧人们正在大殿里搬运晾晒经书,令人们兴奋的是这些异常珍贵的孤本佛经,不会重新放回阴暗潮湿得库房里,建初寺的主持康僧会已经找到了翻译佛经的新方法是居住天竺的西域人,自幼精通梵语,他少年时期跟随经商的父母来到交趾郡,父母双亡康僧会出家为僧。在三国鼎立的时代,康会来到东吴弘法受到厚待,东吴为他修建了初寺随着大量经书运回中原,翻译佛经成为康会弘法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康僧会在中国遍览儒家和道家经典,起初只是为了能够让中国人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佛法佛法在康僧会的笔下更多的糅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教授 楼宇烈

楼宇烈:这个是一个时期,借用这个中国传统的经典里面的概念,去比附佛教里面的某一概念,在理解不方面自己的特点的方面,那就不是很清楚了,可以算甚至有人说扭曲、歪曲了

翻译佛经的问题,还是没有在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样用已知去解决未知,中原的僧人们依然无法真正走入佛法的世界,时代在呼唤一位学贯中西的佛学大师为华夏解惑,可是,他究竟在哪里呢。历史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西域,三国鼎立后的中国,经历了西晋短暂统一,随后又烽烟再起前,前秦苻坚在北方刚刚站稳脚跟,便又开始了一次特殊的征程公元383年,数万名军人在长安城外集结,他们的统帅是前秦最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吕光带领这支大军将奔袭千里,目标直指西域的兹国但他此行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城掠地去争夺一位名震华夏的西域高僧,这位高僧叫鸠摩罗什。鸠摩罗什是当时西域最著名的高僧,他似乎正是为了佛学而诞生,七岁出家的鸠摩罗什到了12岁已经开始登坛讲法声名远扬,21岁被奉为龟兹国的国师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有很多那个高僧在看到鸠摩罗什的才华作惊叹的时候都会为他的前途做出与作出预见将来整个佛教在中国的命运,都跟你有关系,而且你的使命就是这个。

龟兹国显然不希望将他们的国师拱手让于前秦,于是在西域各国的支持下,他们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西域联军开始坚守龟兹,保护罗大师,在经过八个月的长途跋涉光的军队终于抵达龟兹城下。劳师远征并没有让这支身经百战的军队失去锐气,没用太多时间,他们便攻下城池,吕光终于见到了他的战利品,但第一次会面,让这位刚刚经历血战的大将军感到大失所望,站在他面前的纠摩罗什,竟然不过是一个30出头的年轻僧人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就是前秦政权、苻坚政权,他们里面的这个将领,高官们一般的文化素养并不是很高,所以吕光看到这个人很年轻,就对他有轻视之意

光大破西域联军之时另外一场规模更大的战争,在中原地区也刚刚结束,由前秦主苻坚亲自率领的百万大军,在淝水折戟沉沙,被东晋军队打败前秦由此一蹶不振,并迅速灭亡此时,向中原折返的吕光大军已经到达凉州,听到这个消息,吕光便停止了前进,就地称王,鸠摩罗什从此就被留在了凉州而他的苦难人生才刚刚开始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吕光一看到鸠摩罗什的时候,老要是让他去骑牛让他骑很烈的,想他摔下来,看看他出洋相,甚至逼着他娶妻这显然就不是要怎么样,而是说明他真正对佛教不是非常了解

在与凉州的17年,对鸠摩罗什尤为重要,在一次次的屈辱中他被磨练得更加坚韧,有了更深的领悟这位西域高僧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他还喜爱上了中原的文学,与凉州文人一起吟诗鸠摩罗什经常做的事情在经历了前后秦的朝代更迭之中,长安城的新主人后秦主姚兴,再一次集结他的军队,这一次西行征讨的路途并不遥远,而且这一次他们需要城,也有人。

公元401年5月发生在龟兹的一幕在中原再一次上演,后秦主姚兴的大军一举消灭了凉州的吕氏政权此时光早已不在人世而鸠摩罗什也已经被岁月的风沙打磨成一位真正学贯中西佛学造诣高深的凉州老僧。现实总是比想象的残酷,亦或来得精彩,吕带给鸠摩罗什的是诸多磨难,但也成就了他的一生在停了17年之后,罗什大师再次启程。此时,在长安后秦主姚兴正以国家的最高礼遇等待他的到来,一同等待他的还有沉睡了200多年的佛经中国最大的译经场

在这个专门为鸠摩罗什修建的巨大的译经场里,后秦主姚兴为他准备了由500多僧人组成的译经队伍,几千慕名而来的各地僧人,更是将这里挤的水泄不通,鸠摩罗什手持佛经看着梵文,汉语的译文便脱口而出鸠摩罗什的翻译一改之前的直译为意译,他流畅优美的汉语言表达,使佛经译文不再晦涩难懂,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国佛教200余年的问题,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鸠摩罗什为后世的中国留下了金刚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35部近300卷汉译佛经,从此奠定了中国大乘佛教的基础。公元409,鸠摩罗什长眠在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站长安这应该是最好的归宿,正是他将传世千年的佛学经卷深邃而又悠扬的呈献给了这片土地,使佛教真正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他到哪里他就会把他的事业带到哪里,他就会把他的信徒传播到哪,他就会把对大乘佛教的种信念这种理解播种到哪里,所以中国佛教为什么具有这样的性格,鸠摩罗什代表这样一大批西域的高僧是分不开的

不过,无论是前秦苻坚还是后秦姚兴,他们延请鸠摩罗什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弘扬佛学文化,鸠摩罗什原本是作为辅佐朝政的国师,被入中原的请外国佛教僧人来中原弘法,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佛教在中原,更多被视为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到16国时期也是如此,而且成为一种潮流莫高窟,第323窟里有一幅全景式连环画画面完整地描绘了一位高僧的三个神异故事,幽州灭火,闻铃断事,以水洗肠,他就是比鸠摩罗什早来中原100多年的西域图澄。公元310年79岁高龄的佛图澄从西域来到洛阳弘法不久,西晋政权在周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瓦解,北方陷入族混战之中此时佛图澄并没有跟随晋室南渡,他做出了一个让世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投奔了杀戮成性的羯族首领石勒因为间传的神异故事,使石勒对佛图澄十分尊敬石勒建立后赵,将佛图澄尊为国师。因为佛图澄的到来,佛教在后赵逐渐兴盛起来,血腥杀戮也渐渐淡去。

据历史记载,佛图澄当时在北方影响巨大,门徒多达万人在佛图澄所传法的州郡,建立的佛寺也多达到近千,信奉佛教的王公贵族也变得越来越多。而在一片繁华之下问题也渐渐开始滋生,王侯的崇信,百姓的敬奉使僧人的地位越来越高于是许多并非真心礼佛之人,谋求各种利益出入寺庙,佛门开始变得鱼龙混杂。公元348年117岁的佛图澄圆寂,此后的后赵国内乱不断,这更使得北方佛教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那么谁能担当起弘扬正法,整顿佛教的重任呢,这份责任落在了一位长相极为丑陋中原僧人肩上。

在与佛图澄邂逅之前道安作为僧人,主要的修行方式就是在田地里独自干农活,这与他出家之前在河北冀州老家所做的没有太大区别道安之所以不能与其他僧人一样修行,完全由于他的相貌因为寺院里没有谁愿意见到他。这位丑和尚,倒是乐于他的工作,田地成了他的课堂,在这里,道安将耕种收割,与背诵佛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他记不清楚已经收割了多少庄家清晰地记得背诵的每一句经文。当安离开寺庙四处游学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让变得更加丑陋,没有哪位高僧愿意收他为徒只有一个例外,那就佛图澄,他看到了这位丑和尚的珍贵内涵。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道安作为佛图澄的学生确实青出于蓝,因为,道安传教的特点恰恰是不依靠这种奇门异完全依靠自己对于教义的理解完全依靠佛教本身的魅力来打动群众,来争取教众

道安整治北方佛教的时代正赶上北方群雄并起战火连天的时候,但对佛门的整顿也已是迫在眉睫不然佛法将会被那些并非真心比佛人彻底毁掉。于是,道安一边带领庞大的僧团四处逃亡避难一边开始制定僧尼规范,道安参考以传入中原的部分佛教律学经典,再集合当时的实际逐步制定出一套佛门礼仪规,从焚香定到登讲法,再到日常修习的行住坐卧,唱经悔过之法等等都无一不备,就连姓氏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里是位于西安郊外的护国道安寺安曾经在这里居住过,每天,释宏瑄法师都要到这间道安院做礼敬供养,以此来感恩这位祖师,而这正是道安僧人们每天修行功课的重要内容之一。道安之前,中国的出家人都跟随师傅姓,各门各地的姓氏千差万别,为此还造成过不少门派之争,道安认为佛教创自释迦牟尼佛,因此规定僧尼一律以释为姓。

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教授 楼宇烈

楼宇烈:天下的出家人都姓释,这个看来是个小事情,觉得就很有意,就是说大家有个认同感,有个共同的认同感。

对于佛门的整顿,使道的僧团中少了很多鱼目混珠之人但道安面临一个更为艰难的选择,他如何引领师父托付给他的庞大僧团,如果依然还是集体逃亡,一旦遭遇不测很可能会被集体屠杀,如果将徒众分散,可以保住性命,但又如何弘扬佛法呢。战乱的社会环境迫使道安最终选择了后者,每次分散徒众,对于已经年迈的道安来说,都是一次生死离别他总是要对弟子反复叮嘱要求们严守记住戒度、不忘弘法随着徒众一一离去,这位老僧将要效仿他的师傅佛图澄,孤身一人去投奔北方最有军事实力的人物苻坚,以此拯救众生。

在湖北襄阳,对于最后要离开他的弟子,道安没有说一句叮嘱的话,这位弟子临别前,不解的问这是为什么,道安告诉他,因为没什么可担忧的,但这位弟子却没有像他的师兄们那样冒着生命危险四处弘法,而是一头钻进了幽深静雅的庐山,他就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创始人慧远东林寺中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庭,尽管经历多次的损毁与重建,今天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魏晋时期的风貌,而他的第一任主持,正是道安的弟子慧远。

出于对慧远的仰慕,公元386年,江州刺史桓伊在庐山脚下为慧远修建东林寺从此,慧远再也没有离开过东林寺,离开庐山,然而没过多久,一件事情让本想在庐山安心修行的慧远越来越寝食难安东晋初年,一位新上进的宰相提出,沙门王侯行君臣之礼位宰相代替皇帝连发了两份诏书诏书不仅要求沙门必须遵循君臣的礼制,还指责佛教有损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关的争论一直在延续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楼劲

楼劲:沙门不敬王者是要处理好佛教跟统治者的关系,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个帝国,佛教进入中国的时候,它已经是这样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当中,天地君亲师,皇帝的地位最高,忠和孝最主要的规范在家就是要在国就是要忠。

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教授 楼宇烈

楼宇烈:父母在不远游,要讲,中国的文化是从孝推到忠,对国家我们将忠君,君是代表一个国家政权

宰相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连绵的战争让很多人躲进佛教僧团中僧侣的数量剧增,鱼龙混杂的情形再次出现,一些人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僧人不遵守国家的制造成,佛门的乱象让慧远十分愤懑。然而,这和僧人不行君臣之礼有什么关系呢,正当慧远愤懑之际,有一个人找上门来,要跟慧远当面讨论沙门是否应该礼敬王者,这个人就是当朝的权臣桓玄桓玄是在发兵征讨他的对手,路过庐山,他要求慧远下山迎候,慧远以生病为由拒绝了桓玄决定亲自上山,他要亲眼看看这个不出庐山却名闻于远近的和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史书记载见面之后桓玄就劈头盖脸引用孝经来责问慧远,慧远并没有引用佛经来反驳,而是同样引用孝经来阐释尽孝与修行的关系。桓玄又问慧远,如何看待自己敌人的讨伐,慧远说愿你们彼此平平安安。慧远的回答,让桓玄震惊,因为他已经剑指晋安帝的皇位,不久桓玄谋权篡位成功准备着手整顿佛门乱像,他专门写信征求了慧远的意见,对慧远的意见予以采纳,最后有三种僧人留在的寺院,一种是能够畅说义理的一种是严守纪律的,还有一种是虽然不能唱说义理,但能诵读经书并且远离尘世,这样的标准,恰恰是对佛教最大的保护桓玄写信给慧远讨论沙门是否应敬行王者之慧远专门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最后,桓玄下诏书说,佛法宏大所不能诸道人勿复致礼也,从此沙门不敬王者终于有了一个结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教授 楼宇烈

楼宇烈:慧远在这个方面就讲到了很多,出家是在更大的意义上面的尽孝和尽忠,因为他不光是为了一个小家,为了整个的人、众生,那么奉献自己,等于是贡献自己

慧远这位足不出山的高僧,此的影响力已经远在山林之外,他所创立的净土宗,也正是由此发端,成为中国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之一一声阿弥陀佛更是成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口头禅语。整个东晋16国时期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学的进步和佛教的普遍流行,都促使佛教在南北朝时期进入鼎盛,从北魏初期开凿的云冈石窟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开凿的龙门石窟,成为佛教在中国蓬勃发展的见证,众多在那个时期修建的千年古刹,如今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名片,寺院和石窟的大量开凿兴建,也带动了佛教壁画绘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家曹仲达、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都应佛教的绘画而举世闻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一曲渔山梵唱,更使中国音乐开始变得别开生面

北京大学哲学系 宗教学系教授 楼宇烈

楼宇烈:佛教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从理论实践,到民间的习俗生活,它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去,也就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成,儒、佛、道三教,以至于我想的,不能够在泛泛的讲它是一个文化,因为它已经融合到了中国的本土化去了

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三百多年间,佛教在华夏大地上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大智大慧的佛法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遇后,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完美蜕变,最终形成气象万千、光彩夺目的中国佛教


中国通史纪录片39《魏晋佛教》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