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理想的幻灭》

引言:
1872年4月,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这也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彻底结束。
l 第一部分 绪论
在清道光晚年、咸丰至同治初年,由洪秀全和冯云山创建的政教合一的地方割据政权。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国、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洪秀全与其表亲冯云山经过多年传播拜上帝会,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末至咸丰元年(1851年)初与杨秀清、萧超贵、曾天养、石达开等人在广西省右江道浔州府桂平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金田镇金田村)组织团营举事,后建国号“天平天国”,史称天平天国之乱,并于咸丰三年(1853年)攻下江苏省江宁道江宁府城(今江苏省南京市),号称天京,定都于此。同治三年(1854年)天京被湘军攻破,湘军纵兵屠城,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福被俘虏并凌迟处死。同治十一年四月六日(1872年5月12日),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大塘败亡,是最后一只打着太平天国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
天平天国之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也是伤亡最惨重的内战之一。天平天国稳固的行政版图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为主的江南繁华地区,治下大概有3000万人口。太平军的足迹先后到过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份,攻克过600多座城市,势力范围波及18个省。接下来就由我带着大家看看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又迅速灭亡的。
l 第二部分 丁酉异梦
1837年,尽管这个已经173岁的王朝无可避免的进入了衰退期。但是依靠着严密的皇权体系,帝国任然维持着它的正常运转,每年都有数百上千的读书人作为新鲜血液进入到帝国的躯体中。广东一名叫洪仁坤的青年秀才也在积极向这个政权靠近,但他又一次在府试中名落孙山,回到官禄㘵家中就大病一场,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在昏昏沉沉之中,他依稀看见一群身着金灿灿黄衣的童子,抬着一个泛着金光的轿子,来到他的床前,将他请上了大轿,然后就这样飘飘然向上升腾而去。将他抬到了一个光明美丽的地方,有无数男男女女前来迎接,下轿之后有一老妇人带着他到河边洗净身子,在一座宫殿内将他开膛剖腹,挖出脏腑,放入河中,把污秽的内脏洗净后重新缝入。
伤口随即愈合之后他被带去见了一个身着皇袍、留着金色胡须的威严长者,这个长者自称上帝并说是他的父亲,告诉他妖魔正在祸害人间百姓,要洪仁坤去与妖魔决战,长者授予他宝剑、印绶以及一颗金灿灿的灵果,洪仁坤吃了以后力量大增,拿起宝剑和一个中年男子一起朝妖魔杀去,期间还张口大骂孔子。
洪仁坤大胜而归,席间其父对其说道,妖魔化作蛇妖降落世间,继续蛊惑人间,祸害百姓,父亲和兄长由于神凡之分,无法下界除妖,只能委托他这个降生在凡尘的儿子降妖除魔,拯救万民。并赐他一个全字,全字即人王,叫他改名洪秀全,封他为天王大道君王全。
诸事皆了之后洪秀全拜别父兄,纵身一跃,下界而来。这个梦看上去如此怪异以致于被称为“丁酉异梦”。
l 第三部分 拜上帝会
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鸦片消费带来的白银外流,以及国外对本土生产力的破坏,都使得普通人的贫穷到达了极点,人们开始卖妻鬻子,很多人以树皮为生。在广州目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洪秀全说:“以五万万华人受制于数百万之鞑妖,诚足为耻为辱之甚者,一年如是,年年如是,至今二百年,中国之民富者安得不贫”。
终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6月,洪秀全在广东省花县莲花塘吸收了第一个拜上帝会成员李敬芳,随后表亲冯云山与族弟洪仁玕参加。不久,洪秀全打造了一把斩妖剑,并作诗称:“天父天兄天平时,包汝处处有饭吃”“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手持三尺定山河,太平一统乐何如。”
道光二十三年(1844年),他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的《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义,后来自行洗礼。第二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一带传教,洪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在广西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曾要求受洗【受洗:宗教用词或信仰用词,来源于基督教《新旧约全书》,指于有基督信仰的人的一种仪式,其意表明,该人对基督信仰清楚并相信所信的,再则愿意从世界里分别出来。归入基督。】。但罗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对以前大病时所见‘异象’的见解,并认为洪秀全对教义的认识不够,洪秀全又要求罗孝全按月付工资给他,被罗孝全拒绝,从而罗孝全拒绝为洪秀全洗礼。洪秀全失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
之后,洪秀全负责理论,冯云山负责传教,在紫荆山一带成绩颇大,甚至有全家全族来领受礼拜者,不久,正式称为拜上帝会。
l 第四部分 金田起义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初,冯云山被紫荆山蒙冲乡石人村地方乡绅王作新以聚众谋反罪名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当时洪秀全在贵县龙山侄子家做客,所以躲过一劫,之后逃往外地,宣称将前往广州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营救冯云山。并扬言要找两广总督(耆英/徐广缙)营救冯云山,结果在广州呆了三个月之久。此时紫荆山拜上帝会群龙无首,杨秀清则趁机称自己天父附体,萧超贵自称天兄附体,从而领导拜上帝会信徒,杨秀清带领信徒集资,后贿赂桂平知县王烈,冯云山得以从轻发落,改押回广东花县原籍,途中在藤县成功逃脱。
道光三十年(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团营令,要求会众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团营编伍,同年年底,太平军先后在思旺和蔡村江与清军展开战斗,由此开始了与清廷的武装对立,最初以“太平”为号,后建国号“太平天国”,并实行公有财产制。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后改称天王。4月3日爆发了三里圩之战,冯云山视死如归,赤身赴敌,杀敌二十四人。
l 第五部分 永安建制
咸丰元年1851年6月,太平军转战象州新寨时,周锡能经杨秀清奏请洪秀全批准,回博白招集未及赴金田的拜上帝会会众190多人,10月行至永安新圩时,叛变投入清营,受封六品顶戴。串同朱八、陈五等人伪称回太平军中禀报、筹划接应博白来的会众,而潜入永安州城,企图收买监军朱锡琨和巡查黄文安,刺探四方城楼军事机要,拟于三日内配合清军外攻内应。其阴谋为杨秀清等人所察觉。被杨秀清假借代天父传言公开审判,在人证物证之前,不得不承认充当内奸行,随后周锡能被斩。
周锡能是太平军早期最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叛徒,若没有查出,太平天国可能就只能存在一年。
当年秋,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攻克这座城市后,洪秀全于十月一日进驻原知州衙门。城中一些富豪人家被抄家,抄家所得被纳入“圣库”,以资军用。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原前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称八千岁。原后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南王,称七千岁。原右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原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称五千岁。并诏令诸王皆受东王杨秀清节制,又封秦日纲为天官丞相,胡以晃为春官丞相。
太平天国在南王冯云山的构想基础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并推行。主要有。建立圣库制度,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
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人数也达到两万余人。
与此同时,咸丰元年至四年(1851-1854),河南、安徽等地纷纷举行起义,并逐渐汇合在一起,号称“捻军”,成为太平天国以外另一支强大的反清力量。
l 第六部分 突围北上
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在全州遭受了一次极其偶然而又影响深远的的损失。5月24日,太平军前锋抵达全州城下,见城池坚固,遂准备绕城而过。然而在全州城头,一名炮手望见对方行军序列里有一顶装饰华丽的轿子,颇感手痒,鬼使神差地瞄准它放了一炮。这一炮打得出奇的准,轿子被击毁,里面的人也滚落出来,看起来似乎受了重伤。接下来,正在绕越城池的太平军纷纷停下脚步,开始恶狠狠地强攻全州城。尾随太平军的清军鉴于永安城下之惨败,不敢救援,即便是全州知府写血书求援,也没人理睬。6月2日,全州城破,太平军一反常态的屠城两天,只有少数人逃脱。这位坐轿子的,正是天王的挚友,创建太平天国的元勋南王冯云山,这支军队中的大部分中级以上军官,都是由他发展入会的。
全州之战,牵住了太平军的猛进的步伐。为甩开追兵,他们未加休整便继续上路,由于疲惫和大意,居然没有向前方派出侦查分队。六月五日,太平军继续沿水路两路向湖南进发,进抵离全州城北仅十来里地的蓑衣渡,在这里遭到清朝候补知府江忠源的奇袭。因水流太急,后队停不住船,又纷纷撞上前面的战舰,大小船只挤在一起,一片混乱。亏得江忠源手里兵力不强,太平军主力得以弃船向湘江东岸突围冲出。但即便是这样,损失也相当大,约有一万人战死,三百多艘船只被焚毁或俘虏。已受重伤的南王冯云山,在这次袭击中因伤势加重而死,他的死,给太平天国的前途埋下了隐忧。
蓑衣渡之战也标示着,在太平军前进的道路上,最大的敌人已不再是清朝的正规军,而是迅速崛起的地方团练中的佼佼者。受到重创的太平军自湘江东岸的陆路进入湖南,攻克永州,随即又于6月12日攻克道州,在这里休整了一个半月,才得以重振旗鼓。
与此同时,杨秀清与萧朝贵发布《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结果湖南南部加入的洪门人数有五万多人。与此同时,杨秀清制定了“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纷扰南北”的作战方针。
8月,西王萧朝贵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长沙,9月12日西王萧朝贵与林凤翔、李开芳率前锋部队直抵湘北重镇长沙,立刻开始攻城。然而,6天后的9月17日,他在指挥攻城时,被城头上一名狙击手发现,中弹身亡。
萧朝贵的死直接改变了太平天国的权力格局。原本他可以和杨秀清争一争太平天国宗教领袖老大的位置,也可以帮着洪秀全牵制一下杨秀清,他一死,杨秀清“天父”的位置就完全处于神圣不可动摇之境,成为太平天国真正意义上集军政教三权于一体的人,这也为日后天京事变的发生埋下伏笔。
10月初,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政府已重兵云集,守城的清军也增加到四五万人,而且军备物资充足。太平军入湘后,新招募了一大批矿工,掌握了新战法,开始尝试以爆破攻城。太平军先后三次轰塌城垣,但因城中防御得力,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最终撤围北上攻克岳州。传闻太平军在当地获得吴三桂秘密埋藏的大量兵器。
l 第七部分 继续北上
咸丰二年十一月十三日(1852年12月23日),太平军攻下汉阳,知府董振钟被杀。六天后,攻下汉口,俘获一万艘江船,装备了水师,使其水师力量大增。不久,石达开率领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
太平军在武汉尝试建立‘太平一统’的平等社会,吸收了大量贫苦大众,血腥镇压清兵、士人和一切反对者,破坏学校、寺庙、衙门、藏书馆等,没收一切财产,存入设于武昌原丝绸货栈的‘圣库’,并把居民每25人为一组编入军营,实行男女分营,又强迫当地人做搬运工或其他劳动。至此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包含裹挟难民)。
圣库制度起源于金田起义,当时信徒想要加入拜上帝会,必须变卖田产,将其奉献公库,所有人的衣食等生活用品皆由公库提供。之后继续实行这种制度。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也上交公库,个人不得私藏,违者处以重罚。定都南京后,设立了系统的圣库管理机构与制度。
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理想制度。“有钱就上缴,花钱就报备,大家挣钱大家花”。这种“圣库制度”可谓是天平天国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样的公平公正管理,也使得太平天国成为了最有纪律的农民起义军。
太平天国后期,名义上仍由圣库供给各王、各将领和士兵以各自份额的食物、钱、衣服。但由于许多人都有私财,并不依赖于这些份额。导致圣库制度名存实亡,蜕变成为一般的后勤供给制度。
太平军先后将汉阳和武昌立为首都,但都只短暂停留,大部分太平军沿江而下。二月下旬,向荣夺回武汉三镇。
l 第八部分 定都天京
咸丰三年正月初二(公元1853年2月9日),由于向荣、张国梁率兵在武汉东部大举进攻,太平军把夺取的官银和物资捆载至船上,逼使几乎所有的武昌男性居民上船,然后自武昌直下江南。其间,这支水陆大军经武穴(今湖北广济),巢湖,九江,安庆,池州,铜陵、英湖、和州等地。
仅四周后,太平军便兵临南京城下。此时南京还被叫做江宁,是清朝两江总督的所在地,管辖着江苏、安徽、上海、江西四地的财政军民赋,是清朝传统的纳税大户。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
3月19日,在包围南京的七天后,太平军在北城挖地道炸毁城墙,从缺口处涌入,南京就此被攻破。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特权阶层开始充斥,洪秀全独占88名王妃,李秀成的王府让李鸿章感慨“真如神仙窟穴”,就连管辖25户的基层头领也配备2名轿夫,但最底层的军民,除了画饼许诺外,经常“合城食粥”,只有上阵冲锋的人才“下米准吃饭”。初期太平天国颁发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社会主张已完全成了讽刺。
太平军入城仅十天,向荣就在城外孝陵卫扎立“江南大营”。不久,琦善也在扬州建“江北大营”。
l 第九部分 出师北伐
咸丰三年四月(1853年5月),由东王杨秀清策划,派兵北伐和西征,北伐军目标为北平,西征军目标为长江中游地区。
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杨秀清命令,率两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北伐。自浦口出发入安徽境,经滁州、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进入河南。6月13日占归德府(今商丘),因无船渡古黄河,遂循南岸西进,途经宁陵、睢州(今睢县)、杞县、陈留(今开封县东南)、中牟、郑州、荥阳,至汜水(今荥阳西北)、巩县(今巩义)一带,觅得船只,于6月27日开始陆续渡河,7月3日主力渡过黄河。太平军渡河以后,即进攻怀庆府(今沁阳),终未能破城。9月1日,太平军主动撤围,取道济源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今临汾)、洪洞,乃折而东,经屯留、潞城、黎城,复入河南,占涉县、武安(今均属河北),入直隶(约今河北)境。9月29日,大败清军于临关(今永年县城),乘胜北上,连下沙河、任县、隆平(今隆尧)、柏乡、赵州(今赵县)、栾城、藁城、晋州,10月13日占深州城。
10月22日,北伐军弃深州乘虚东进,连克献县、交河、沧州等地,于10月29日占领天津西南的静海和独流镇,前锋到天津郊外5千米的稍直口村,准备进攻天津。11月1日,受到天津知县谢子澄等所率地主武装团练袭击,遂折回静海、独流镇。这时北伐太平军已从开始时的2万多人,发展到近4万人。太平军占领静海和独流镇后,便在这里驻扎下来,筑木城,挖堑壕,建望台,埋地雷,等待援兵的到来。后以援军音信全无,又值隆冬,无防寒准备,粮食也日益困难,于是在1854年2月5日,放弃静海和独流镇南退。
太平军自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后,2月6日占据河间束城镇。僧格林沁、胜保率清军马队亦于当天追及,对太平军实施包围。3月7日,太平军突出重围,经献县,于9日抵达阜城,很快又被清军包围,吉文元在战斗中受伤牺牲。当北伐军自静海和独流镇突围南下时,天京方面组织的援军,方从安徽安庆出发。援军共7500人,由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与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统率,经桐城、舒城、六安、正阳关、颍上、蒙城入河南永城、夏邑。1854年3月11日到盘龙集(蟠龙集),在包家楼渡过古黄河。19日占江苏丰县,北入山东境,沿途大批捻军、溃勇参军,队伍不断壮大。入山东后连下金乡、巨野、郓城、阳谷、莘县、冠县,31日逼临清,北距阜城仅100余千米。4月12日攻克临清,但城中存粮军火均被敌烧光,且清军纷纷赶到,为避免陷入重围,曾立昌等便撤出临清,退守清水集(今馆陶东北)一带。
当时领导集团中对下一步行动产生分歧,结果南返的主张占了上风,援军遂南撤冠县,在胜保部清军追击和地主武装的袭击下,全军溃散。曾立昌跃马入黄河死难。陈仕保退至河南,后在安徽凤台展沟集牺牲,许宗扬逃回天京,被杨秀清收入东牢。
5月5日,林凤祥、李开芳率部自阜城突围到东光县之连镇,立木栅,掘深壕,抗击清军。僧格林沁则在连镇周围挖壕、筑垒进行围困。此时得到天京援军已到山东的消息,便决定由李开芳率马队600余骑于5月28日自连镇突围,南下迎接援军。李部到达山东高唐后,得知援军已经溃散,乃据城固守。胜保所部清军虽多方围攻,高唐坚守如故。
1855年2月17日,林凤祥放弃西连镇,集中力量坚守东连镇。3月7日东连镇失陷,林凤祥被俘,15日在北京遇害。僧格林沁于攻占连镇后乃移师高唐,故作疏防之势,诱使太平军突围。3月17日,李开芳率部自高唐突围至茌平冯官屯,僧格林沁率军追至后又加以围困,仍然久攻不下,乃于屯四周挖沟筑堤,从数十千米外引运河水进行灌注,屯内积水深数尺,守军难以生存,便纷纷投出,李开芳也于5月31日被俘,6月11日在北京被杀。至此,北伐军全军覆没,北伐失败。
l 第十部分 继续西征
1853年6月初,太平天国夏官副丞相赖汉英、殿左一检点曾天养等率战船干余,沿长江而上,开始西征。3日,败清军于太平府。随之过当涂、芜湖、池州。10日克安庆。旋即西进,克彭泽、湖口、南康府。24日兵临南昌。7月,石祥贞等率援军西上,8月初,战船五、六百艘抵南昌。24日即进薄南昌城下,泊船于七里街、周公亭、盐仓、司马庙等处。当时进抵南昌的战船約八百只,人数约七千左右。7月未石祥贞、韦俊等率领船五、六百只,约五千人抵达南昌,但8月4日又开船而去,故攻南昌的太平军始终只有赖汉英一支。
攻城太平军因兵力不足,韦俊等援军又很快离去,以致久钝坚城之下,未能攻克。于是,太平天国统率部决定于9月24日夜自南昌撤围北去,重占湖口、九江,南昌的争夺战至此结束。
太平军在攻南昌期间,曾派出以曾天养为首的小分队,于8月5日占领丰城,7日占领瑞州,12日自瑞州东返。18日,曾天养部占饶州,28日又分兵占乐平。9月8日,占领景德镇。9日,占领浮梁,22日,复克彭泽。23日占领安徽东流。24日占领健德。由于此时进攻南昌的太平军已撤退,故曾天养小分队渡江退回安庆。
1853年夏,太平年西征部队西取湖北,北攻皖北。同年秋,翼王石达开进驻安庆主持西征军务,即派护国侯胡以晃、秋官右正丞相曾天养和检点曾锦谦,率大军进军皖北,11月14日占桐城,29日占舒城,督办安徽历练大臣吕贤基投水死。太平军于12月12日直逼庐州(今合肥市)城下,将全城围困。庐州是安徽中部重镇,安庆被太平军占领后,安徽省治即设于此。
1月14日深夜,庐州大雾,水西门附近的地雷再次轰发,毀城墙五六丈,守军连忙抢堵,可不久下层地雷又发,太平军乘势由缺口冲入城内。战至天明,庐州全城即为太平车占领。署庐州知府胡元炜投降,江忠源以下官员全部死亡。太平军攻下庐州,是一个重大胜利。但太平军没有乘胜继续聚歼庐州外围的清军,进一步扩大皖北根据地。不久,庐州即陷人清军的反包围之中。
1854年春,西征军第三次占领汉口、汉阳,随即分军为二:一由国宗韦俊等率领围攻武昌,经略湖北。一由国宗石祥祯等组成征湘军,南取湖南。2月20日,征湘军占领金口镇,入湘,先后攻克岳州、湘阴。3月11日,夺宁乡。省城长沙 大震。此时,曾国藩新建湘军水陆营已经完成,计一万七千余人。于是,曾国藩率湘军顽抗。
之后因征湘年兵力不足,太平军退回湖北待援。
4月24日,太平军南北夹击长沙。湘军由塔齐步带领陆军、彭玉麟带领水师,一起攻打林绍璋。太平军水陆皆大败,损失将士近万名。湘潭战役是太平天国西征中太平军与湘军的首次决战,既是湘军成军后出兵的首次大捷,也是太平军西征以來首次严重溃败。6月26日,18岁的的陈玉成在武昌舍死苦战,太平军第二次攻下武昌。
咸丰四年(1854年7月25日),曾天养率西征太平军与曾国藩湘军在湖南岳阳城第一次决战,太平军虎头军统帅曾天养、清军登州镇总兵陈辉龙、湘军水路各营总统褚汝航阵亡。10月14在桂明、曾国藩的统帅下第二次收复武昌。11月23日秦日纲率西征太平军与桂明、罗泽南、李续宾、杨载福、彭玉麟等率领的湘军在湖北十堰田家镇进行第二次决战失败。
咸丰四年(1855年1月29日),石达开、罗大纲率西征太平军与湘军在江西九江湖口县进行第三次決战,大败湘军。咸丰五年(1855年)初,太平军反攻汉阳和汉口,4月3日,击破湖北巡抚陶恩培的军队,第三次攻下武昌。
咸丰六年三月(1856年4月5日),太平军再克扬州,攻破“江北大营”。五月,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十二月天京之变后,湖北巡抚胡林翼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收复武汉三镇,湘军罗泽南阵亡,武汉三镇彻底变成废墟。8月9日清军统帅向荣自杀。
l 第十一部分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后,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便另有图谋。杨秀清再次假装“天父下凡”逼迫天王将自己由“九千岁”封为“万岁”。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
次日凌晨偷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幕府部属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到达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后来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后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韦昌辉杀光了翼王府中家属。
之后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杀韦昌辉。
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即因粮尽援绝而陷落,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
1857年春天,李秀成与陈玉成击败清军秦定三部,是天京事变后首次大捷,太平军扭转皖北局势,北上六安、霍丘,与捻军会合,兵锋直指湖北。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合朝推荐石达开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却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不肯授予他“军师”的地位,只封他为“圣神电通军主将义王”,局势稍见好转后,又对他产生谋害之意。为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庆。
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的攻治与军事遭受严重打击,一年之间,武汉、镇江、与九江等重镇相继失陷,1858年和春重立江南大营,包围天京,形势愈发严重。天京事变使得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重要转折点。
l 第十二部分 翼王远征
咸丰七年八月(1857年9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
此后,石达开先后转战于天京外围的闽、浙、赣等省,牵制大量清军,缓解了天京、安徽两地的军事压力。
1858年,清军乘太平天国内讧之后,重建江北、江南大营。4月,洪仁玕辗转到达天京,被封为干王。1859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这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听说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改变战略,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蜀、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但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陷入重围,多次突围不成。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遣使入太平军中谈判。经协议,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两千武士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受审,被判处凌迟。在凌迟的过程中,石达开从容就义、神色怡然,至死未发一声。然而,清军并没有遵守自己的约定,随石达开一起投降的两千太平军,一夜之间被清军全部屠杀。
一代将星,就此陨落,太平天国,也即将迎来自己的末日。
l 第十三部分 二次西征
咸丰十年(1860年)冬,太平天国准备第二次西征,计划以陈玉成、李秀成两支主力,分别从长江南北西上进攻武昌,以解安庆之围。陈玉成解围心切,立即从安徽桐城出发,十一天内行军六百里,连取霍山、英山、黄州,兵锋直指武汉。
此时,清军主力尽在安庆,武汉城防空虚。关键时刻,英国舰队司令何伯派参赞巴夏礼前往黄州觐见陈玉成,请求他不要攻打武汉,以维护大英帝国在武汉的商业利益。由于李秀成部进军迟缓,太平军并无把握在短期内攻下武昌,及湘军加紧对安庆的围攻,陈玉成決定命部下赖文光率部队军队留在武昌附近,继续等候李秀成部,本人率主力返回安庆。
李秀成转进至湖北东南部,在附近招兵30万人,得知东线太平军作战不利,又听说陈玉成已经返回安庆,遂放弃进攻武汉三镇,改向东进军,与李世贤部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陈玉成与李秀成两人不和导致第二次西征无果而终,会攻武汉的计划就此功亏一篑。
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太平军与湘军和多隆阿部清军在安徽安庆进行第二次決战。
湘军的部署是湘军曾国藩、左宗棠、鲍超在安徽南部,湘军李续宜、胡林翼、清军多隆阿在安徽北部,两个方向向安庆进攻,陈玉成回救安庆,洪仁玕、林绍璋、吴如孝、黄文金等也来配合作战,太平军大败,6月集贤关、赤岗岭失守,8月陈玉成与杨辅清等夺回集贤关,再救安庆,为清军多隆阿所拒。
9月,曾国荃攻克安庆,太平军守将叶云来、吴彩定及全军1.6万多人全部阵亡。
同治元年四月(1862年5月),陈玉成在安徽寿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军兵部侍郎胜保,6月陈玉成被处死。
陈玉成被杀,暴露了太平天国一大问题,就是诸侯王之间各自为政,见死不救,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安庆之战,李秀成不积极,他专心经营江浙,导致陈玉成惨败,其主力军团损失殆尽,被迫退守庐州。清军围困庐州,李秀成则发动第二次东征,夺取江苏、浙江广大地区,却没有派兵去救援庐州。如此,陈玉成处境更加被动,只能去找苗沛霖,结果被诱捕,受凌迟处死。
陈玉成之死,直接导致后期洪秀全“滥封”诸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安庆之战惨遭失败,洪秀全为了凝聚人心,不得不这么做。安庆之战,太平天国最精锐的军团被消灭,天京上游重镇丢失,对军心、民心影响极大,太平天国“中兴之梦”就此破灭。
l 第十四部分 东征苏南
江南大营是清朝为镇压太平天国集结起的最后两支直接听命于成丰帝的野战军之一(另一支为科尔沁部僧格林沁野战骑兵)。全国各地素质较好的绿营官兵驻扎天京孝陵卫屏蔽苏杭财赋区成为江南大营。
咸丰十年三月十二日(1860年5月2日),太平军与江南大营最后的决战打响,两日交锋,头一日胜负未分,次日一战,自
辰至末,江南大营张国梁军大败,死者万人。
江南大营的被歼灭宣告在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再无直接听命于清朝皇室的野战大军,清朝皇室不得不起用汉族地主私人武装湘军与淮军而成尾大不掉之势。
四月十九日,咸丰与曾国藩达成协议,咸丰授予曾国藩钦差大臣兵部尚书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华东地区所有军队均归节制,曾国藩经咸丰帝许可罢免咸丰帝此前任命的官员,包括皖南督办军务大臣张芾、闽浙总督庆端、浙江巡抚王有龄、江苏巡抚薛焕、江南团练大臣庞钟路、江北团练大臣晏瑞书,转而把湘军系统的军官扶上位。
不久李秀成率太平军占领江苏,随后奉命划常州府以东各府州县之地,建立苏福省,以苏州为省会,沿袭清朝的行政区划,改府为郡。8月9日,李秀成太平军与华飞烈和上海买办杨坊联合组建的洋枪队在上海决战。
由于太平天国禁止鸦片贸易,加上清政府与英、法、俄签署《北京条约》后,太平天国威胁到各国条约利益,西方各国对太平天国运动转向反对。1862年1月,清政府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选择与外国军队联合对太平军实施作战。1月到6月,李秀成太平军与英法联军在上海决战。谭绍光太平军从吴淞包抄浦东,英法联军在高桥镇与太平军激战,原石达开部将吉庆元阵亡,太平军包抄计划失败。法国军驻华司令卜罗德少将被太平军流弹击毙,法军为了报复,占领上海柘林镇之后,让清軍杀伤村中数百名男女老幼和太平军军人。
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马,10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长江,由于无粮,前后失去数万将士。
次年十月二十四日,苏州守将谭绍光被部下郜永宽等人杀死,苏州被克复。郜永宽等人在常胜军首领查尔斯·戈登的协调下,李鸿章曾答应保住他们的性命,但之后李鸿章违反承诺,命程学启将郜永宽等人斩首,还射杀数千余投降的太平军。
十一月二日,李鸿章克复无锡,无锡太平军守将黄子隆诈称不识字,不多言,亦无供状,临刑时坦然自若。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二日,陈坤书率领太平军与戈登常胜军及刘铭传淮军在常州激战,大败。四月六日,常州被克复。陈坤书昂首直立,拒绝投降。
l 第十五部分 天京陷落
1864年5月11日,常州失守,标志着苏福省保卫战的结束。苏福省失守,天京已成孤立的据点,据无守之地,终于出现了天京陷落的悲剧。
5月30日,天京被曾国荃包围,洪秀全命洪仁玕外出搬救兵,其身历丹阳、常州、湖州等。但各路太平军皆以没有粮食为由,不领命。
同治三年四月十九日,洪秀全逝世,李秀成为稳定军心,于五日后扶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幼天王)嗣位。这时城中军队只有一万多名,能作战的只有三、四千名,粮草断绝。湘军围城越加紧急,从东门到北门沿城掘地道攻城。李秀成指挥守城军,一连破了几十处地道。至五月,地保城失陷,湘军以猛烈的炮火作掩护,迫近太平门城根,开掘地道攻城。六月,湘军挖地道用火药炸塌城墙,冲入城内。李秀成抵挡不住,奔回朝门,把自己的战马让给洪天贵福骑,率领战士保护洪天贵福上清凉山暂避。洪天贵福得以逃出追赶。李秀成自己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到了初更时,假扮清兵,从太平门缺口冲出,出城后他又率一百余人转身拦截清军。结果他自己因“马不能行”,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方山。百姓把他密藏起来,要送他出险,后不幸为八村村董陶大来知悉,被其擒获,献与湘军将领萧孚泗。
李秀成被俘后,被人送至曾国荃的清军兵营。曾国荃因为自己的亲兄弟曾国华在与李秀成作战时,战死在三河镇,故对其痛恨有加。他摆列刀、锥等刑具,要把李秀成狠刺、细割处死,而李秀成“殊不动”,恼羞成怒的曾国荃亲自动手。李秀成痛斥:“曾九!各扶其主,你生什么气?且兴灭无常,今天偶然得逞,就发疯了吗?”
此后李秀成在狱中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写下数万字的自述,全书无结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页以后的内容部份被撕去。李鸿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中表示,在阅览完《李秀成自述》后,也为之感动,赞誉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同治三年七月初六日(1864年8月7日),曾国藩派候补知府李鸿裔告知仍在续写“天朝十误”和“防鬼反为先”等文字的李秀成,今天他将要被处死。李秀成听后,毫无戚容,就李鸿裔所说遁词“国法难逭,不能开脱”,作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说:“中堂(曾国藩)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傍晚,李秀成步赴刑场,谈笑自若,诵绝命词十句,以叙其尽忠之意,随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二岁。李秀成被杀后,曾国藩将他尸体用棺木安葬,且遵清廷旨意,将他的头颅装在小木笼里,派人在江南当年李秀成活动的地区沿途传示。
之后洪仁玕、黄文金护送幼主天王突围。九月九日,洪仁玕在江西石城兵败被俘,十月二十五日在南昌被杀。九月二十五日,幼天王洪天贵福在逃脱清兵追杀后四处乱走导致被盘出拿获。十月二十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l 第十六部分 落幕
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余部,在侍王李世贤部、康王汪海洋的领导下,自江西挺进福建,攻占漳州,经营闽南,1865年,汪海洋在镇平刺死李世贤,独领其军,与清军转战于闽、赣、粤边界的平运、长宁、定南、平和、兴宁各县,后在白沙坝战死。
江北的太平军赖文光部投入捻军,于1865年杀清军名将僧格林沁,继续对抗清军直至1868年。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
1872年4月,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正式结束。
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1851-1864年,经过14年时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中国内地17个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
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仍然具有积极性,作为农民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救国图存的积极探索。也为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登场提供了经验教训,对推动近代中国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喜欢的话请用三连告诉我,也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你想知道的。
l 视频来源
《太平天国TVB版》
《太平天国陈家林版》
《太平天国吴念真版》
《太平天国》,凤凰卫视纪录片
《太平天国》,中国通史第九十七集
《太平天国女英雄》
部分来源于网络
l 参考资料
1. 走向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深深的足迹──太平天国.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朱芳哲、黎斐.《金田团营考释》
3. 周天爵.《致周二南书》
4. 重大兵事.六安市人民政府网
5. 钟文典.《太平天国开国史》
6. 中美关系.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近代史研究》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山东大学
9. 郑天挺、吴泽、杨志玖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0.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 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
12. 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
13. 张嵚.《不容青史尽成灰》.古吴轩出版社
14. 张德坚.《贼情汇纂》
15. 英国档案馆藏.《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为西王萧朝贵中炮伤重上东王杨秀清等禀报》
16. 伊恩·希斯.太平天国叛乱(1851-66)-The)Taiping)Rebellion)1851-66.英国: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275号
17. 杨辅清.国家数字文化网
18. 谢选骏.中国神汉建国史略
19. 谢介鹤.《金陵癸甲纪事略》
20. 萧盛远.《粤匪纪略》
21. 魏正瑾、易家胜.《天國春秋》
22. 王庆成.《历史研究》
23. 王明前.《太平天国的权力结构与农村政治》
24. 王崇武等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
25. 王朝终结地:探访江西石城太平天国遗迹桂花屋.新华网
26. 天王府总统府.蓝途旅游网
27. 天朝田亩制度、烧杀抢掠:太平天国的功过是非.中国经济网
28. 谭嗣同《北游访学记》、《仁学》
29. 太平天国政体与“神权政治”.中华文史网
30. 太平天国政体与“神权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31. 太平天国战争:人类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军马纵横
32. 太平天国研究的历史和方法.近代中国研究
33. 太平天国是一次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革命运动.凤凰网
34. 太平天国是如何崛起与灭亡的.为何会失败.历史千年
35. 太平天国史研究之我见.中华网军事
36. 太平天国史研究之我见.人民网
37. 太平天国史卷三十四.国学导航
38. 太平天国时期英国的“中立”政策.中国青年网
39.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凤凰网
40. 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就义于河南延津.历史上的今天
41. 太平天国货币流通考.中国知网
42. 太平天国官书.《天兄圣旨》
43. 太平天国官书.《天命诏旨书》
44. 太平天国革命与土地制度变革.中国改革
45. 太平天国歌谣传说集.中国知网
46. 太平天国定鼎天京.通南京网.2012-07-24
47. 太平天国的政治纲领及其它制度.中国经济网
48. 太平天国的货币.中国知网
49. 太平天国.百度翻译
50. 太平军与清军八年拉锯战:围困为何表现出色.大河网
51. 太平军如何在南美洲横扫千军:先破秘鲁再败印第安人.凤凰网
52. 太平军每军实数及后期编制考.中华文史网
53. 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8册):太平天国》:中信出版社
54. 苏凤文.《平桂纪略》
55. 试论民间歌谣的政治传播功能——以太平天国歌谣为例.中国知网
56. 史式.《太平天国词语汇释》.四川人民出版社
57. 史景迁著.《天國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上海远东出版社
58. 时涛、宋岩.《图说中国皇帝大全320清朝割据农民政权——太平天国》.中国长安出版社
59. 石达开.《五言告示》
60. 施建烈、刘继曾.《纪县城失守克复本末》
61. 容闳.《西学东渐记》
62.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63.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64. 彭大雍、朱哲芳.《太平军攻破全州与蓑衣渡之战》
65. 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嘉应州城防.中国网
66.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67.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事考》
68.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增订本
69.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卷二·太平天国的政体》
70.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71. 罗尔纲、罗文起.《太平天国散佚文献勾沉录》
72. 论英国对太平天国态度的变化.中华文史网
73. 论太平天国之兴衰.中华网军事
74. 论太平天国之兴衰.中国基础教育网
75. 论太平天国之兴衰.英才网
76. 论太平天国歌谣与客家山歌.中国知网
77. 论太平军余部在粤东覆没的原因.中国知网
78. 鲁西奇等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1796-1895)》
79. 流落海外的太平军余部.中国知网
80. 刘大年.《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序》
81. 李汝昭.《镜山野史》
82. 李圭.《金陵兵事汇略》
83. 孔飞力著.《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4. 柯文楠.《关于李秀成及其》
85. 菊池秀明.《太平天国前夜的广西社会变动——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所藏档案史料为中心》
86. 姜涛.《金田起义再辨析》
87. 黄志开.《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
88. 黄再兴.《诏书盖玺颁行论》
89. 华翼纶.《锡金团练始末记》
90. 华强.《太平天国国号考》、《军事历史研究》
91. 华强.《太平天国地理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92. 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93. 洪秀全纪念馆.中国广州网
94. 洪秀全故居简介.中国广州网
95. 洪仁玕著.《英杰归真》
96. 洪仁玕.《资政新篇》
97. 洪仁玕.《诛妖檄文》
98. 洪仁玕、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
99. 贺翼柯.《戈登在中国》
100. 郭毅生主编.《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101. 郭毅生、史式主编.《太平天国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2. 反对投降派的战歌——读太平天国歌谣.中国知网
103. 二破江北大营(1858年8月-11月).中华网军事
104. 杜文澜.《平定粤寇纪略》
105. 涤浮道人.《金陵续记》
106. 戴逸.《中国近代史通鉴:太平天国》.红旗出版社
107. 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
108. 从日本现状看发达工业国家政治与经济.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网
109. 陈善钧.《癸丑中州罹兵纪略》
110. 陈徽言.《武昌纪事》
111. 曾国藩.《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曾国藩全集·奏稿》
112. 曾国藩.《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
113. 曾国藩.《爱民歌》、《解散歌》
114. Thomas•Reilly著.《上帝與皇帝之爭——太平天國的宗教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
115. Brine•Lindesay.《中国太平叛党志》
116.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劝学网
117. F•A•Lindley.《太平天国》
118. 《总理全集》
119. 《致争论太平天国历史的双方》
120. 《增补曾胡兵语录注释》
121. 《欲望是把双刃剑1: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重庆出版集团
122. 《欲望是把双刃剑2:太平天国的人性透视》.重庆出版集团
123. 《翼王亭记》
124. 《同盟会宣言》
125. 《天京见闻录》
126. 《天父下凡诏书》
127. 《太平诏书》
128. 《太平天国战史序》
129. 《太平天国诗文钞》
130. 《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广西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
131. 《太平天国词语汇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132. 《太平天国“邪教”说辨正》
133. 《石达开自述》
134. 《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二·常大淳传》
135. 《钦定英杰归真》
136. 《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137. 《李忠武公遗书》
138. 《李秀成自述》
139. 《江南春梦庵笔记》、《磷血丛钞》
140. 《华北捷报》1860年.第527期《艾约瑟等五名传教士赴苏州谒见干王和忠王的经过》
141. 《胡林翼年谱》
142. 《洪天贵福供词》
143. 《洪仁玕自述》
144. 《东华录》咸丰卷
145. 《东华录》
146. 《典制通考》
147. 《查复现在贼首股数折》、《李星沅奏议》
148. 《曾文正公全集》、《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
149. 《曾国藩全集·奏稿·卷二》
150. 《北华捷报》1860年.第519期.《艾约瑟等五名传教士赴苏州谒见忠王的经过和观感》
151. 《50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二十世纪的太平天国史研究》
152. “古长城”山脊延数里:疑与太平天国有关.腾讯网
另,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感谢所有被本文引用和参考过的作者,是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