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成都绿道:面向公园城市的绿道体系

2023-07-31 17:32 作者:城市设计联盟  | 我要投稿

成都绿道


成都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近年来,成都以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高质量推动城市绿道建设,构建了1.7万公里的天府绿道绿色体系,推行“绿道+”模式,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天府绿道系统规划与建设深入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体现城市转型建设新模式,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




第一部分  成都天府绿道体系建设的发展


认识论层面,思想理念“三次飞跃”推动天府绿道功能内涵逐步深化。天府绿道建设发展和价值转化过程就是一个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循环过程,对天府绿道功能内涵呈现“城市绿地—开放空间—多维系统”三个阶段的认识。

(一)雏形阶段:天府绿道1.0——环城生态区的延伸拓展

为避免城市连绵发展、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2012年成都市在沿绕城高速(四环路)设定环城生态区,作为中心城区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隔。天府绿道规划建设之初,基于环城生态区建设的延续和拓展,通过绿道将碎片、隔离、零散的生态斑块整合提升,在城市功能区隔和生态绿地基础上出现间断性绿道,成为天府绿道的雏形。但规划建设的出发点更多出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本身,停留在“就绿道看绿道”“就生态说生态”层面,绿道作为绿地和道路的一部分,为行人和非自动车提供慢行游憩的连续通道。在此阶段,绿道功能较单一,环境景观也仅围绕路侧进行打造,其景观综合效应尚未得到运用和展现。

(二)演进阶段:天府绿道2.0——“两化两可”的绿色开放空间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以“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建设城市绿化体系,“景观化”重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合理人工设计,“景区化”重在对照旅游景区标准一体化打造绿道和周边区域,“可进入”重在绿道建成具有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可参与”重在绿道由静态的生态工程转化为动态的生活方式。“两化两可”强调绿道区域的统一性、同一性和面向公众的开放性、参与性,引领绿道向外向型、多元化发展。在不断实践总结的过程中,绿道逐渐摆脱其单一的通行功能,开始与周边环境形成联动,并与之成为一个整体。各条绿道也在规划建设中逐渐贯通、串联,开始成网、成环。

(三)成型阶段:天府绿道3.0——多维价值叠加的功能体系

2017年5月“天府绿道”概念正式提出以来,对天府绿道的理念、内涵和建设主体等逐步规范完善,明确了绿道“可进入、可参与、可感知、可阅读、可欣赏、可消费”的规划理念,规划“一轴三环两山七带”的绿道框架体系,成立专业绿道建设平台公司推进,构建市场导向、商业逻辑的运营模式,强调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推进价值转化,确保天府绿道形成自我造血和生长的绿色体系。多样化的探索绿道模式,落实规划理念和规划愿景,实现从“空间构造”到“场所营造”的转变、自我价值的提升。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深度契合“两山”理论的时代要求,必将有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部分  天府绿道系统规划

一、规划概况简介

天府绿道系统规划构建了1.7万公里的绿色体系,准确把握公园城市的时代背景,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科学布局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天府绿道系统规划与建设深入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体现城市转型建设新模式,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

二、规划特色


三、规划体系

  • 规划格局

    一轴:锦江绿道

    两山:龙泉山森林绿道、龙门山森林绿道

    三环:熊猫绿道、天府绿道、田园绿道

    七带:走马绿道、江安绿道、金马绿道、三河绿道、东风绿道、沱绛绿道、毗河绿道

  • 五大体系

  • 八大功能



第三部分 天府绿道建设实践


锦城绿道

   

锦城绿道规划简介

锦城绿道是天府绿道体系中“三环”之一,围绕成都绕城高速周边布局,也是天府绿道建设的先声和示范。规划以绿道体系为抓手,全域推进生态本底的保护与修复,顺应自然山水肌理构建多层次的市域绿道体系。四级驿站体系共同形成500米半径的驿站服务圈依托各级服务站形成文化、体育、旅游、交通、智慧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为城市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步行道、骑行道等慢行交通体系以及与城市交通互联的转换体系,串联起公园、农田、河湖、湿地等原本碎片化的斑块,整合为相对完整的绿色空间系统。

锦城绿道将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将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使绿道形成多功能复合的生活场景生态场景;激发了周边产业发展,与城市共同可持续健康生长。


01

锦城绿道-桂溪生态公园

桂溪生态公园位于城南绕城高速南侧,设计从场地土方平衡入手将场地内大量弃土进行地形重塑,形成城市建成区少有的浅丘风光;同时,贯通场地内及周边的各类水体,建立雨水径流模型,使场地变成一块巨大的都市海绵;通过绿道系统连接起被城市干道割裂的东西地块;以特色鲜明的植物设计,重构了成都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群落;预留的大量弹性活动场地为城市公共生活提供了弹性空间。


02

锦城绿道-江家艺苑

江家艺苑设计重点突出自然特征和艺术氛围,结合场地原有低洼地塑造四大湖泊湿地,以纯净的自然,无限的创意回应场地。在“艺”的特色突显上,通过将东方山水情致与西方现代艺术融合,构建了一种非典型性的中国风景园林山水空间结构的塑造,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生态与艺术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构建。


03

锦城绿道-锦城湖

锦城湖公园设计保留公园优良的蓝绿基底现状,通过绿道打造为公园增添更多新形象、新体验和新色彩,使其集生态保护、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体验、水上休闲、旅游度假、应急避难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得到强化,重新焕发了新的活力。


04

锦城绿道-玉石湿地

玉石湿地是一处具有浓郁历史色彩的特色园。设计基于文化线索的挖掘,将“盘古”和“玉石”巧妙地联系起来,将不同历史时代和文化渊源的故事进行叠加,通过强化场地浅丘地形地貌特征,打造以湿地水域为中心的绿色生态空间。


05

青龙湖湿地

青龙湖湿地是成都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原生湿地和重要的鸟类栖息地;同时还拥有非常重要的历史遗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蜀王陵就位于此。就此,设计以永续发展为原则,将城市水系生态保护与生境修复、都市绿地开放空间的营造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有机结合在一起,以尊重场地现有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滨水景观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06

中和湿地

中和湿地公园设计充分考虑周边市民的需求,提出“三增三减”的设计策略——增加游憩健身空间,增加生态启育空间,增加慢生活消费空间,减少大面积硬质广场,减少市政公共交通的干扰,减少大体量建筑群的建设。总体规划布局与风格基于生态性的价值判断,呈现出郊野湿地与城市公园相结合的突出特点。


作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成都自2018年开启了公园城市的建设元年,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从生态到业态,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公园随着城市更新与发展的步伐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城市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兹定于2023年8月26-27日在成都举办“公园城市考察”,为城市建设和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设计师和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个专业交流平台,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成都市公园建设表现尤为亮眼,成都锦江公园、成都交子公园、成都交子大道、成都兴隆湖公园等......随着一座座新晋“宝藏公园”走红,不仅城市与自然逐渐融合共生,人与空间的互动方式也不断更新和升级,构筑着这座城市的未来生活图景。


那么,不妨用一份「公园城市图鉴」,致敬一座“未来之城”吧。



成都锦江公园



锦江公园顶层设计兼顾河流形态、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特色风貌、城市更新五个方面——依托自然禀赋特征,塑造特色鲜明的河流形态。引导公共设施在滨水界面优化布局,提升城市空间活力,统筹多元主体诉求,形成滨水空间城市更新模式,推动锦江从景观河到生态河的第三次功能转型。

锦江公园23个节点公园中的活水公园、府河摄影公园、交子公园、文化公园、望江楼公园等五大公园脱颖而出成为候选公园,将进一步争取“最美公园”称号。


▲活水公园

▲府河摄影公园

▲交子公园

▲望江楼公园


交子公园



成都首屈一指的国际化都市感公园商圈,蔓延的绿色背后是矗立的双子塔,别有一番风味。


交子公园西连天府大道,东临科华南路,正对天府国际金融中心,横越锦江中轴线。其景观绿化设计总面积约47公顷左右,由中央绿轴和锦江两岸绿带组成。公园计划分三期修建,2017年9月,交子公园一期向市民开放。2022年8月,成都金融城交子公园东区通过竣工验收。


摄影:Simon©ZSDC


以交子公园和交子大道为轴线,金融城商圈的总体规划布局延展开来,共同构成包括交子之环、成都SKP、招商大魔方等商业与建筑在内的交子公园商圈。



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核心区域的绿化建设和生态价值,满足了市民的休闲需求,也让自然生态与城市发展齐头并进,推动了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

毗邻银泰中心IN99的交子公园,为周边市民提供了完整的配套服务,隔壁业主实现了下楼就能绕湖有氧运动的设想。干净有序的城市公园商圈,优质的设施建设,还有极具观赏性的植被组成,组成了成都城市中心居民最理想的公园。


图片由高新公园局提供

交子大道



交子大道大街总长1.7公里,位于交子金融产业发展轴上,横贯成都高新区商业活力最为强劲的区域——交子公园商圈,既是交通要道,也是一条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的轴线。在打造公园城市的时代背景下,以“公园+商圈”为名,打造总面积9.3平方公里的生态公园与商圈共融的金融大街。


▲餐厅与交子大道 ©虚服摄影

▲远望双塔 ©虚服摄影

摄影©G5白熙

摄影:Simon©ZSDC

▲蜿蜒的屋脊线 ©虚服摄影

▲东侧倾斜的屋顶轮廓 ©虚服摄影


锦城绿道


“锦城公园从‘产城人’到‘人城产’,‘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是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标志工程。”目前锦城公园累计开工绿道425公里,建成315公里;开工及建成都广之野等特色园13个;植入文旅体设施近300处;在建景观提升工程面积超10000亩;桂溪生态公园等13个建成园区已全部对外开放或进入试运营阶段。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项目预计于2021年大运会前整体呈现。


中央公园(国会段)



天府中央公园位于成都百里中轴线天府大道两侧,天府新区核心区天府中心商务区,为天府新区门户,契合天府新区“生态绿色发展”“宜业宜商宜居”的总体规划思路。


兴隆湖



兴隆湖位于四川成都天府新区科学城,天府大道百里中轴东侧,是天府新区“三纵一横一湖”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主要由兴隆湖主体工程、环湖景观带工程及生态工程构成,被称为当地的“生态之肾”。兴隆湖是成都践行新生态发展理念的开山之作,全新的规划理念,全新的建设尝试,从规划初始就被定义为天府新区的“生态核心”。


▲路中心效果图

▲湖畔书店内外部

▲ 疏影廊景观

▲爱情岛

新川之心公园



要说城南新晋的露营城市公园,那肯定非新川之心公园莫属。


图片由高新公园局提供


新川之心公园经过整体重新打造之后已全部开放,整体以湖区为主,超大片绿色草坪。拥有阳光棚、滨湖走廊、14万平米的水体、湖滨广场、1万平米的银杏林。长廊两侧还种满了枫叶,现在正是赏枫的好去处。新川之心,为市民提供宁静又充盈的生活方式。

摄影:曾勇


新川之心主打城市公园概念,围绕“科技、人文和生态”三个主题打造的集文化性、游乐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新城市中心绿核,创建了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景观。

成都一环路市井生活圈   



一环路市井生活圈项目,成都高新区重点关注品质统一风格、收储载体、夜景渲染氛围和业态提升活力四个方面,并通过三生融合、城市微更新、街巷活力度提升三项措施来实现夜间经济、晨间经济、周末经济及后巷经济的激活与发展,从而达到实现人、城、境、业互融共生的项目改造成果。以特色酒吧、个性咖啡馆、文创集市、美学店铺、精品民宿等为主力业态,空间上植入文创艺术元素,打造开放式、沉浸式、个性化的美学街区。

外立面改造实景▲


此外,成都高新区还将通过老旧院落改造,进一步提升玉林西路文化氛围,优化居民生活环境。


祥瑞园,保留原有特色主题墙绘,增加社区氛围感与归属感;在围墙一侧进行部分挖空,设置具有中式元素的花窗,呼应园内风格,增加美感与特色▲

和谐园▲

友谊园▲





成都绿道:面向公园城市的绿道体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