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争议的佳作
你可以看完文章和我讨论,我接受一切评述,但是不调查研究,不给我和文章起码的尊重,你对我的批评就不会被认可。
全面剧透警告。
大概你们大部分人都是因为四星点进来的,我就明说了,这电影非常好,但是它在我心中就值这个价。
这并不妨碍我N刷这部佳作,但是质量和品质,很少能被口碑改变。
第一颗星:剧情
我们先把故事捋一遍。
因为不明原因离家出走的男主来到(诡异的阴雨连绵的)东京,在都市传说媒体找了份工作,并发现了有过一面之缘的女生其实是传说中的"100%晴女",于是乎和晴女阳菜(及其弟)一起开始接放晴委托,主要目的和核心驱动力是赚钱。随着时间推移,男主的家人报警,男主也因为拾得一把枪支被公安机关追查,已经坠入爱河的男主女主为了维持现在的美好生活决定逃亡。过程中暴雨不断加大,最终,女主因为男主对于“想不想放晴”这一问题的答复选择献祭自己,成功使得东京放晴,自己消失。男主觉醒,不顾一切地前往鸟居祈祷,最终以东京淹没换回了阳菜。三年后二人的生活开启了新篇章。全剧终Fin。
你注意到,我省略了大部分感情培养过程的细节,这对传递共情是危险且有害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梳理思路,这能让我们非常明确地找到整个电影的主线故事架构:一部非常标准的新海诚式电影剧情。
诚然,剧情思路,画面分镜还有角色台词甚至是场景基调都与诚哥前几作有巨大的进步、改革和拓展,但是叙事手法没有变,角色视角没有变,故事逻辑没有变,这就让整部电影带上了一股浓重的“诚哥味”,让很多人有了强大的既视感。能让老粉丝大呼情怀回归,新粉丝赞叹手法强大,剩下的人要么三天忘却,要么为了价值观开始在评论区大肆引战。
这好吗?这当然好。
别忘记,天气之子是一部绝对的商业片,商业片的第一目的一定,绝对是盈利。一套已经被时间证明了价值的叙事逻辑和手法,对于商业片而言一定是最为稳妥且高效的手段。之所以如此,商业片剧情的重要构成要素有如下这几个部分:
1.清楚的故事:不需要复杂的相关知识和前作基础,能让人看懂。
2.吸引人的大纲:能在预告片阶段就开始吸引人眼球,在宣发阶段得到潜在票房。
3.有趣的剧情:保证观众不会因为影片的枯燥而离场。
4.强劲的制作:一方面衬托23,另一方面激活人的满足感,让人觉得物有所值。
5.轻薄微酸的后劲:让观影完毕的观众短时间记得电影提出的问题和回味,持续到他们在网站打出五星好评或是买下一张票为止。
这五点,天气之子无疑都做到了。所以这一星可以在毫无理解毫无思考毫无逻辑的基础上无脑打出,理由:我爽了!我服了!我哭了!我觉得值了!

有人就会想问:这就是你的剧情分析?就这?这点基础还有底气打四星出来混?别急啊,咱们的下一个篇章是——
第二、三颗星:设计 The Design(想想我为什么用了专有名词前缀)
商业片的第一目的是盈利,这并不妨碍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好的商业片是用票房成绩来判断的,而好的电影,源于其架构者的设计和对观众造成的影响。
我们这就来那半外行人士的视角,看看新海诚这位大师是如何建构起这座剧情城堡的。
1.帆高坐船来到东京,遭遇大浪,被须贺救下。动
2.主角凄惨的东漂生涯。静
2.EX.与阳菜结下了第一次羁绊
3.看到“小三”前辈,被都市传说社雇佣。动
4.采访日常和杂务。静
4.EX.天气系能力及其代价第一次出现。
5.从疑似风俗店男子手中“救下”阳菜,晴女能力展现。动
6.天气出现诡异的超自然变化。静
6.EX.须贺与未知婆婆的对话,谈论的是一位女子(一刷推测前妻or女儿,后期被证实)
7.帆高和阳菜以及海王共同筹划放晴委托。动
8.与立花泷的谈话。静
8.EX.天气系能力及其代价第二次出现。电影核心探讨问题:“适者生存”出现。
9.风俗店大叔被追捕,主角被通缉,主线启动。动
10.主角面对了自己的感情,为阳菜挑选生日礼物。静
10.EX.与宫水三叶短暂对话。(要不是老B站人就真宫本茂去了)
11.须贺与他女儿的委托(暗线剧情最感人的点),主角团全员汇聚。动
12.阳菜在消失的边缘游走一次。静(为什么这么吓人的剧情是静?要和前后的紧凑度对比着看,电影剧情发展的要素是冲突,这里的冲突,就算有也不明显。)
12.EX.阳菜成为晴女的真正原因。
13.警察的搜捕。逃亡及其准备。风暴降临(BGM 首都危机,近几年看过最成功的场面描写的源头)。动
14.戒烟很久的须贺突然醉卧。静
14.EX.须贺,他妻子和女儿的合照故事。
15.逃亡路上与警察发生冲突,阳菜释放雷遁 · 麒麟。动(雷遁告诉阳菜,自己为了帆高,无论怎样的奇迹都能引发出来)
16.帆高,阳菜和海王三人愉快的旅馆一夜。静。
16.EX.“帆高,你希望这场雨停吗?”
17.梦。现实。梦。梦。现实。动(赚足眼泪的一段,情感操控手法和能力堪比精神控制,新海诚一绝)
18.与警察的对话。逃跑。大叔和弟弟出发,前往同一个地方。静(为什么这里是静?和上面同理啊。)
18.EX.帆高的心境。鲜衣怒马少年时。
19.与须贺的对话,争执和扭打。动
—————————————————分割——————————————————————
20.枪响,爆发,高潮到来。动静到此失去意义,以下其实是同一个板块。
对峙与冲刺,谁觉悟了?谁改变了?谁坚持了?这些似乎都不太重要了。随着BGM逃离地面响起,新海诚式的燃自此升起,虽然我们都知道,火焰过去,剩下的只有灰烬。但为了阳菜,为了明日香,为了姐姐,有人甘愿在黑暗中燃烧。

Finale:两人躺在鸟居之下的时候,故事其实已经完结了。但是还有两个重要内容。
1.人能改变世界但是不能主宰世界。东京过去是海,也必将回到海。
2.“你也别老纠结这些破事了,赶紧去找她吧!”请活好当下,无论是谁。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开始分析架构了。
首先要说的就是,作者毫无疑问是采用了动静结合的表达手法。虽然这东西小学就听过初中就学过高中就练过,但是不得不说,诚哥对动静节奏的把控是他无数作品成功的基石。
其次,主线剧情之中的每一次“静”都有产生枯燥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一风险,诚哥在每一个“静”中都加进了干货的EX内容,绝无让你感到无聊的可能。并且所有的EX内容都对二刷极其友好。这进一步提升了影片在商业内容之外的质量,与立花泷和宫水三叶的会见谈话更是对于老粉的巨大礼物。
但只有动静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情节串联为完整的故事线路,那么我们就能看出来,天气之子的故事是分着明暗线的。
明线:帆高和阳菜的恋爱故事。少年和少女一波三折的感情。
暗线:须贺的过去,现在,蜕变和未来。
明线的内容并无过多可讲,象征主义也好人物映射也罢,为了商业片的实质还是需要作者做出牺牲和让步,评论区里讲的人很多,再次赘述这些未免显得有些婆婆妈妈。
这就让暗线的解析价值高的吓人。为什么,一个在恋爱故事中的大叔能一个人承载起一整条暗线?因为这就是我们,全世界人最终的“人格映射”。
巧合和冲突是喜剧故事的根源,我们不能指望离家出走在快餐店沉眠时有超能力美少女送来免费的Big Mac,也不能随手就从来垃圾堆里捡起一把马卡洛夫TT-33。更多的人,会像须贺一样,肩负着成年人的包袱,事业和痛苦,在无所畏惧与战战兢兢中遥望着明天和幸福。人大多数时候是痛苦的,须贺不过是放大了这个特质而已,这让我们的人格映射产生了可能。
须贺的角色构建,很多人以为起源于八卦社。但其实在船上的经历早就向我们暗示了须贺的实质。什么人会在巨浪滔天暴雨倾盆之际走向甲板呢?帆高这样的少年,还有须贺。救下帆高从不是一个巧合,正因须贺身怀同样一颗少年心脏,才会在雨落之际走向甲板,才会救下主角展开故事。实际上,须贺本就是另一个帆高,只是和观众一样过于平庸,有时看不见它的光芒而已。
须贺的妻子是否是晴女?相信以B站的人员构成,答案一定偏向于前者。但是这个问题真那么重要吗?我们能确定的只有明日香已经故去这一个事实,至于她死法如何,并不重要(无意冒犯)。重要的是明日香的死和须贺的关系,还有对须贺的影响。
在须贺与丈母娘对话时,丈母娘毫无道理的抛出了“你看上去就像是抽烟的人”这样毫无根据的说辞,然而不知是面对丈母娘心生胆怯或是对于自己心生厌恶,他没有否决。须贺是一个不能直面内心贯彻自己的人,不敢正视自己的想法,不敢正视自己的快乐,给世界观套上了世俗规则政治手段思想套路人情章法的套子。知道女儿和自己一起是快乐的,却不敢出言去争取,依照这个逻辑,很可能,他本来有机会拯救自己的妻子,却没能迈出这一步。
这就是为什么大楼对峙时,战栗的须贺面对枪口,自以为此身沐浴光明,实则一半已入黑暗。

如果明日香是晴女,那么须贺就是帆高自己。但如果明日香不是晴女,他就与你我并无二致。
帆高这对天的一枪打醒了须贺,他不惜袭警推开阻碍在帆高路上的壁障,大呼“你们在对他做什么!!”他当然没有针对警察,他看见的是世界,现实,世俗规则政治手段思想套路人情章法一切一切束缚住当年的他的东西。看起来是他救赎了帆高,实际上他救赎的是自己。
还记得人格映射吗?
你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可能记得“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你可能会在脑中为了“更伟大的利益”牺牲掉自己的阿丽安娜。你可能为生活疲惫,为了生存妥协,但是天气之子的须贺,挥出了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拳。这就是荧幕前的你,如果你能看懂为什么忧虑了1小时47分钟的须贺突然爆种,如果你思考起了须贺的妻子是不是晴女,须贺为了谁,牺牲了谁,那么这部电影已经对你完成了映射,无论承认与否,或多或少,《天气之子》把你改变了。
与很多佳作一样,一次看懂的明线是主角的奇遇,多次品味的暗线是自己的故事。所谓构建故事的极致,大抵如此。
第四颗星:内核
优秀的作品,无论小说,电影,美术创作,物理公式,数学模型以至于法律条款,只要它能优秀地总结出问题,就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哲学层次。
有人(似乎还是很大一部分人)说这部电影讨论的是“个体与群体利益价值”的问题,并未“应不应该牺牲少部分人拯救大部分人”展开无休无止的骂战。然而很遗憾,你们的战场似乎设错了地点,个群问题的战场可以是美末1可以是叛逆的物语,但是就是不能设在天气之子。
理由有二:
个体就算要拯救群体,那也要在确保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的前提下。依赖个人的超自然力量讨论要不要牺牲个体利益,就好比五角大楼开会讨论钢铁侠要不要扛核弹一样。那是个人的能力,自然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这部电影甚至没有塑造明确的群体形象。
其次,从本质来看,阳菜发愿的原因是帆高的愿望,阳菜的回归是因为帆高的悔恨。始于个人终于个人,少男少女之间纯真的爱情引发了奇迹,除了结果,和世界人民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本不应该存在的奇迹谩骂能创造奇迹的人,好像三体II中罗辑的遭遇有点类似。
那天气之子到底讨论了什么?四个字,适者生存。
片里的爷爷说的好啊,我们老说什么历史最高历史最高,人类历史才多少年?原始海洋打了八百万年的巨雷,涌动的温泉被烧灼了数亿年,洋流和漩涡自20亿年起就在激荡,这有你人类什么事?三体III的绿眼镜一张胳膊:生命的家园是生命为自己创造的。我们如今看似在决定环境,实际上这不过是新的适应。
还有就是,尘归尘,土归土。东京过去是海,未来也必将成为海。虽说未必有超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是因果轮转,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
这样的内核紧跟时事,在未来我们必将面对着越来越多的适应问题,这也能让这部电影保值期很长。曾经的老虚和新房在访谈里说过:我们本来就没指望观众一遍就能把它看懂。这部电影的主场并不是电影院。我们希望他们能买蓝光碟,然后回家多看几遍。
看看,什么叫大师的追求。
你们最期待的:还有一星去哪了?
这部电影,叙事满分,故事感人,节奏优秀,内核够硬,就是理解普适度不够高。
新海诚很明显没有意图完全复制《君名》的成功,他进行了优化,加深了镜头摆布和内核植入,这导致影片质量变高,受众却变小了,能理解内核的人,不能理解内核的人,半知半解的人和只看了剧透的云观众就开始了无穷无尽的骂战。就像末尾互相拉扯的须贺和帆高,每个人都想贯彻自己的价值观给对方,最后就变成了撕咬和踢打。
问题出在哪?叙事清晰度。
不是所有人能能N刷看出暗线,也不是所有人都会思考剧情内涵,而这些人,很容易就会发布轻率的言论,却忘记了,电影艺术,从来没有赋分对错,你看如何就如何。君名的口碑来源于它轻快简单的故事,我想和你在一起,我救了你,我们幸福的生活着(天气之子里的君名糖把我齁着了),而天气之子却没有完成价值观和故事内容的普适化,最终这必将导致失序的争论和弹幕环境的恶化。
最后,峰终定律可能会让你忘记我之前所说的一切,让你觉得这一切都是我自己为搏眼球的的做戏。但是请你往前翻翻,说不定就能给你以二刷的动力。
我无惧于批评
因为天气之子,它教会我

(想不到初次撰稿就批判性这么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