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8 良知良能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8、良知良能
儒家宣扬先验论的术语。最早由孟轲提出,孟轲说人有“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天就有的。
孟轲所说的良知良能的内容,就是仁、义、礼、智这些奴隶主阶级的道德教条,他认为这些东西是人性中固有的,用不着向客观外界去寻求。孟轲鼓吹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伦理观,是为他复辟奴隶制的政治路线服务的。
明朝的王守仁根据孟轲的这个观点提出“致良知”。他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地主阶级的道德,能够辨别“善”“恶”,只要“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1],就是说认识不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是反过来,客观事物之理倒是人的“良知”的体现。王守仁宣扬这种主观唯心主义,把地主阶级的道德说成是永恒的,是为了反对当时的农民起义,扼杀一切反封建的意识,以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鼓吹反动的“天才论”,否认知识来源于实践,就是贩卖孟轲“良知”“良能”这种唯心论的先验论,其目的是为了复辟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来自实践的,“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2]同样的,人们的才能也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增长的,离开了实践,是不可能有任何才能的。一切真知都是由直接经验产生的,列宁说:“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3]宣扬先验论的儒家和其他反动的唯心主义者一样,为了他们的反动政治目的,故意抹煞这一真理。但是,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是抹煞不了的,真理是不可战胜的。
注:
[1] 《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
[2] 《实践论》。
[3] 《列宁选集》第二卷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