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音频跳跃音乐:他需要的是机会,比酬劳本身更重要
武汉音频跳跃音乐:他需要的是机会,比酬劳本身更重要
1992年,16岁的张颂文职高毕业后就出门闯荡。
装空调、糊日历、洗汽水瓶、贴标签、服务员……什么赚钱干什么。
90年代中期,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张颂文见状转行做起了导游。
做导游的张颂文
导游这行工作繁琐累人,张颂文却干的有声有色。
在那个人均月工资 500块的年代,他行情最好的时候可以赚 2万块
高薪酬的代价是高强度,那段时间,他几乎全年无休。
这种状态对他而言无所谓好坏,不出意外的话,这辈子就这么干下去了,以后自己开个旅行社也挺好。
直到一个女孩的出现。
那年单位来了个新的女同事,闲聊时女孩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张颂文打趣地说着自己想拍电影,说完尴尬地笑了笑:“但那不可能,电影离我太远了。”
对方并没有随声附和:“怎么不可能?张艺谋也是 28岁才去学电影的!”
女孩的话像一道霹雳,划破了张颂文的疑虑,他当天就辞了职,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
一切发生的都太快,张颂文后来回忆说,如果自己当时不果断做决定,恐怕就没有奔赴北京的勇气了。
2001年,张颂文顺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
那一年他已经 25岁,是同届生中最年长的,理所当然成为了班长。
除了“年龄优势”,与周围的同学相比,张颂文当时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个头矮、长相普通就算了,最要命的是他的普通话还非常糟糕。
在食堂打饭,阿姨压根听不懂他要什么菜,纠缠几次仍没效果,索性直接跳过他。
别的同学已经过了台词关,开始磨演技,张颂文还在苦练普通话。
老师找到他下了最后通牒:“给你 4个月时间,要是普通话还不过关,就退学吧!”
那段日子,张颂文想尽了各种办法。
干念台词、绕口令没啥效果,他就尝试把石头含在嘴里,不管干什么都这样说话。
就这样他通过了普通话等级考试,而在操场上练台词的习惯,一直坚持了 4年。
毕业那年,他拿到了专业第一的好成绩。
张颂文满心欢喜地开始期待自己的第一部戏,只可惜生活的不易才刚刚开始。
毕业的第一年,他面试了 360个剧组,第二年跑了 280个,第三年又走遍了 200个。
3年里,800多个剧组,没有一个愿意和他合作的。
最窘迫的时候,北电向他伸出橄榄枝,让他回校担任助教,只不过没有编制,每月只有 1800块的工资。
为了节省开支,他每天特意等到菜市场关门前,才去挑拣人家剩下的打折菜,家也搬到了更偏的郊县。
更尴尬的是,作为老师却从没拍过什么有名的作品,在外人看来就是个笑话。
助教的杂活儿很多,张颂文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跑龙套,还得是“偷偷地去”。
他怕别人笑话:“你一个专业学表演的,怎么能去跑龙套呢?”
心里的苦自己知道,如果连群演都挑三拣四,那他这辈子再没有做演员的机会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颂文的薪水只够维持日常开销:
“我的记录很不堪,有一年我全年收入就 3万多,后来变成 7万多、30多万,超过 100万一年的次数几乎是零。直到今天,我的所有收入勉强够支撑全年的正常开销,以及赡养老人的开销……”
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有三四年的春节,都拿不出钱给父母包个像样的红包。
为了摆脱“非著名演员”的困境,张颂文拼命投递简历,辗转各个剧组,不管什么类型的角色,只要适合自己就接。
最疯狂的一次,他在冰天雪地里拦下了刘伟强的车:
“导演我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张颂文,我是一个演员,我拍电视剧六七年了,我有一些经验,拍电影是我的梦想,有任何角色都可以找我,没有台词的,路人甲、路人乙我都愿意!”
这种精神打动了刘导,张颂文得以拍了人生第一部电影《精武风云》。
他饰演的角色小到在剧本上连名字都没有,不过他不在意,还得意地给角色起了“文仔”的名字。
之后的他更加疯狂地向更多导演推销自己,有时候即便没有酬劳,张颂文也毫无怨言。
他需要的是机会,比酬劳本身更重要。
有了更多机会,才有可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