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抉择——俄西南部与乌克兰战场上的权衡与取舍
斯大林格勒失败后,希特勒召见了名将曼因斯坦,主动对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的失败承担全部责任,使得原先不满的曼因斯坦感受到希特勒的“军人风度”被其折服。1943年2月17日希特勒还亲临扎波罗热这个前线城市——曼因斯坦的南方集团军大本营打气。

受到鼓舞的曼施坦因指挥刚组建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向顿涅茨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联西南方面军发起反击,苏军第5集团军遭到了重大打击,死伤惨重。苏军被迫放弃一个月前刚刚攻占的哈尔科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区。此后战线稳定了好几个月没有较大波动。
这段时间,德军最高统帅部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战略选择。战争打了快2年,依然没有彻底击败苏军推翻斯大林的希望,到底是攻是守。当前北非战事吃紧,英美联军在英吉利海峡对岸拼命集结,西线的第二战场的威胁日益迫近。德军兵力感觉捉襟见肘,必须有所突破。1943年初美英首脑在卡萨布兰卡发布声明,要把战争打到德国无条件投降为止。德国要打退西方即将到来的登陆,必须在东线战场腾出大量部队。

德国高层分析了战场的局势后,得出的结论是:最好的结局,就是设法沉重打击苏军的实力,然后争取和苏联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为此,德军不能采用静态防守的战术。曼因斯坦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计划草案:一是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把苏军诱人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就发动攻击。至于德军攻击的目标,就选在苏军在库尔斯克城周围的突出部,作战成功后起码防线缩短了几百公里,可以节约兵力。
希特勒拒绝了第一种方案,他害怕哪怕是暂时的撤退,都会影响罗马利亚和土耳其的参战态度。会谈中,希特勒指出顿涅茨克地区的煤矿(苏联少数可冶炼焦化煤用以炼钢的产区)对苏军钢铁生产极其重要,德军必须坚守,否则后续苏军战争实力将无法遏制。我们在80年后的俄乌战争中仍然可以看到这种基于战争经济的思路在起作用。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布了第6号作战训令,计划在春夏季发动进攻,以缩短战线掌握战略主动,希望赶在西线第二战场开辟前取得东线优势。为此,德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作战计划,以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联合发动一个钳形攻势,自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作战代号为“堡垒”。
虽然命令已经发布,但是德军内部对本次作战的意见与态度仍存在分歧,在5月初慕尼黑召集会议中,许多高级将领对这项行动持怀疑态度,甚至坚决反对本次行动。他们认为苏军已做好充分准备,发起进攻是不明智的,况且本次作战过于冒险,一旦遭遇失败,整个东线的形势将无法挽回。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上将带来了一叠航空照片,这些照片显示了苏联红军在德军计划的进攻路线上,已经构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情报显示苏军装备了大量反坦克火箭筒,可以击穿德军的IV型坦克。

这个作战计划发生一再延期。希特勒指示等待补充最新的虎式、黑豹式和费迪南德式新型坦克列装到位。曼因斯坦在回忆录中表示自己反对推迟行动,理由是德军增加的坦克,很有可能被苏军补充的坦克和工事的完善所抵消,据情报苏联坦克月产量大于1500辆,远超德国。空军参谋长也支持这种观点,因为拖多几个月东线航空兵的兵力不会有显著增长。然而这年雨季结束的较晚以及德军准备上实在不足,情报也显示英伦三岛上的盟军集结尚不充分,1943年内登陆西欧的可能性极小。希特勒一向对军事工业尤其是技术装备非常关注,对敌我双方的装备和生产数量如数家珍。最终希特勒还是寄希望于新式坦克的到位,希望利用其技术优势来克服苏军的数量优势。
在这段时间内,德军大量采用伪装措施,把多余运输车辆向顿涅茨地区大张旗鼓地开进,在当地部署许多坦克模型以欺骗苏军的空中侦察,试图迷惑苏军判断主攻方向。由于库尔斯克突出部这一目标实在是太过明显,苏军还是重点加强突出部的防御,德军首先在进攻突然性上还是没有成功。
此时,苏军也面临抉择,是主动出击,还是坐等德军进攻再行反攻?主动出击,则自己精心构建的防御阵地被浪费了;坐等德军进攻,则一旦作战不利有可能大规模失地,英美盟军看势头不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更可能推后。如果德军一直不进攻,是否守到西线战事开辟再进攻?朱可夫主张让德军先进攻,斯大林最后决定听取朱可夫的意见,积极备战,但要求如德军长时间未进攻,则苏军主动出击。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五月份先后两次发布了战斗的预警,但最后德军并未行动。时间来到了6月底,前方的情报显示德军在大规模调动装甲部队、炮兵部队和步兵部队,正在有序进入阵地。显然德军的大规模进攻已箭在弦上。在7月2日,根据最新的确切情报,苏军第三次发出预警,告知德军将在7月3日至6日间发起进攻。苏军全线进入最高戒备,各级指挥官进入指挥部,防御部队及装备进入预定位置。7月4日晚,在北线的苏联中央方面军抓到了一名清理地雷的德军工兵,经审讯后透露进攻时间为7月5日凌晨3点,此时距离凌晨3点还剩1个多小时。
此时,是否对德军进攻做出先发制人的打击困扰前线指挥员,因为如对德军进行炮火反准备将消耗大量的弹药,并且已经没时间请示最高统帅部了。中央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在朱可夫的同意下命令方面军炮兵司令全线开火,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也同步对德军进行炮火打击。7月4日22时30分,苏军第6近卫集团军首先实施炮击,试图打乱德军的前进部署。库尔斯克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由于苏军事先已建立3道防御线的严密防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伤亡惨重。莫德尔指挥的中央集团军在北线战斗中,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后,占领了大半个波内里市,但顽强的苏军仍控制着市内一些重要据点,使得德军无法继续推进。7月9日莫德尔以300辆坦克向苏军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第9集团军的攻击能量已耗尽,只能原地防守。曼施坦因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进展多一些,前锋经过巨大努力后逼近奥博扬。7月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附近的普罗霍夫卡地区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坦克会战,双方共有1500辆坦克捉对厮杀。总体而言,德军虽给苏联红军造成很大损失,但苏联红军依靠数量上的优势,坚守住了阵地。

然而7月10日盟军在地中海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战场岌岌可危。7月13日希特勒在大本营召回曼因斯坦和克鲁格元帅,要求终止“堡垒”攻势,从东线抽调部队到意大利去。曼因斯坦大为震惊,认为这将前功尽弃。而克鲁格则指出北线部队无力再发动进攻,需要撤回其出发阵地。希特勒做了调和,允许曼因斯坦的南方集团军继续进攻,但堡垒行动整体转向防守并抽调部队去解救意大利之危局。随着手头兵力不断削弱,南方集团军也最终不得不放弃进攻。曼因斯坦战后的总结中认为,堡垒战役如果在5月底或6月初打响,则苏军的准备工作不会那么完善,也不至于陷入盟军同时进攻欧洲的境地。
从战略上来看,德国1943年后的最重要目标就是阻止盟军开辟西线战场,由于不能确定盟军的具体登陆时间,德军必须要保持一支足够的战略预备队可供调遣。东线德军是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据守现有防线的,步兵师在野战工事中是不可能守住防线的。现实的做法是通过运动防御来迟滞苏军进攻的同时,在后方的有利地带上构筑一条永备钢筋混凝土防线是最节省兵力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将其装甲部队脱离出来作为战略预备队。

至此,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付出巨大代价,损兵25万多人,损失坦克约1500辆,损失飞机1 000架。苏联红军则损失更为惨重,损失兵力80万,损失坦克6 000辆,损失火炮5 244门,损失飞机1 700架。然而,德国没能实现既定目标,永久性地丧失了战场主动权。此后德军再也没有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开始了苏军大反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