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口号就能让战士往上冲?解密战时政治动员有多复杂【思维实验室】

×三场战役×

1.铁原阻击战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结束,志愿军首长决定主力转移至“三八线”南北地区休整。“联合国军”乘机实施全线反扑,于5月27日进占汶山、永平、华川、富坪里、麟蹄一线后,继续向铁原、金化、杨口方向进攻,并将涟川、铁原作为主要进攻方向。志愿军第63军并指挥第65军第194师,奉命在涟川、铁原间组织防御,坚决阻止“联合国军”沿公路向纵深推进。6月1日起,美军第1军以4个师兵力向第63军阵地猛烈进攻。在第187师防御正面,美军2个师轮番进攻。涟川山口的战斗最为激烈,美军进攻第一天即投入5个营的兵力。志愿军第561团第3营坚守涟川山口阵地4天3夜,抗击美军10余次进攻,与敌反复争夺,毙伤美军1300余人。在第189师防御正面,美军每天以3~4个团兵力发动进攻,6月3日又将美军第25师投入战斗。第189师顽强坚守阵地,击退美军一次次进攻。4日,第63军以预备队第188师接替第189师的防御。5日起,第63军转入二线阵地,依托有利地形继续实施坚守防御。激战至6月10日,美军仍未突破第63军防御阵地。
▪在历时13天的防御作战中,第63军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毙伤美军1.5万余人,胜利完成阻击任务,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
2.松骨峰战役

▪1950年11月,参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Second Phase Offensive)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为追击南逃的美军赶到了松骨峰一带。一营三连奉命抢占松骨峰北侧的无名高地,截击敌人。三连官兵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情况下,阻敌数个师长达十几个小时,为主力部队围歼敌人、夺取第二次战役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松骨峰阻击战是一次典型的遭遇式阻击作战。
3.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美方称为三角山战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地约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激战持续至11月25日结束。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胜利。
▪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
—拓展—
4.华川地区阻击战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主力向北转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乘机反扑。美军第9军指挥美军第7师、第24师(欠1个团)和南朝鲜军第6师及第2、第3师各1个团共2.8万余人,沿春川至华川公路向金城方向进攻,于1951年5月27日占领华川。为制止美军北进,保证主力和伤员、物资转移,志愿军第20军主动命令第58师立即在华川以北地区展开,占领将军山至北汉江正面28千米地段,以坚决的防御阻击向金城方向进攻的“联合国军”。第58师在北移途中受领任务,在敌情、地形均不明了的情况下,仓促转入防御。但该师迅速以一部兵力抢占要点,制止了美军以坦克和机械化步兵组成的“特遣队”北进,掩护师主力展开,并于27日夜以1个加强连对进占华川的美军“特遣队”进行反击,迫其撤出华川。同时以第173、第174团为第一梯队,第172团为第二梯队,在华川两侧要点组织防御,不断实施反冲击,以争取时间,掩护该地区伤员、物资转移和主力调整部署,并完成纵深基本阵地构筑。28日,美军和南朝鲜军主力在坦克配合下复占华川,并分路继续向北进攻。第58师顽强抗击,白天坚守,夜晚反击,在大量杀伤敌人后,于30日晚转移至将军山、论味里、下好音洞一线及其以北地区的基本阵地。美军第9军经一天调整部署,于6月1日再次发起猛烈进攻,战斗更加激烈。第58师克服连续作战、极度疲劳、粮弹不足等困难,以3个团交替作战,以顽强的防御节节抗击美军、南朝鲜军的轮番进攻,在每一个阵地上都与敌反复争夺,美军和南朝鲜军猛攻8天仅前进4千米,进攻气焰顿挫。4日,第58师根据军命令,转移至预备阵地,继续阻击北进的美军、南朝鲜军,至8日胜利完成阻击任务,撤出战斗。在历时13天的防御作战中,第58师抗击美军和南朝鲜军10个团的轮番攻击,共毙伤俘美军、南朝鲜军7400余人,毁伤其坦克8辆,以顽强的防御作战赢得时间,有力地掩护了主力转移、部署变更及伤员、物资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