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9)佛学的中国化

2023-08-15 22:40 作者:王小c的c  | 我要投稿

7.1 佛学的中国化

  • 背景

    • 先秦百家论道后,中国学术思想主要以儒家为主,从儒家的经典从中找到建立名教或礼教的根据,这叫两汉经学。

    • 然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晋时期也是人人自危,中国知识分子曾经相信的儒家的学说不能维持着中国的社会秩序,所以知识分子对儒家失去了信心,转而进入道家思想,精研三部道家的经典。一部叫《周易》,一部是《道德经》,还有一部就是《庄子》。这三部经典合起来称为“三玄”,对道家学说的研究,想要在这乱世中全身避害。

    • 道家学说当然是智慧的一种境界,但是单凭道家精神无法为一个民族的文明和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所以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生命衰落了,幸运的是后来得到了佛学的启发。

  • 魏晋道家思想: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都知道的魏晋名士,魏晋名士的生命实践展现给我们风流潇洒的人格,最著名的就是“竹林七贤”。

    • 他们的生活原则就是这样一句话: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就是超越,名教就是礼教——超越儒家对人的生活的种种规范,他们认为这些规范都是人为的、造作的,要回归自由的生命。

    • 有个成语叫“相濡以沫”,这是儒家精神的形象的比喻。两条鱼在快要干涸的水域中,挣扎着彼此用自己的唾沫滋润对方,挣扎着活下去,这是儒家精神。

    • “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何必这么生活?我们每一条鱼各自地游开,各自去寻找广阔的水域,相忘于江湖——这才是好的生活。魏晋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的主流就是这个。

  • 佛学的中国化

    • 佛经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中国人在翻译佛经的时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难,梵文中的很多单词汉语中找不到词来翻译。如果来自另外一个民族的智慧的经典,我们本民族的语言无法去表达它,这只能说明这个民族当时思想中真是缺这一块。于是我们看到出现很多音译的词,比如说般若,三昧,末那识,阿赖耶识等等

    • 经过好几个世代的努力,中国知识分子努力翻译、理解、消化、吸收,到了唐朝终于做成了一件伟大的事情——做到让佛经说汉语。

    • 佛教有许多宗派,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前面四者已中国化了,可以称之为“中国的佛教”)律宗、密宗、三论宗、唯识宗(可以称之为“在中国的佛教”)。其中中国化程度最高的就是禅宗,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佛教就是禅宗,禅宗就是佛教。

    • 中国化的两个标志,一是让佛教说汉语;二是深入每个老百姓内心深处,六祖慧能做成了这件事。

    • 由于翻译佛经的缘故,我们的汉语多了一大堆本来根本没有的词,比方说:觉悟、真理、境界,缘分、思维、意识、心心相印等等这些词。

    • 还有一个“度”字,意思就是就从此岸度到彼岸。这些思想本来中国没有的,于是也就没这个词,以前有个“渡”字,那叫“渡河”。现在把渡河的渡字三点水拿掉,就表示我们要“自度”,我们如何在充满烦恼的娑婆世界当中抵达没有烦恼的彼岸。

    • 中国人对佛教的贡献:中国知识分子,中国文人做学问的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概括。结果把八万四千种烦恼概括为三个:贪、嗔、痴。八万四千种法门概括为戒、定、慧。那么修行是什么意思?转变——变贪嗔痴为戒定慧。

    • 禅宗开端于此,到了达摩来到中国了。达摩因此就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第一个禅宗祖师。从达摩传到慧可,慧可传到僧璨,从僧璨传到道信,道信已经是第四祖了,道信传给谁呢?弘忍。弘忍第五祖。弘忍又传给谁呢?慧能,慧能第六祖。

该笔记已整合进个人知识体系,详见 [佛学的中国化](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9b974a2303c41374)

王德峰中西思想-学习笔记(9)佛学的中国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