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朱熹君为臣纲论,人类文明之颠覆者

2023-07-29 11:31 作者:孔颜儒学会发起人  | 我要投稿

朱熹君为臣纲论,人类文明之颠覆者《为孔颜儒学正名(草稿 2)》
    朱熹独抽《礼记》之一《大学》篇,并放置在《四书集注》之首,为后人解读《论语》设了第一道迷障。
   孔子以“学”为宗化育后人。孔子赞颜回也是因其好学,并被立为儒学的传法弟子。
 《论语》开篇便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曾子为解孔子“学”之大义而作《大学》篇。
    作为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对孔子之“学”也有一番感悟;“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如之何其可及也?”《论语 子张篇》
     回过头我们看颜回如何赞孔子之“学”:“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 子罕篇》
     解读孔子之“学”让后人比较好理解的就是曾子《大学》,开篇便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那么我们在读读孔子的一段经文对“学”本义的阐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总结儒学的四位圣贤对“学”的定位和论述,就是儒学之体是“德”,儒学之相为“大”,儒学之用在“学”。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从朱熹序言中,可以看出朱熹对《大学》的理解是“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把儒学体系中“学”这一人性之能忽然剜割抛之于九霄云外,而代之以“学校之教”;把“大”这一人性之体忽然嬗变为器之“大小之节”。
    孔子之学是“君子不器”成其大,到了朱熹这里就彻底被篡改为“小人之教”以俗民。用通俗的比喻类似于朱熹把自己手中的一个小球,来给后人作宇宙的分析。
   朱熹私淑于程,而程学与周,周学源于陈抟的《太极图》。陈抟道法自然,道家遵循的是大道无名,而儒学遵循的“必也正名”。
    朱熹明知自己道法陈抟大道无名,却为何改旗易辙,其目的就是为赵宋政权的黄袍加身正名。儒学在朱熹手里变成了为赵宋陈桥兵变的正名之学。
  为无耻正名,博取名利,这也许是朱熹作《四书集注》而不能道出的内心本义。(待续) 

孔元2574年六月十二日

朱熹君为臣纲论,人类文明之颠覆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