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权相李林甫评价越来越差?李林甫不为人知的秘密?(一)
哪怕就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整个大唐王朝包括长安城依然弥漫着让人非常着迷的氛围,各国的使臣、商旅、留学生,大批的人还是会聚在长安的,长安城当中的很多官员都是由胡人来担任的,而且这些官员的有来自大使,有来自日本的,有来自朝鲜的,还有来自其他各个地区的人员,整个长安城就是世界的中心的,20几万外国人住在这儿,而且非常的和平,商贸的非常的繁荣,你很难想象他即将面临一场重大的灾难,但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去世了,这个人就是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在他执政期间其实干的还是不错的,对于李林甫的评价,在不同的史书当中也变化的非常有趣,旧唐书来说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写的。
总体来讲对李林甫评价还是不错的,认为他自处台衡,动循格律,但凡有一点儿什么想法,一定先遵循,是不是按法律来,是不是按规矩来。而且在他执政期间编写过六点,很多人都说了这六点其实是张九龄之前就已经完成的,但是最新的考证结果也非常明确,其中有17条暗语,包括一些解读,完全是李林甫明确要求加上去的,这点事在他执政时期才出现的事情。而且李林甫这个人对当时很多法律做了一定的修改,特别强调法律必须务实,而且要有抓手,不要搞那些不实际的东西。李林甫所以秉钧20年,朝野侧目,单骑威权,大家一方面觉得这个人确实挺牛。
另一方面也惧怕他的威权,这种威权很明显,不仅仅是来自于他背后那些政治小动作,让政敌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在他执政期间,基本上还能让朝廷的法度包括制度能够在一个公正的环境下基本运营。旧唐书当中还讲李林甫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还是非常认真的,每事过审,调理重物,增修纲纪,中外千处皆有恒度,该干什么事儿的时候就干什么事儿,这种功夫在执政20年过程当中,被上上下下也颇为颂扬。在李林甫去世之后,杨国忠开始掌握朝廷大权了,专门说李林甫你就是个叛徒,他对国家是有反叛之心的。当时大家什么状况?众人皆以为冤,就这个事儿太冤枉了右相绝对不是这样人的。
但是过了五代十国之后等宋朝的人编写新唐书,包括写资治通鉴,哪怕是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等这些史书的时候都明确的说李林甫就是一个奸臣,这个人十恶不赦,简直太坏了,没有好的地方。所以这种巨大的变化我们一定要警惕,为什么这个人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首先李林甫他确实有不对的地方,这个人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是个权臣,可以说是个能臣,但是他背后也有很多阴暗的手段,比如说对自己身边的这些大臣或者潜在的支持者,绝对是嫉贤妒能的,有些优秀人物我就不让你上来,这些大臣不听话或者不按规矩来,我肯定不允许,你要想上来按我的规矩办,而且在大事上不能干扰我的整体思考,这就是嫉贤妒能的重要体现。
当年唐玄宗问李林甫说天下这些英才还得继续找。结果李林甫怎么讲,说民间已经没有什么人才,但凡优秀的人才全在您身边,都为朝廷所用了。这个话显然就是过分了,哪怕当时没有人才,至少你要给人才开通这种渠道,让更多的人能够涌现出来,这是李林甫一个很大的问题。另外李林甫这个人嫉贤妒能,可不是简单的不让你参加科举,不给你做官的机会。而是说你一旦影响到我,哪怕你是未来帝国的接班人,我也轻易不放过你。
比如说他跟后来太子李亨之间就有很多这种真刀真枪的较量,当时太子李亨有一个妃子,她这个太子妃有一个兄弟叫做魏建,这个人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是未来帝国宰相的重要人选的,一旦太子李亨即皇帝位魏建这个人能够让大唐王朝再次焕发一次生机的人物,为什么这么讲?
因为魏建这个人的政绩太突出了,他在治理国家漕运的时候,把汉代的曹局,包括隋朝的曹局重新做了梳理,而且让他能够连在一起,从根本上解决了长安城漕运困难的问题。以前国家进行漕运,各种物资的转化,先到洛阳城,然后从洛阳往长安运,洛阳往长安运,虽然路途不是很远的,但中途要经过三门峡,大量的船只,你到了三门峡就过不来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