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书写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列阵长空的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首次“霸气”飞过天安门广场,随即观众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而这样的“欢呼声”我们已经等待了很久......
志气坚定,从不甘人后到迎头追赶。志之所趋,无远弗届。70多年前,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生产力低下,我们连一台拖拉机都造不出来,想造一架性能强劲、保家卫国的先进战机更是“痴人说梦”,在开国大典时,数量有限的飞机只能无奈“兜个圈子”,重复两次飞过天安门广场,而这至今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心,如今神州大地,大国重器轮番亮相,划空而过的歼-20,彰显着党和人民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但鲜为人知的是歼-20的研发之路却是异常坎坷和充满挑战,1997年开始研制,2014年确定外形,2011年实现首飞,最终在2021年列装中国空军多支英雄部队,形成捍卫领空的强大战力,而这一路走来,都离不开以总设计师杨伟为代表的“航空人”20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不舍昼夜的苦干实干,无惧寒暑的攻坚克难,而外表儒雅的杨伟也终获“拼命三郎”的美誉。
骨气傲然,从照猫画虎到自主研发。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深刻阐释了抓住事物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的重要作用,战机研发核心中的核心、关键中的关键是有“心脏”之称的航空发动机,而发动机的性能优劣直接决定了一款战机综合作战能力强弱;起步较晚、技术匮乏、底子薄弱、人才欠缺等困难就像难以逾越的大山,可是“拼命三郎”们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最开始依赖进口到简单仿制再到“中国芯”装配大国重器,骨气铮铮的“航空人”宁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一举打破了牢牢锁在我国航空工业“脖颈”上的桎梏,从跟跑到并跑,从并跑到领跑,顽强拼搏、奋力创新、大国重器、保家卫国始终是航空人的初心和使命,秉承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破釜沉舟般的精神,“拼命三郎”们从青丝变白发,从春夏到秋冬,一个个难题终破解,一个个飞跃终实现。
底气十足,从备受欺侮到敢于亮剑。底气足了,腰杆也就直了。百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落后旧中国的大门,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硬生生地套在国人的头上,而时代背景下的租界竟成了当时社会“安全”的代名词,讽刺中蕴含心酸。今天,变幻的国际风云依然在为我们敲响着警钟,从贫穷落后到先进战机歼-20装备部队,巡视领空;从运输机行业空白到运-20紧急救援,千里运输,我们并非生活在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心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强大国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昔日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一去不返;在奔向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族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征程上,大国重器,始终是我们迎战一切来犯之敌的底气所在;大国重器,也是保卫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圣国土的利剑长枪;大国重器,更是坚定民族自信心、树立中国志气的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