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染淡水鲈鱼的逆转录病毒——大眼鲈表皮增生病毒(WEHV)

2021-08-20 10:11 作者:制御秘书长杜鹃  | 我要投稿

        今天介绍的病毒是戊型逆转录病毒的典型代表——大眼鲈表皮增生病毒(Walleye Epidermal Hyperplasia Virus)。

简介

大眼鲈表皮增生病毒
北美大眼鲈(Walleye)

       大眼鲈表皮增生病毒是两种逆转录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家族的戊型逆转录病毒(Epsilonretrovirus)。该属的三个基因组测序和鉴定的外源逆转录病毒包括两种已知类型(WEHV-1 和 WEHV-2)与角膜白斑表皮增生病相关。两种病毒类型都被证实是淡水鱼种——北美大眼鲈(Sander vitreus)肿瘤病的病原体。逆转录病毒感染与鱼类增殖性病变的具体关联是基于来自肿瘤组织的逆转录病毒样颗粒的存在(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和逆转录酶活性(使用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虽然在患病鱼的病变中观察到这两种病毒类型,但受感染的每个细胞组织是特定病毒的宿主。传播研究也表明 WEHV-2与 WEHV-1 相比,该病症更具增殖性。

系统发育

       三种已确认的戊型逆转录病毒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是相关的。克隆技术后,序列分析确定 WEHV-1 和 WEHV-2 大小相似,在逆转录酶的 pol 区域中具有 95% 的氨基酸同一性。这一发现表明它们是同一病毒的不同毒株或可能是不同的物种。这两种类型的 WEHV 还与 epsilonretrovirus 属的第三个成员共享超过 80% 的氨基酸序列。该分析包括在所有三种 Epsilon 逆转录病毒中观察到同源基因组组织。

状况

        大眼鲈表皮增生病变是典型的宽、扁平、半透明斑块,大小不等(直径 2-50 毫米)。尽管传播研究表明,使用从病变中提取的无细胞病毒成分可以感染鱼种,但最常在性成熟的鱼中观察到病变。还已知多重生长会合并成更大的病变。科学家和运动员对鱼的季节性观察表明,这种情况在晚秋、冬季和早春月份的发病率很高。假设宿主鱼的死亡率与病毒的相关性较小,而与侵入坏死组织的继发性感染相关。这些病毒已经进化出一种手段,可以在其自身增殖和留下健康且可繁殖的宿主之间保持良好平衡。

传播和流行病学

        与其他戊型逆转录病毒一样,WEHV 颗粒的湖内传播似乎是与含有释放的传染性病毒颗粒的水接触或与其他鱼类密切接触的结果。感染在 0–5 °C (32–41 °F) 的温度范围内扩散,这可能就是它主要发生在秋季和春季的原因。由于这种季节性流行,水温与皮肤病变大小/丰度之间存在反比关系。这一点尤其明显,因为很少有角膜白斑在夏季表现出这种情况的迹象。这种情况的季节性性质与几个可能的假设有关:(1) 低水温和免疫抑制,以及 (2) 与春季产卵相关的生理压力。重要的是要注意,这种疾病不属于人畜共患病并且不知道会感染人类。

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发生研究

        逆转录病毒的分子研究已部分负责阐明负责致癌的机制。由于其季节性流行和遗传进化包袱,戊型逆转录病毒为了解肿瘤的发展和消退提供了独特的模型。由这些病毒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周期调节、细胞信号通路的改变以促进增殖和抑制宿主细胞凋亡以及诱导细胞凋亡中起作用。三种分类的戊型逆转录病毒的遗传和转录相似性表明这些病毒共享复制和增殖的同源机制。

感染淡水鲈鱼的逆转录病毒——大眼鲈表皮增生病毒(WEHV)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