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浅议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由明朝的覆亡说开去

2023-02-14 13:31 作者:秋野见鹤  | 我要投稿

近日研究明史,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众所周知,明朝覆亡于公元1644年,作为一个历史事实,似乎无可争议。但是明朝是否必然就会覆亡于这一年呢?仔细分析当时的情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据史料记载,在该年4月25日北京城被闯军攻陷之前,李自成曾派遣使者进入皇宫与崇祯皇帝朱由检密谈,大意是只要他同意李自成在西北地区割地称王,李自成就会撤兵。换言之,李自成的目标并非完全取明朝而代之。众所周知,李自成是李元昊的后裔,他在起兵反明后心心念念地无非是恢复西夏故国,他只想做一个割地一方的霸王。

李自成之所以进攻北京,更多的是迫于其麾下将领的压力,众将领希望李自成攻进北京做皇帝,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封王。

从进京之后李自成逼反了吴三桂的情形来推断,他其实也不具备基本的政治谋略,换言之,他不具备成为开国之君的才能。

想当年,朱元璋在以“驱除胡虏”的名义攻陷元朝大都后,立马就改变态度,主动拉拢那些依然盘踞北部地区的元朝军事将领,比如,朱元璋数次遣使试图招降王保保,甚至还将其妹招为自己的儿媳,以示笼络。

然而,反观李自成,他在政治上则丝毫不具备这样的灵活性。进京以后仍然对明朝降臣降将采取强硬措施,导致丧失人心,最终激起吴三桂的反叛。

试想一下,如果李自成进京后立马改变政策,主动地招抚明朝将领以示笼络,严格杜绝手下将领擅自对明朝降臣的抄家行为,那么出身商人家庭的投机分子吴三桂肯定会对李自成俯首称臣,绝不会引发清兵入关这样严重的后果。

上面讲了这么多李自成的选择,我只想论述一个观点:李自成不具备成为开国皇帝的素质。

下面我再来谈谈朱由检的选择。

其实在1644年年初,朱由检也想过迁都南京以图再举,但是他始终不敢去做,总在犹豫不决。直到4月李自成的大军包围北京城,他还没有下定决心迁都,其实如果此时他答应了李自成的条件,承认李自成在西北地区称王以换取李自成撤兵,他也还有活路。

如果他这么做了,他还可以趁势迁都南京,南京是明朝的留都,而且自然环境与经济条件都比北京好得多,完全可以此地为中心延续明朝的国祚。迁都南京,最坏的情形就是明朝丧失对陕西、河南等地的统治权,至于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李自成在这些地方的统治基础十分薄弱,基本得不到该地民众的支持。

换言之,等到朱由检在南京立稳脚跟,再用几年时间训练精兵,完全可以誓师北伐西征,一举歼灭李自成与张献忠等人的势力。即使此举不成,则依然可以保住半壁江山,像东晋与南宋那样延续上百年的国祚。

但是,朱由检不是司马睿,更不是赵构,他缺乏那样的韧劲,或者说朱由检的脸皮还不够厚。只要读读他临终时留下的遗诏,就知道朱由检是个很好面子的人,对他而言,面子比里子更重要。正是由于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朱由检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与祖宗的基业。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历史的演变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我们在考察历史时,既要明了历史演变的必然性,也要探寻历史演变的偶然性。其实,研究历史的偶然性比必然性更加重要,因为必然性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可是偶然性却是人们可以干预的。

以明朝为例,作为一个政治实体,它肯定会覆亡,这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但是它覆亡于公元1644年,却只是由历史的偶然性所导致的结果。但凡朱由检改变一下自己的犹豫态度,决然迁都南京,明朝都不可能覆亡于这一年。

 



浅议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由明朝的覆亡说开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