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荣誉背书,已然成为上流社会的狂欢

花钱买来的荣誉,真的可以作为背书吗?
当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习惯先去了解他的职业,他是做什么的?他的圈子是怎样的?他是否会对我的生活或职业有所帮助?这就是现实,无论是陌生人之间还是亲人友人之间维系感情的前提。
没有人会在意他真正的水平,大家需要的是他的“影响力”,一个可以说得出去的“专家”“主理人”“创始人”等名号。
一部分人拥有很多头衔,自封的、粉丝或受众给予的、参与赛事获得的等等,甚至有些人开始花钱买头衔,并一本正经、面无表情的写在简介中。

一个10岁的孩子,她所获得的荣誉奖项超过年过50的人半生的经历,你会发现她每个月都在参加比赛,每个比赛的背后都标注着获得了冠军、金奖、省级、国家级等重量级文字说明。
她不上课吗?她能力这么强吗?她是怎么做时间管理的?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妨提前想一下,她是怎么知道这些比赛的(家长人脉广、机构圈子大?),有些比赛门槛很高,需要有人介绍、需要重金报名、需要提前训练,在我们看来有难度的事情,一个孩子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因为在她的背后,有家庭背景的支持、有人脉金钱的加持,你所谓的门槛,在他们看来是过滤了一些竞争对手。
这不是酸,而是现状,我们在一个不平等的跷跷板上,一边是一个家族百年的积累,一边是你自己从无到有的打拼。他们试图缔造一个书香世家,而你在拼命摆脱穷三代的悲惨命运。

曾经为一个3岁的孩子写个人简介,每个奖项都足以吹嘘一生,但是这个奖项真的可以代表一个人真正的水平吗?他的T台走秀,因为观众多而害怕,走到舞台中央跑了回去,是同行抱着这个3岁的孩子走完全程,但是他获得了金奖,也就是比赛的最高荣誉,那个有“眼力价”的成年同行,连优秀的荣誉都未曾获得,最后活动照片中都是孩子的精彩瞬间,继而比无数的比赛/采访邀约着。
在一场走秀/发布会开始之前,奖杯早已制作出来,上面已经写好了谁是冠军,甚至有些机构的负责人会提前说明,我希望我的团队有几个金奖,如果不能保证,那么就没有参加的必要。
负责人在业界名声显著,他团队的人都是冠军加衔,轻则省级奖项、重则国家级、国际级别。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个国家级的奖项,如果只有主办方知道,如果只有10个人参加,那么参赛的少年配得上这么高的荣誉吗?获奖者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级的荣誉获得者?他与谁竞争了?甚至普通大众连这个比赛都未曾听说过。
是我们不配听到这个消息吗?是我们能力不配?是我们高度不配?是我们努力不配?原来是我们所拥有的金钱不配啊!

所谓的比赛奖项,慢慢演变为上流社会人群中的名誉狂欢,如果不是300字简介的限制,他们的荣誉是不是可以写成小作文了?
做过的与超过同行的技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你看一些明星艺人的头衔,恨不得把自己从出生到现在做过的事情全部都写上去,演过一次戏就叫演员了?翻唱别人的歌曲就叫原创歌手了?参演了一部电影,连个配角都称不上,却说自己主演的电影破亿了?甚至可笑的将所有出演过的电影加在一起,总结出一个以亿为单位的数字来说明自己的高超之处,并赶紧买一个热搜,请一帮水军来吹嘘,慢慢的自己都相信了,真是不可思议啊!
而真正家喻户晓、业界的楷模简介都未曾超过10个字,真是差生文具多,甚至还沾沾自喜的告知众人,你以为的专业背书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