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人如何调教瓦伦丁坦克?【翻译】
https://warspot.ru/5305-valentine-na-prokachke
原作者Юрий Пашолок,发布时间2016/2/14
https://www.tankarchives.ca/2016/03/valentine-mods-in-ussr.html
英译者Peter Samsonov,发布时间2016/3/13
来自苏联的瓦伦丁坦克改进型
3型步兵坦克,或称瓦伦丁,是二战期间英国产量最高的坦克。尽管如此,英军仅在1941年到1943年上半年积极地使用这些坦克;另一方面,苏联人收到的瓦伦丁坦克占了总产量的近一半,且对它们的使用要积极得多。
鸟枪换炮
当向苏联输送坦克的问题于1941年夏季首次被提上台面时,苏联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所有的巡洋坦克都被拒之门外;轻型坦克则只有领主入选;最终选定的对象为玛蒂尔达和瓦伦丁,这些坦克速度低的问题能够通过它们的柴油机和坚实装甲予以弥补,而前一个特征更是苏联采购委员会重点考虑的对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坦克与租借法案无关,他们都是全款支付购买而非租来的,部分价款甚至是通过黄金支付的。
第一批瓦伦丁坦克于1941年10月11日被运抵苏联。坦克在使用的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缺陷:根据1941年11月20日“关于英制MK-Ⅲ坦克的备忘录”,履带销经常出现折断的现象。测试表明,这是英国教官将履带收的太紧导致的。人们发现,坦克在冬季应当换装有抓地爪的履带,因为塞满积雪的履带会出现牵引力不足的情况。履带总是从驱动轮上滑落。由于炮塔顶部和炮盾漏风,坦克在面对燃烧瓶时显得特别脆弱。发动机舱的防护同样很差。
坦克主要的问题出在武备上。英国的坦克学说使得2磅炮无缘装备高爆-破片弹;按照他们的说法,机枪已经足够对付步兵了,火炮应该专注于对付坦克。高爆穿甲弹也不存在:该炮的穿甲弹没有装药。这一事实在苏联方面引起了混乱,因为根据情报,高爆穿甲弹不仅存在,甚至还有图;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这些都是假的,这种炮弹并不存在。坦克还装备了只配备烟雾弹的50mm榴弹发射器;而英军步兵装备的50mm迫击炮却装备了高爆-破片弹。

弹药种类并非唯一的问题。第一批运抵的坦克事实上缺斤少两:布伦机枪和汤姆森冲锋枪不见踪影,还有几辆坦克干脆连火炮都不见了;每辆坦克都只有5到6发炮弹。这意味着这些坦克一旦炮管损坏或弹药耗尽(这很可能发生),就会变成只有机枪的超轻型坦克。
主要汽车和装甲总局认为可以使用苏制45mm火炮进行平替。1941年11月,V·G·加宾(V.G. Grabin)少将领导下的92号厂收到了相关任务,由P·F·穆雷拉耶夫(P.F. Muravyev)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序列号为27526的瓦伦丁被选作改造用车。

相关报告显示,坦克只需要将主炮和贝莎机枪替换为苏制45mm炮和DT机枪即可解决弹药不足的问题,50mm榴弹发射器则可予以保留。92号厂设计了优于原版的全新炮塔前部装甲和炮盾。较短的弹壳收集器和其他改造使得原本非常狭窄的炮塔内部空间大大增加。坦克弹药架容量也从59发40mm炮弹变为91发45mm炮弹。该车的火炮也获得了F-95的新代号。
腾出的火炮被转交给了维修中心,而机枪则被甩给了步兵。这样一来,最大的好处是通过换装国产火炮和瞄准具降低了对进口货的依赖,同时还能够为坦克提供梦寐以求的高爆弹。

测试结果表明,更换主炮的瓦伦丁坦克并未增大装填手的负担,炮手的工作条件也照旧。在进行了20km的机动后,火炮和瞄准具也没有暴露出任何缺陷。在工厂测试圆满完成后,坦克被送往莫斯科接受政府要员的考察。

甚至在测试完成之前,就有人提议要生产一批火炮。眼看就要大功告成,项目却遭到了主要汽车和装甲总局的叫停。我们可以在1942年1月9日,总局负责人费多连科(Fedorenko)中将向贝利亚提交的报告中找到个中缘由:
92号厂首席设计师,技术部队少将加宾同志,在两辆英制坦克——即玛蒂尔达和瓦伦丁——上安装了国产武器。
在瓦伦丁上安装的是国产45mm火炮和DT机枪,替换掉了英制40mm火炮和7.92mm机枪。样车在高尔基的92号厂进行了测试,随后被发往莫斯科。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和材料测试,英制坦克不应当更换武器,理由如下:
1、瓦伦丁坦克。45mm炮的穿深与40mm炮别无二致,英制坦克应当保留原装火炮,并把国产火炮留给国产坦克......

事实上,方案被叫停有多方面的因素参杂。其中之一便是英国方面采取的行动,他们对主要汽车和装甲总局的抱怨迅速作出了回应。1941年至1942年,总局代表和英国驻苏军事代表团团长弗兰克·诺埃尔·梅森-麦克法兰(Frank Noel Mason-MacFarlane)将军(在信中简称为麦克法兰)间的信件往来得到了保存,并使我们能一窥谈判结果:从1941年12月开始,所有运往苏联的坦克都加注了防冻剂,从而大大降低了发动机故障率;添加了适合冬季使用的润滑油;后座机构的电池和机油也得到了更换;每辆坦克的备弹量增加到了520发。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人有空去进行改装工作,也没有可用于改装的部件。在1941-1942年的冬季,坦克炮严重短缺,同时各个维修部门也正处在严重超负荷运转的状态下。

瓦伦丁坦克的改装工作并未就此告一段落。更多弹药涌向苏联的事实并未解决缺乏高爆弹的问题。1942年,有人进行过测试,将原版炮弹的发射药与用于防空的40mm博福斯炮弹结合在一起,但这一设计并未投产。
几乎同时,在遥远的南半球,澳大利亚人针对同样的问题进行了类似的改造,并大获成功。新型弹药在1943年1月成功投产,并在战争结束前持续提供给澳军的玛蒂尔达和瓦伦丁坦克使用。直到1944年,英国人才开始生产供2磅炮使用的高爆弹。
重装轻坦
如果说坦克的武备更新主要是一次尝试,那么坦克的防护改进则成功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爱国者公园展出的俄国境内唯一一辆瓦伦丁坦克就是这种情况,在车体正面安装了30mm的附加装甲,并在炮塔周围安装了附加装甲。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次测试罢了,但这并非事实:这些坦克参加过实战。它们中的一辆在1941年12月12日被运抵苏联,并在16日被分配给了在加里宁方面军麾下作战的第171独立坦克营。该车附加装甲和炮塔的前部装甲有被炮弹命中的痕迹,而通常来说这样的坦克在1945年被转移到库宾卡的时候是不会进行此类测试的【译注:对于一款已经被基本吃透的落后博物馆展品进行打靶测试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补充一个很关键的点:一张照片显示,有好几辆这样的坦克安装了附加装甲,炮塔周围有一个环,拍摄时间是1943年。

主要汽车和装甲总局的官方文件从未提及过附加装甲相关事宜。强化瓦伦丁坦克防护的工作很可能是以非官方形式开展的,并且其范围很可能局限于一支部队内部。1942年春季大量出现的长身管75mm炮(Pak40、Kwk40、Stuk40)直接导致了此类改装工作的展开,因为60mm厚的装甲在这些火炮面前简直不值一提。30mm附加装甲大大强化了坦克的正面防护,使得炮弹无法击穿的概率提升了。

由于附加装甲大多是临时凑和着装上的,因此缺乏一个统一标准,不同的部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给出自己的土办法。最常见的情况是把附加装甲装到坦克的首上,厚度根据可获得的材料因人而异,而像爱国者公园里面那辆坦克那样在炮塔周围装装甲的情况就很少见了。坦克的早期和晚期型号都安装过附加装甲;靠着这个,安装6磅炮的瓦伦丁在火力和防护方面都接近了KV坦克的水平。由于附加装甲重量轻,其对坦克的其他性能并无太大影响。

如今,我们只能从主要汽车和装甲总局发明部的档案中对这种改装的细节略知一二。1942年11月10日,时任第167坦克旅旅长技术助理、工兵少校亚历山大·格里戈利维奇·埃拉诺维奇(Aleksandr Grigoryevich Aranovich)曾去信中央,信件标题及主要内容为“MK-3坦克的附加装甲”。
坦克旅在西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建制下的作战经验表明,MK-3需要在这些地方安装附加装甲:
1、过薄的垂直装甲可以在任何距离上被75mm炮轻易击穿,因此必须在首上安装倾斜装甲(见图)。
2、首下也需要安装倾斜放置的附加装甲(见图)。
3、由于炮塔与车体连接处装甲缝隙的存在,炮塔座圈的防护最为薄弱。从战斗中幸存的坦克证明,敌人会优先攻击这一区域以使方向机失能,并且这样的命中通常会击穿防护。有必要为炮塔座圈增加额外的装甲板和橡胶内衬来增强防护,防止其被炮弹击穿或卡住。
少校很清楚自己在说些什么。他本人曾亲自从战场上回收了3辆瓦伦丁和1辆T-70。这些坦克在一天之内得到了修复修复并重新投入战斗,他也因为他的英勇行为被授予了红星勋章。

这种方案在所有的想法中鹤立鸡群,不仅装甲本身的厚度达到了105mm,还通过一定的倾斜角度进一步提升了防护效力;炮塔的防护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提出的。但总局拒绝了这一方案,给出的借口则很简单:不应该继续给坦克增重。

改进工作很可能到此便戛然而止了,因为它们被封存进了发明部的档案中。但在少校的备忘录中,他提到在自己的部队中有三辆坦克接受了这样的改装,也许他亲自救下来的坦克就在其中。备忘录还提到,坦克参加了多次战斗,附加装甲确实发挥了作用。
1943年夏季,得益于自己在波内里(Ponyri)【译注:库尔斯克州的小城】疏散和修理坦克的突出表现,埃拉诺维奇少校荣获二级卫国战争勋章。最终,他以中校身份迎来了战争的胜利。
抓地爪
尽管比玛蒂尔达要强,瓦伦丁坦克仍暴露出了牵引力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冬季尤为普遍,并通过库宾卡对瓦伦丁2型的测试得到了证实。
在冬季条件下的测试结果表明,履带链节的形状无法提供足够的牵引力,因此坦克在冬季表现不佳。
有人在测试过程中提出了解决方案。NIIBT下属研究所的工程师们研制了两种抓地爪,并对其进行了生产和测试。第一种是焊接到履带板上的35mm抓地爪;第二种在设计上要更优,其通过备用的履带销进行固定,在必要时可以拆除。测试结果表明,两种方案都行之有效、经久耐用。看起来,这两种设计都被下发到了部队。

相关的研制工作并未到此为止。1943年11月,某位姓扎哈连科夫的同志(a certain Zakharenkov)【译注:不确定是什么意思,可能不是指苏联物理学家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维奇·扎哈连科夫】提议生产一种不可拆卸的“波浪形三角铁”抓地爪,并将其焊到履带板上。在对该方案进行研究后,测试场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做法毫无意义:此类改装很难在前线完成,且这种不可拆卸的的抓地爪对于公路机动影响极大。
1943年5月,由中尉技术员A·S·罗巴科夫(A.S. Lobakov)、少校工程师A·M·泽宁(A.M. Zenin)、上尉工程师I·A·孔德拉舍夫(I.A. Kondrashev)组成的测试场研究小组设计了一款改进型可拆卸抓地爪。最大的变化是爪的形状,这使得坦克能够更轻易地进行雪地机动。测试结果证明,这样的设计大大提升了坦克在雪地上的性能。

根据测试场研究所制定的说明,每块特殊履带板会有8个抓地爪,每隔12-13块普通履带板就需要安装一块特殊履带板。这些抓地爪的生产工作可以直接由普通维修车间负责。费多连科(Fedorenko)元帅对小组研制出这种设计精良、生产简便的抓地爪的行为表示了感谢,并奖励给小组成员每人1000卢布。该项目在1944年3月5日成功申请了专利。
批量生产
最后,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款被少量生产但不为人知的载具。不幸的是,除了一些文字记录外,该车没有留下更多的信息。
1944年夏季,12号修理厂(负责修理英美载具)从巴库搬迁至萨拉托夫。当时,厂里除了琳琅满目的外国坦克外,还有12辆(后来减至10辆)T-26和一辆BA-10。两辆T-26被改装成牵引车以满足修理厂需要。

1944年8月载具报告中还提到了另一个有趣的项目:一辆使用MK-Ⅲ车体的牵引车。根据报告,修理厂使用了该型牵引车,但12号修理厂却从未提到过此类改装;相反,位于莫斯科的82号修理厂则在1945年4月的报告中提到,其将两辆英制坦克改装成了牵引车;6月改造了11辆,7月又改造了14辆,据称剩下的坦克还能再改出5辆来。同时,我们也可查阅到在战后将瓦伦丁坦克改造成牵引车的信息。在其他国家,瓦伦丁坦克被改装成无炮塔训练车甚至是水罐车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