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分析:动机解析(一)
内容摘自:《感受分析》(訾非)
【动机的组合】
1,动机叠加。即便是婴儿,其行为背后也会有多个动机的叠加,如用手抓取食物受到进食动机和抓取动机的影响;而成人的行为背后,同样也会有许多动机复杂地叠加在一起。在叠加的动机之间,有的动机能够强化另一种动机,如前边例子中,进食动机会增强个体的抓取动机;而某一动机对另一种动机的强化往往会习惯化变成个体较为稳定的行为模式。比如,一个孩子想要获得自我价值感(父母或老师的赞赏),在行动迅速、力量大及努力求学三者中,父母往往更容易对学习成绩好进行嘉奖,于是这种求赞赏与认可的动机就会加强求知/求学动机,使得孩子长大后在自尊受损或有需求想要被满足时习惯化地强化求知动机,采取学习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满足需求。
2,动机填补。动机叠加中,一个源动机会激活并强化从动机(衍生动机),而动机填补则是当源动机消失或削弱后,从动机获得次生源动机或寻求新的源动机的现象。比如,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学习成绩好中获得父母老师的认可与嘉奖后,求知动机作为从动机被求认同这一源动机触发,随后,孩子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探索兴趣,于是生成了次生源动机,抑或是发现学习可以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更有可能挣取更多的生活资本于是为求知动机找到了新的源动机。有时候,形成的价值观也可能是次生源动机,如一开始一个孩子是因为想要获得自我价值而努力学习,随后他形成了凡事要完美地完成的自我要求,即便他已经不再自卑了,他也依然很努力进取。
3,动机链。一种动机的满足或挫败导致另一种动机被激活,随后第二动机的满足或挫败又激活第三种动机,如此一来,动机就被链式激活。如贪食症者,追求成功的动机受挫,产生的抑郁和失望激活了进食动机,过度进食又激活患者对肥胖的恐惧,于是激活减重动机;而减肥带来的体质衰弱和行为异常又让患者感到自责、自卑、挫败等,这再次激活进食动机……动机链也可以是单向的,如A为了给伴侣B买礼物而去做了一份兼职(买礼物是动机),在兼职过程中所学习到的技能又让他慢慢爱上了这份工作(对工作的喜爱是动机),随后,还可能出现总动机与局部动机角色互换的状况,如A对工作的热情高于陪伴B的动力,沉浸于事业而忽略了感情。

【动机的强化:神往与魔化】
神往包括三个过程:首先,个体讲述或以其他形式来唤起心中的美感,想象中的审美对象被强烈的美感包裹着,在这一阶段,每每想起这一美好的意象,内心的动机就会被强化;第二阶段,将现实中的客体等同于想象中的美好意象,付诸努力,试图获得、接近后成为被美感笼罩着的客体;最后,接近或获得这一客体,那些萦绕着客体的光环解除,个体产生失望的情绪。
神往给人的感觉由个人的乐观程度决定:个人相信神往的对象能够接近或获得,则产生较强的动力;如果个人觉得自己不可能接近神往的对象,神往就失去了它的吸引力。神往的心理价值在与它以一种“期待视野”来充盈生活的意义。
神往的层次可以分为潜愿望和显愿望:那些我们当前为之而努力的神往即是显愿望,而那些我们想要但是却没有为之而做太大付出的神往即是潜愿望。如想要旅行,但是现在做的却是完成课业,旅行就是潜愿望,完成学业就是显愿望。
超越了神往,则是亲切:主体与客体频繁接触所产生的不是很激烈却很持久的积极情绪就是“亲近”,如从惊鸿一瞥的钟情到日积月累的生活构建出的不舍,是爱情从神往转向亲切的过程;从对某个著名大学的向往到身在其中经年苦读产生的对母校的认同;从对某种社会角色的渴望到承担角色后体验到角色本身的辛苦和平淡,再到对角色产生的认同与承担。
神往的特殊形态是追忆:对某些失去的、难以重新体验的美好经历会让人感到淡淡的遗憾但是不会为了找回这些感受而孜孜追求;而对于另一些感受,人们不甘于遗憾,挥之不去地渴望着再次获得。如对失去的爱情的惋惜及难以接受,让人想要努力从现实中召回逝去的美好。
动机的一种特别运作方式是,魔化:魔化是我们努力地想要回避,但却有对其一无所知的一种现象。例如会在脑海中出现各式各样的风险,让人竭尽全力地回避该状况而难以受到该状况美好的动力所驱动。这种对事物的过度否定其实来源于人类的秩序感,秩序感是人认识客观现实的基础,但它本质上就会导致人陷入二分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秩序的建立需要借助的就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过人格成熟的个体能够很大程度上削弱二分思维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