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极爽快逻辑带你撸完:人类史上最大帝国-大英帝国的崛起(下)

壹——海军实力的首先崛起
上一部讲到,英国崛起的两个先决条件:确定海权发展的方向和君主立宪的政治创新。
英国因此发展出了领先全球的海军实力和工业实力,正式“出道”。
首先来讲讲英国海军的崛起。

如果说,17世纪的世界海洋,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的表演舞台。那么18世纪、19世纪乃至20世纪上半叶,那就是英国海军的表演舞台。
不得不说,英国是一个具有海洋禀赋的国家,非常擅长海权竞争。
英国人最初是发现自己非常适合做海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因此英国政府大力发展“皇家海盗”国策,给海盗们发行类似于“海盗证”的私掠许可证,使得一群一群的英国海盗游荡在海上“抢天抢地抢财宝”。
弗朗西斯·德雷克、约翰·霍金斯、亨利·摩根等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海贼王”,他们可都是有英国王室授予的爵位在身的。

英国发展“皇家海盗”国策,可不是吃饱了撑的,在当时英国国力有限的条件下,此举能够以“散养”模式、最低成本地发展英国的海权势力,不仅打击了敌国的海上势力,英国政府也能从中参与分红,在适当时机还能将这些海盗招安收编,收为国用。
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之战,迎战的英国海军就是以这些“皇家海盗”们为基础组建起来的,结果这些“皇家海盗”们一战成名,在海上风暴的帮助下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
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全力酝酿“光荣革命”,以致于陷入内斗之中,让荷兰的海权势力趁机崛起。
到了18世纪,英国在经历“光荣革命”后,终于结束了国内长期的政治纷争,开始进入对外扩张的时代。而曾经的海上霸主——荷兰,由于过度依赖对外的商业贸易,而本身的经济生产基础相当薄弱,以致于后劲不足,渐渐地在与英法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因此,英国海权争霸的主要掐架对手,便变成了法国。
英法两国一直是一对小冤家。
英国统一后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阶段便是在东渡而来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的带领下完成的,此后这个威廉便想重回法国耀武扬威,于是火烧屁股地与法国打起了“百年战争”。两个冤家就在欧洲大陆火拼起来,打得头破血流,英国赢了上半场,输了下半场,最后彻底退出了欧洲大陆的争霸比赛。

英国痛定思痛,反思了自己,觉得自己没有陆战的天赋,所以搞不过法国,只能转而搞起了海权事业。海权事业是一片蓝海,英国觉得自己或许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谋生之路,没想到自己赌对了,把海权事业玩得越来越溜,不仅英国海盗遍布全世界,还掀翻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眼看英国的海权事业玩得风生水起,它那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的小冤家——法国又眼红了,也要搞海外殖民。
这英国哪能忍?我去了哪里,你法国就要跟到哪里,就说你讨不讨打吧……
一对小冤家又要开始互殴了,新仇旧恨一起算!
这一次,英国站在了自己擅长的战场上,法国有陆战的天赋,却没有像英国那样的海战天赋。
两场战争,1702年开始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和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英国通过一系列的海上战略决战,基本上消灭了法国的海上军事力量,正式确立了自己的全球殖民霸权和商业霸权。

而这一切,英国依赖的正是世界最强的海军力量,人类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大英帝国开始崛起。
贰——工业革命:英国的另一个天赋
上篇中曾讲过,“光荣革命”使英国开创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先举,是史上第一个责任制政府掌权、而不是君主掌权的国家,英国成为了现代政府制度的创立者。
君主专制是一个人掌权,而君主立宪则是一群精英掌权,这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了!
君主专制是绝对的权力垄断,会造成绝对的权力滥用和堕落,对中层和底层群众更加不友好,在国家发展上更加趋向于保守,即害怕“变革”。
很多过往的历史都证明了,权力垄断带来的堕落,非常容易让君主变得目光狭隘,将国家力量变成为自己个人谋利的工具,只要自己过得好,国家烂成一坨屎都无所谓,这就将君主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了对立面。
因为“变革”有时候对国家发展有好处,未必对君主的个人利益有好处,但君主只肯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负责,不愿为国家的发展负责,所以就要扼制“变革”的产生。
君主立宪制度变成了一群人掌权,相对于君主专制而言,权力不再形成绝对垄断,而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在国家发展上更加趋向于开放和自由。
这种制度变革,更加适合日益膨胀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此后引发了一系列蝴蝶效应,英国的社会和文化层面发生了积累性聚变,资产阶级崛起、“合理谋利”的工业民族精神诞生、“天赋人权”思想所阐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各种现象层出不穷。
因此英国君主立宪以后引发的最大爆款,便是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政治环境对工业革命的决定性影响,还有一个反例,便是西班牙。
西班牙是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巅峰时期其殖民美洲的白银产量约占了全世界的一半份额,一度是欧洲最富强的国家。
如果西班牙有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可能会成功。但西班牙的政治基因里就没有这个选项。
西班牙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王权凌驾于一切之上,包括国家的发展。西班牙掠夺来的金银大部分是用来供给王室贵族奢侈消费的,并没有投资于国内的经济生产。因为金银珠宝可以买来王室需要的一切资源,为何还需要发展国家生产力?国家发不发展有什么意义?只要王室贵族们过得好不就行了吗?国家不就是为王室服务的吗?
因此哪怕西班牙王室贵族可以买遍全欧洲,国内的工商业也是一塌糊涂。因为西班牙王室贵族们的奢侈消费,其掠夺来的金银资本大量流向荷兰、英国等,间接喂饱了这些国家的工商业。
总而言之,工业革命也是一场技术革命,为英国的经济生产力带来了飞跃性的发展,将人类文明带入了蒸汽时代。借助工业革命的威力,英国登上了世界工业霸主的宝座。

1850年,英国的金属制品、棉织品、铁产量占据世界产量的一半,煤产量占据世界的三分之二等。
到1860年,英国的工业产品占据了世界产量的四到五成,其对外贸易占据世界贸易总量的四成。
英镑顺利成章地成为世界货币。
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召开,英国所展示出来的工业实力震惊了全世界。

除了海权,工业是英国崛起的另一个天赋优势。
叁——又一个日不落帝国
在完成海权崛起和工业崛起的步骤后,英国开始收割全球殖民地,成为人类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成为第二个日不落帝国。
史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是西班牙帝国,巅峰时期管辖总面积达到约3150万平方公里。
所谓的大英帝国,巅峰时期的统治面积更加恐怖,达到了3400万平方公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其领土遍布七大洲、四大洋,甚至包括南极洲,在所谓大英帝国的领土上永远有太阳照射之地,因此才有“日不落帝国”之称。

1607年,英国在北美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建立海外第一块永久殖民地,正式开始搞殖民。
但此时17世纪的海洋霸主是荷兰,英国即使悄咪咪地搞事业,也难免与荷兰互相看不顺眼,所以一眼不顺就开打咯。
双方总共展开了四次英荷战争,从17世纪打到18世纪,从1652年打到1784年,也算是一次跨世纪的“百年战争”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些欧洲国家打架是真狠,还特别记恨,打一场架动不动就上百年……
四次英荷战争,双方互胜两次,英国好在赢了最后一次,虽然美国独立战争让英国失去了北美十三州,但彻底打垮了曾经的海上霸主荷兰,让英国迅速挤占了荷兰衰落后的权力真空,也算是一次巨大的补偿,反倒让英国再度迎来一次国力大增长。

其实荷兰自打进入18世纪后就开始打摆子了,越来越支撑不住跟英国的竞争了。
欧洲大陆的霸权国家——法国日渐崛起,成为了英国最主要的争夺霸权的竞争对手。
英法早在1337年至1453年之间也有一次百年战争,这场百年战争打得英国直接退出了欧洲大陆的争霸,转向海权事业的发展,却是造就了英国海军的举世无双。
第三次英荷战争,其实也算是英国和法国联合起来搞了一次荷兰,这是两个最强大的新兴国家向昔日霸权国家的挑战,从那个时候起,英国再次明白了实力日渐膨胀的法国才是自己未来最棘手的竞争对手,日后必然要再打一次架。
双方摩拳擦掌,等着这场霸权争夺战的到来。直到1763年,英法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终于爆发了七年战争,这是一场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战,英国成功击败法国、西班牙,终于问鼎海上霸权。
七年战争后,英国从法国手里夺取了整个加拿大殖民地。1788年,英国又攻占了澳大利亚殖民地。海外殖民战争连连告捷。
但在19世纪初期,法国拿破仑的崛起,再度成为对英国霸权的致命威胁。
四次反法战争的失败,让欧洲大陆被法国的霸权笼罩,拿破仑一度实行大陆封锁,造成对英国经济的沉重打击。

双方一直僵持到1815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垮台,英国才重回霸权宝座,从此再无对手可战,主宰了整个19世纪的世界霸权。
在亚洲,19世纪中期,英国完全吞下了印度,“帮助”印度首次统一了全境,此外,英国还拥有锡兰、缅甸和马来西亚等殖民地。
在非洲,英国更是控制了30%的人口,是掠夺非洲的最大受益人。
在1837年到1901年的维多利亚时期,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其控制了全球海权,主宰了世界贸易,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又有科学家麦克斯韦、文学家狄更斯、外交家帕默斯顿、政策家格莱斯顿等诸多人才,所拥有的资源甚至可以与整个世界抗衡。
曾任英国首相的帕默斯顿在1865年的遗言中竟然这么嚣张地写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谷仓;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矿区;加拿大和北欧半岛为我们种树;澳大利亚为我们牧羊;还有阿根廷为我们养牛;秘鲁送来白银,南非进贡黄金;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至于我们的棉花种植园正在从美国南部向地球一切温暖的地方扩展。”
如此嚣张的本质,道破了一个亿万年不变的底层逻辑——弱肉强食,所谓大英帝国的崛起史,便是其他殖民地的血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