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十四期


上期回顾
电影学散杂知识点 | 第十三期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四大主将:
朱赛普· 德·桑蒂斯、
卢切诺·维斯康蒂、
维托里奥·德·西卡、
罗伯特·罗西里尼。
简介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
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主要题材
这些影片的主人公或是抵抗运动的反法西斯战士,或是游击队员。影片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同情他们的艰难和困苦,揭示他们的优秀品质。
当抵抗运动成为过去,人民所渴望和争取的自由民主、进步社会化为泡影时,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工作者把视线集中新现实主义到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描述人民的贫穷、饥饿,他们以报刊上发表的确有事实根据的报道材料或最为接近事实的事件来拍摄影片。
他们的优秀作品中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导演德·西卡)、《罗马11时》(1952,导演G·德·桑蒂斯)和《希望之路》 (1950,导演P.捷尔米) 《大地在波动》 (1948,导演维斯康蒂)、 《艰辛的米》 (1949,导演德·桑蒂斯)、《擦鞋童》 (1946,导演德·西卡)、 《堕落的青年》 (1947,导演捷尔米)《在法律的名义下》 (1949,导演捷尔米)、 《温别尔托·D.》 (1952,导演德·西卡)和 《屋顶》 (1956,导演德·西卡)等。
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他们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创作原则是忠实地反映历史真实和现实的生活真实。
为了加强真实感,新现实主义电影时常邀请非职业演员来饰演角色,影片中人物的对白也常使用地区方言。
但是他们也有弱点,那就是虽然尖锐地提出了问题,却不能提出问题的根源,找不到解决办法,因而不免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哀伤情调。
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改革了喜剧样式,使之更接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如影片 《那不勒斯的百万富翁》 (1950,导演E.德·菲利波)《警察与小偷》 (1951,导演斯杰诺)、 《两文钱的希望》 (1952,导演R.卡斯戴拉尼)等。
随着意大利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前团结在反法西斯旗帜下的电影工作者逐渐分化,加上资金短缺、政府审查制度的苛刻等原因,新现实主义电影到50年代初便衰退了。虽然它持续时间不长,但对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发生了深刻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人物:
罗伯特·罗西里尼
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罗维雷将军》、《德意志零年》
罗西里尼(外文名:Roberto Rossellini),1906年5月8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是一名电影导演,代表作品有《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维雷将军》、《德意志零年》等等.
他与朱赛普· 德·桑蒂斯、卢切诺·维斯康蒂、维托里奥·德·西卡同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四大主将。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根据塞吉欧·阿米迪的原著改编,描述二战结束前夕,占领罗马的德军仍大肆搜捕游击队。意大利的地下反抗组织领袖,工程师曼发弟遭德军追缉。
在平娜的帮助下见到了唐·皮得罗神父,请他将一笔巨款转交给党组织。弗兰西斯科为了掩护他而被捕,平娜也中弹身亡。后来曼发弟仍被一吸毒女人密告,被纳粹逮捕入狱。
纳粹故意在神父皮得罗面前严刑拷打曼发弟。最终两人都在敌人的酷刑和枪弹下英勇牺牲。
幕后制作:
导演罗西里尼以极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呈现意大利人在纳粹铁蹄下英勇抗暴的壮烈事迹,部分镜头为战争状态下偷拍完成,故画面粗糙,却具有逼真的亲切感和直截了当的真实感。
本片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首开先声的代表作,但有人批评片中的人物刻画太脸谱化,非黑即白,缺乏深度和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