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改画96】观感提升!如何提升插画的专业感

个人理解与总结:
本期主题:如何通过明暗对比提升作品质量

(修改前)

(放大人物)

(调整背景花朵位置)
当然,放大人物不是必需的,但若是一人物为唯一重点的画面,可以大胆让人物占有更大的面积。本图本身已经有很好的人物姿态了,也很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老师没改;在自己的创作中,具有一定能力的同好可以尝试更夸张的姿势,乃至让人物的一部分直接贴上镜头甚至越过镜头,这样对人体与构图方面理解的促进是巨大的。
(当然,不是所有主题与人物都适合张扬奔放的构图,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
这是老师在以前的视频就提过的技巧。光影对比是有主观性的,会因为参照物的不同而让人产生截然不同的观感。就像我们传统文化中提到的“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一般,绘画的光与影也是相辅相成的。想要让画面显得阴暗,要为画面加上少数高光;想要让画面显得明亮,就要为画面加上一定的浓厚阴影。这些“异类”就起到了一个参照物的作用,让观众在对比中感受到灰暗或明亮。

(修改前)

(提亮花朵的白色)

(改变下方花朵颜色)


(强化背景的花纹,为枪口的烟做浓淡对比)

(强化披风明暗对比)

(提亮被照射处)

(压暗暗部)

(各种细节优化)

(为左侧人物压暗的边缘加上一些绿色突出边缘)
老师这里提到的“密度”可以理解为信息量与色彩的集中度、色相、明度综合考量的一个指标。信息量(可以理解为细节数量与线条的复杂程度)越大,颜色越多样或显眼,画面的“密度”就越大,越容易吸引观众视线,反之同理。
“密度”的分布通常是越靠近画面的重点(通常是人物的脸部)越大,以起到强调主次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更复杂的构图,尤其是人物处于跳跃等不稳定姿势的构图中,“密度”还会影响到观众对画面不同区域主观感受到的“重量感”,因此根据人物的运动趋势与重心分布“密度”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密度”的衡量是一件比较复杂的事,它更像含有画家一定主观经验的直觉性标准而非一个可量化的数值,同样的两个色彩,换一个背景也许就有不同的密度对比。我提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衡量办法,是有很多例外的,要是以后老师会针对这个出视频再聊吧。)

(修改前)

(修改后,改变了发丝末端的走向,将视线移向观众,并为眼仁加入了一些红色;发丝是很能引导观众视线的,请细加刻画)

(为人物脸部与左肩加上了更多更鲜艳的血)

(在画面除人物脸部以外的地方上了一层淡淡的紫色,不为脸部加紫色也是为了突出重点)

(最终对比)
本次的笔记就到此为止了,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