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23):“与电磁场的形成原理有关的补充”

2022-07-31 19:30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上篇文章电磁场形成原理没说完的部分内容的补充,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首先让我们先来讨论讨论上篇文章中没讨论完的各向受力问题。

在上篇文章中,我为了清晰和简明地讲述电磁场的形成原理,我选取了一个从结构上并不是在三维空间中完全均等、非常容易受力不均的双源质且有单独包覆源质的能量覆膜和包覆整个大源质能量团的能量覆膜的模型进行讨论,而且为了简化讨论的繁琐程度将大源质能量团的各向受力简化为了水平方向受力如下图《22》-2:

《22》-2

但事实上,只要源质能量团只要受力不均就有产生电磁场的可能并且依据能量覆膜的包覆方式、数量源质的数量、组合结构还有外界的源质能量场的影响产生不同的电磁场(下文会再浅谈几种电磁场),并且其受力不均也不止水平方向,以图《22》-2中绘出的大源质能量团举例,它还有可能在竖直方向受力不均我们亦可画出分析用的辅助线如下图《23》-1:

《23》-1


亦或是在倾斜方向受力不均并画出分析用的辅助线如下图《23》-2:

《23》-2


事实上讨论大源质能量团的各方向受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找出源质能量团受力最不平衡的地方,由此分析和讨论源质能量团受力不平衡程度最大的地方并分析那些相对外层的能量覆膜那些地方会优先崩解、最后电磁场会呈现出什么什么样的形状。

不过根据图《22》-2、图《23》-1和图《23》-2我们可以发现,源质能量团尤其是从几何形状的角度上看并不均匀的源质能量团依据辅助线的划分和分析方向不同得到的受力不平衡程度的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对此我采用的方法为从最外层能量覆膜开始,作该最外层能量覆膜的切线例如下图《23》-3,其中黑色点为切点:

《23》-3

然后旋转180°例如下图《23》-4、《23》-5与《23》-6:

《23》-4
《23》-5
《23》-6

在旋转途中任意一个时刻切线必将与受分析的源质产生交点有交点数量,在旋转完成一圈后所有时刻的交点数量总和就是该切点的能量覆膜的总的受力不平衡程度(三维构图会更麻烦一点但是可以依照这个观点进行推论),由此找出能量覆膜上受力最不平衡的点,那就是能量覆膜上最先崩解的区域,之后按照我在上篇文章中陈述的观点去分析其电磁场的形成即可。

这里为了更便于理解再补一个旋转过程图如下图《23》-7:

《23》-7

好了,讲完源质能量团的全向受力后下一个我讲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磁场。

第一个说说地磁场。

其实在我原本的计划里是准备在讲完能量系带就顺便讲一下地磁场的,原因是地磁场这种通过能量系带连接的模式实际上是最常见的磁场形式,但是当时我还没说强弱核力和磁场的形成突然就讲地磁场应该很难理解。

事实上地磁场或类似于地磁场的磁场组成如下图《17》-4所示:

《17》-4

由至少两个源质组成且源质与能量的分布呈现出某个区域的源质与能量的比例偏高,另一个区域的源质与能量比例偏低,并且这两个区域的源质与能量被强核力、电磁力或万有引力联系在一起(其实三种引力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源质引力和能量的相互作用,其中强核力已经说过了,电磁力很快会说,万有引力在我说明完还有E=MC²的正确写法还有光速的本质以后会说),在这种情况下源质与能量比例偏高的区域会成为内层能量覆膜优先充填原则发生的区域,在这个区域里,能量会在源质引力的作用下优先充填内层能量覆膜,而那些源质与能量比例偏低的区域则会因为能量与源质的相对比例过高源质对外层能量覆膜的约束力减少,外层能量覆膜在周围的源质引力场的作用下产生更高的崩坏的可能,之后这些崩坏剥离的能量又会在中心源质还有源质能量场的作用下回归形成磁场,我认为拥有较为明确的南北极的磁场都是以这种形式形成的。

第二个说说单源质以及玻色子级别的磁场吧。

单源质以及玻色子级别的磁场为什么要拿出来说呢?因为单源质以及玻色子级别的磁场依赖的载体是真的很小,我个人认为玻色子有可能含有的源质数量有可能在以千计数甚至是以百计数的单位以下(这个判断可能有错),在这个计数单位之下的玻色子已经非常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最小微观尺度也与单源质状况非常近似。由于玻色子与单源质源质能量团都容易表现出比较纯粹的非结构性特征也就是有在源质分布均匀的情况下表现出电磁场的特性,有基于此我将玻色子与单源质源质能量团相提并论,对它们的状况进行统一的分析。

事实上,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有提及临界能量崩坏并引入了临界能量层数的概念,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包覆源质的能量随着能量层数的增加加大崩坏的可能,但是既然我提出了这个概念就会引起这样一个思考——是否有可能存在一个外界的源质能量场与被研究的源质能量团保持住一个微妙的平衡使得源质能量团的最外层能量覆膜上的能量在外界引力再强一丁点的情况下就会崩坏反之则会保持稳定的情况,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自然界中非常非常常见,绝大多数的量子都是保持着这样的状态,而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如果外层能量覆膜的能量因某种原因出现较为具有特征的排列形式(事实上我认为在该种情况下最外层能量覆膜的能量总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正常情况下最外层能量覆膜应有的能量总量),那么它们的能量覆膜也就会因此在稳定与不稳定中不断发生转化,具体情况如下图《23》-8:

《23》-8

在图《23》-8中红色能量与橙色能量原本均为第1层源质的一部分,但因为源质沐浴于能量波中临界能量层数在2与3中不停变动(这种模型和其讲述的内容其实已经属于较为复杂的能量变动形式了,其实这部分内容我之后应该在讲述波粒二象性的时候再详细讲述,不过这会提到单源质磁场所以简短讲一下,不必强行理解),因此其外层能量覆膜也在稳定和崩坏间不停转换形成磁场,具体而言就是源质能量团最外层能量覆膜的一部分如红色覆膜会被弹出,之后红色被收回而之前未被弹出的能量覆膜如同橙色能量覆膜将会被替代被弹出由此产生磁场(以后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我还是在讨论波粒二象性时再详细说明吧),这就是玻色子及单源质磁场形成的本质。

以上就是本篇的内容,下篇电磁力。


宇宙本源——源质与能量(23):“与电磁场的形成原理有关的补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