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间是当下——南京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小学教育考研经验
文|小Z / 凯程网课学员
南京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
个 人 介 绍
我于20年毕业,学校是双非一本,本科成绩也很一般。我有过一次跨考教育学的经历。工作一年后,我于21年7月正式在家备考,最终成功上岸22年南京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

333 教 育 综 合
333是我最早开始的课程,从4月份就有断断续续地看网课、做笔记,按照中外教育史—教心—教原的顺序来进行。
(1)中外教育史
教育史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历史背景和时间顺序。
由于中外差异,我们在学习外国教育思想时会比较困难,我建议大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理解,亲测有用。中国教育史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了解背景后再学习也是大有裨益。
其次是时间顺序,学习教育史一定要梳理好时间脉络,还要注意同时间对比以及中外对比,比如雅典与斯巴达、士阶层与智者学派。
举个小栗子,法案部分往往是我们最头疼的部分,但当你结合背景并且梳理好时间就会发现,二战前的整个欧洲都在进行双轨制改革,这可以帮助我们减轻记忆负担。
此外,中国教育史中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古文还是要记一记的,不仅选择题会考,论述题也可以直接用。

2)教育心理学
学习教心一定不要怕!背熟了就会发现教心其实最不易遗忘,学科逻辑性很强。
比如学习理论,每一个学派的思想都吸收发展了前一个学派的观点。
行为主义认为S-R直接连接;认知主义提出了S-O-R,要以学习者头脑内部的主动加工为条件;而建构主义则强调了每个人对于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所以形成的知识框架也不同。
由于我们学习的大多都是外国学者的观点,所以在表述上会有差异,使得教心的一些词汇看上去很晦涩。但是只要你能想通,换到我们中国思维里理解,就很容易记住啦!

(3)教育学原理
教原是重中之重。
学习教原,需要我们真正记住的理论不多,它不像教心,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教原要学会阐述,而且需要做到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另外,教原也不能局限在教材里,最好多了解时下教育热点,比如我们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整体趋势,还有学者们的一些前沿研究,都可以用到自己的阐述里。还可以记一些出彩的教学案例,虽然南师还没有考察过情境性题目,但是有备无患嘛。
《现代教育学基础》是南师的指定教材,推荐大家阅读。
往年真题都有考察过书上的知识点,而且里面也有一些独到的观点,可以补充到笔记上。我看过之后心里更踏实,考场上也更有信心。不过我的分数和没看的同学并没有什么差距(手动掩面),所以大家视自己情况而定吧。
(4)背诵
框架很重要。用活页本做好自己的笔记,后期不断补充,这就是你整个备考期间的背诵材料。
最好在暑期就开始背诵,我个人是从8月开始,完整地背了五遍,每一轮都没有跳过知识点。每天在背新内容之前,我都会复习一遍昨天的内容。
这里推荐颜梅老师的背诵方法,在徐老师公众号里有发过。
(5)真题
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以翻翻真题,主要关注题型、考察重点,做到心中有数。10月中旬,最晚11月就要开始研究真题了。尝试简单写出回答要点,逐渐理清答题逻辑,比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分主体、分层次,力求老师能明白你的思路,看得舒服。
南师的333题目整体而言比较常规,个别年份有冷门知识点,这种题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是一样的,我们不必过于担忧,把相关的、能想到的知识点写上去,尽量往题目上靠拢。
专 业 课 二 823
专业课二823在背诵的过程中,要把握框架,前后联系,寻找连接点。
比如一堂好课的要求,单看内容有点杂乱,其实可以联系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二者维度是一致的,这样也可以减轻记忆负担。
另外,823与教原有一些知识点上的重合,我们可以把二者结合,整理出自己的最完善的知识点。

我把823的背诵时间安排在了晚上,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复习昨天的背诵内容,晚上开始新的内容之前会再复习一遍。所以,虽然看上去是背了七轮,但记忆效果上是要超过七轮的。
823真题的话,题量稍微偏大,尤其是最初两三年。大家也不必紧张,毕竟老师们想要找到出题基调也需要一个过程。纵观近五年,题量就基本稳定了,可以让我们做到心中有数。
最后,在这里俺真的要感谢俺滴豆豆宝!豆豆学姐真的超有逻辑,而且很有耐心,一路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啾咪啾咪啾咪!
英 语 二
前期打好基础,背单词、看语法。
我由于没有背单词直接开始阅读,就做得很痛苦。单词的记忆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所以我不推荐单词课,性价比不高,每天固定时间背单词即可,注意要贯穿整个考研过程。语法课我认为不必追求至善至美,能读懂阅读、写出不错的作文就够了。
七月份开始做真题,阅读最先开始,作文可以稍放放。英二题目较少,所以我们先刷英一的题,找到感觉了再刷英二。英二至少刷两遍。
刷题不是单纯重复做题的过程,更是锻炼思维的过程,其间不断熟悉每种题型的方法。
不用追求每天一套题,可以一天两篇阅读加一篇完型或者新题型,后期可以加量,也可以跟初期一样,每天做两篇保持手感。
另外记得留下近三年英二真题,用来模考哦~
政 治
政治真的可以七月开始。一千题真的要刷三遍。
真题确实有重复,但是自己研究真题的话,相对而言投入产出比不大。大家都在做的模拟卷一定要做,时间来得及可以二刷甚至三刷。一定多做几位老师的选择题,主观题可以酌情考虑。
模 考
11月中旬开始模考。两门专业课各3次,中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我的英语也是模考了3次,政治模考了2次。政治由于预测题出来得晚,所以可以等12月再开始模考。
我在模考过程中,333时间一直刚刚好,823时间有些不够用。所以大家在模考过程中也要注意分配好时间,比如5分钟一道名词解释、10分钟一道简答题等。
强调一下答题逻辑。我推荐“总—分—总”的框架,开头稍微点一下,中间主体论述,最后结尾可以浅谈两句如何做等。
量 化 管 理
强烈推荐大家量化管理!
先把整个考研过程量化,比如到九月结束我专业课要背完几轮,政治要刷几遍,英语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再将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量化,具体到每天的任务。
安排好自己每天的时间,分成四个整块的时间,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养成习惯更容易坚持下去。当然这个时间安排也要随着考研进程的推进而调整,充分发挥元认知策略的作用哈哈。
我的时间分配供大家参考:上午333,中午政治,下午英语,晚上823。专业课上的时间要多,但是也不能忽视公共课,每一分都很宝贵。
高效率比拼时长重要得多。是否早起或熬夜,都要依据自己情况来决定。我也试图早六晚十二,发现不仅痛苦,而且效率也低。所以我当时基本七点半起床,中午会午休半小时,晚上十一点左右就上床休息了。
注意一定要给自己留出休息的时间。不要追求完美实现任务,太多次计划失败反而会挫伤积极性和自信心。就像我们的教学目标,要留有余地~
考 研 感 想
有的人说考研很“卷”,这是事实,但是工作的人也很卷。大家都有各自的不容易。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走一条什么路,目的地到底是哪里,以乐观的心态,做万全的准备,我们就不怕卷。 有的人说考研太难,其实内容上并不难,只要下功夫,我们都能理解,难的是坚持下去。我想,只要你的动机足够强烈,最终坚持也会成为一种习惯。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老师们给予的建议和叮嘱要比我更加专业、更加完善,我的经验分享也不过是把我认为容易忽略但是非常有效的一些要点单独拿了出来,希望大家少走一点弯路。
徐影老师曾经分享过一句话,“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把握当下,我们都要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