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发展,“喷”成文化。真有打败喷子的武功秘籍?

最近看优酷的相声小品节目,发现大量的弹幕在说不好笑,尴尬,低俗,甚至更难听的都有。我本来就想看个低俗的笑笑放松一下,我又不是只看教育节目。不想看还非说出来恶心其他人干嘛。可以说是弹幕毁视频了。不管节目好不好,也都没心情看了。但是有很多节目,弹幕的段子特别有才,反而造就了视频。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网络“喷”文化。
喷的原意比较接近骂街。实际上用直接激烈的方式去表达观点,就会被人认为是喷。不仅仅局限于脏话。甚至只要直接的提出反对,都会被打上喷的标记。可见喷的行为是多么的深入人心。被人扣了喷的帽子,也给人扣喷的帽子。实际上这种刻板印象,贴标签的行为都是不太恰当的。与其上纲上线的把人分门别类,不如就事论事,或者不想理他就躲开他。有很多观众都问过我,如何看待喷这种行为呢?为什么有人这么不可理喻。
一,喷的内心需求
喷这种行为,主要有两个需求。
1是发泄情绪,2是增加成就感。
发泄情绪的,就是利用了网络便利,骂了人就跑,真叫个刺激。还可以设置禁止对方回复。骂遍天下根本无敌手。想骂谁就骂谁,反正没人可以顺着网线去打你。这就是犯罪成本低,收效高,助长了这种行为的泛滥。发泄情绪往往会有很多脏话,不文明的语言。诋毁诬陷也不需要有什么证据。虽然不能说这些人现实中说话也这样,但是君子慎独。希望别人怎么对你,就应该怎么对别人。语言暴力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将心比心,都不应该如此。
增加成就感就更好理解。我们不难发现,网友这个群体是不敬苍天,不怕鬼神的。自我意识过剩成为一种常态。在他们眼里,没有任何所谓专家权威的存在。越是好像高高在上的人,喷之越有快感。尤其是可以抓对方的漏洞来扩大攻击的。什么伟人,学者,老者,全都不存在。
其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都是有长处短处的。不可能什么地方都比人强,也不可能什么地方都不如别人。哪怕真什么都不行,这都能活着,心理强大也比其他人强啊。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与人相处最好的态度。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人就能和谐的交流并各取所需。
用不恰当的措辞,只能证明自己的素质低。肚子里有什么,嘴里才能吐出什么。骂别人脏字,其实也是脏了自己。
但是中国现代的教育是以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老师并不会把沟通交流的技巧当做教师的工作内容来传授。哪怕有辩论赛,也不是人人都参与的。再加上80后,90后,00后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太大,导致社会对沟通交流的技巧和素养存在严重不足。一个小小的恶意,容易滋生更多小小的恶意,逐渐扩大,就形成了网络暴力的温床。
二,喷的应对方法
其实对公众人物来说,应对很简单。可以战胜喷,或躲避喷。
1,成为喷子绝缘体。
躲避最简单,就是让喷的两个内心需求无法满足,他就没兴趣喷你了。
比如我的做法。我给自己的定位足够的低,这样任何人都值得我学习。如同一颗树,扎根越低,越能汲取养分。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别人的目标不是我的目标,我的成果不符合他们认为的目标有什么关系呢?我的成果满足我的目标就好了。比如喷我不客观不专业的。我就是自己一个人,只代表我自己,不代表任何群体。我从来不认为我有可能客观。客观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观众觉得我是不是客观,是人家的权利,往往是有对比对象的。我自己认为我没有达到绝对客观的可能性,我就是不客观的。我就是业余的,没进过业,根本不可能有专业。我一个沽名钓誉的标签都不往自己身上贴,对方自然无法实现成就感。不用他们喷,我都替他们喷好了,这有什么可喷的呢?所以喷我的相对很少。喷赞我的观众倒是确实有。当然这些想做到,也确实有难度。人都有欲望,不可能因为有人喷,就要求公众人物都清心寡欲,宠辱不惊。
所以躲避喷很简单,听之任之不要理,或顺着喷子来。你越跟他争论,他越能满足成就感和发泄的需求,就越愿意喷。当然也有人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认错并改错的。只不过概率比较小,而且真的需要很恰当的方式去沟通。人很容易产生对抗心理。你反对我,你凭什么,我就跟你死磕。这就完蛋了。做人留一线,告诉别人错误,也要给人一个台阶下。比如我就会经常说,是我没有表达好,让你产生的误会。怨我。这样对方就有台阶下,也就默认了自己弄错了,不再丢人现眼。这样我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台阶下。你让一步,对方让半步,事情就好解决。对方错了一步,你也要错一步,就容易把事情搞复杂。
我一般采取的是顺着喷子来。看视频的都是观众,不能让你喜欢,让你骂骂出气,也算不辜负一次点击。我在优酷的点击量,一次大概4分钱。我愿意为这4分钱和自己,让想骂我的人尽情的骂。一般只要不反对,都听取就好了。有内容的,咱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没有内容的脏话,就不管他说什么,就是“没有让您满意深表歉意,还请不要客气,尽管骂我出气。我甘之如饴。”我就是这么想的,就这么说,也算得体。
但是如果你就是不想躲,你就是想战胜喷。能不能做到?能。
2,战胜喷子
打败喷子的方法特别多。
(a)引经据典。这是高端操作。引用的东西对方听都听不懂,基本上就丧失了跟你对喷的能力了。不过也确实很多人引用的不对,不构成类比。大前提小前提没有逻辑性,根本不能做比。还有人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引用的东西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所以这个方法需要一定的实力。不要变成和人分享刚编的故事。可能会被更高端的人打的溃不成军。
(b)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就是用对方的逻辑来打败他。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人说你凭什么评论xxx,你算老几。一般人的回复是我吃饭不需要会种地。其实还可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如果我没有资格评论xxx,你也就没有资格评论我。你都能评论我,我有什么不能评论xxx的。把问题再抛回去。用他的矛,攻击他的盾。一般有攻击性的喷,顺着他的逻辑很容易推导出错误,这是一个让人很难招架的方法。或者用他的逻辑反过来攻击他的行为。往往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c)吐槽段子化。不直接对喷的内容回复,而是找到槽点,写成段子,用娱乐的方式来回复。这是一个比较免伤和气的做法。比如有人说我活该不火。我说我就是不想火,谢谢你祝我心想事成,也祝你万事如意。王尼玛在暴走大事件上对时事热点的反讽就很有趣。不去骂他,我们大家都误会他了,他是有良苦用心的呀。国足不是烂,是足球外交。杨永信不是魔鬼,而是超级英雄。反正说不下去,就用“对不起我实在编不下去了”结尾。幽默又不失风度。堪称娱乐他人,快乐自己。
(d)自黑自嘲。别人黑我的内容,我自己编成段子来讲,自己吐槽自己。甚至我吐槽自己比喷还狠。这样你再喷我也就没成就感了。而且我黑自己的段子比喷子想的还经典还好笑,官方逼死同人。喷子就没有办法了。这是比较容易的方法,大众也喜欢看。因此娱乐圈最多使用。自黑自嘲,可以起到洗白的作用。而反面教材就是卢本伟了。你开不开挂,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开挂又不是打比赛,也不是跟网友打。视频观众就是找乐子的。非硬着去刚,又是诅咒又是悬赏的,搞的自己跟跳梁小丑一样,自然被更多人攻击。用一个看似严肃的态度,拿出不那么严肃的洗白内容,观众是不可能买账的。
相信这些抛砖引玉,会给大家一些启发。其实说白了,中国人最信奉的就是法不责众。觉得自己不够量刑的,也就没人费力来维权了。网络暴力因此甚嚣尘上。台湾和美国都有针对网络诽谤和侮辱言论的维权。中国也有公司维权,艺人维权。但是网友跟网友之间的维权极其少。如果打局游戏,喷队友构成“量刑”就追究责任,司法系统都会崩溃的。但是看到公检机关的一些人员不作为的态度,也很是气愤。明明自己被侵权,好像自己想惹事一样。明明是有人在做错事,却要为他们开脱。
最后希望大家多用娱乐的态度去面对喷,也不要成为喷。用更好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和增加成就感。也希望法律可以对网络违法行为提供更好的监管。说什么都可以,但是触犯了法律,就要为自己的言行买单。这是最基本的社会秩序。
我是欧阳秋叶,我们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