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选P19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 https://b23.tv/mrThmFn
作家作品
●穆旦,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四十年代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青年诗人,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
九叶诗派
”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
《赞美》、《诗八首》。
五十年代以来,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穆旦去世以后,被人们重新认识。出版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被名列榜首。 ●九叶诗派: 20世纪中国的现代诗流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用诗歌表现重大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兼顾抒写个人心绪的自由;在表现社会人生时,注重主体的哲学思考和理性探索。在诗歌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文章介绍
战争残酷冷峻,令人魂不守舍,惶惶不可终日的。但在战争防空洞里,居然诞生出诗意来,这诗题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强烈的悖论,无论是对防空洞“凉快”的写照,还是“消遣的时机”的调侃,以及“五光十色的新闻”的描述,都是以轻松玩笑的语调描述严峻的现实。这种悖论式的书写方式是对血腥战争的讽刺与嘲弄。 表面上客观叙述一次躲避空袭的过程,诗人近乎冷漠的叙述和诗中人物心不在焉的态度,与惊心动魄的空袭形成强烈反差;主题层面来看,表现的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死亡命题。“他所要做的就是揭穿现代社会中的隐瞒和欺骗,掀开那层人们赖以躲避的社会习俗,捣毁常人的避难所,让他们独立地、真实地生活和存在”。 空袭来临,大家争先恐后地躲进防空洞。从“我”进入防空洞开始,“他向我,笑着,这儿倒凉快,\当我擦着汗珠,弹去爬山的土”;到空袭结束,“人们回到家里”。 ●在这个过程中,防空洞是一个重要场所。 在防空洞之外,惊恐的人们正遭受着死亡的威胁:“
我想起大街上疯狂的跑着的人们\那些个残酷的,为死亡恫吓的人们,\像是蜂拥的昆虫,向我们的洞里挤。
”防空洞内是另一番景象:人们轻松地谈笑,无动于衷地看着报纸上的上的花边新闻。 空袭中防空洞把一座城市分成不同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洞外,人们暴露在死亡的威胁之下;一个是洞内,人们成功地躲避了死亡,正如诗中所写,“地下是安全的”。 防空洞,因战争而凸现本体的位置的场穴,平时黑暗、缺氧、潮湿,但当炮火的轰炸到来时,这里就会充斥着拥挤的人群:这安全的地下洞穴犹如使他们遗忘现实处境的醉梦之乡。 他们只是无动于衷地互相观望着“黑色的脸,黑色的身子,黑色的手”;他们依旧是传谣、消遣搜猎花边新闻和彼此敷衍。 轰炸一过,他们会弹去身上的青草和泥土,重新回到喧闹、混乱的现实世界。 一切都没有改变。就像阵雨过后混浊的池塘。等空隙结束,“人们回到家里,弹去青草和泥 土”。 除去一个冷漠的现实叙事之外,还交织着一个古代炼丹士的故事。第三、六两段描绘了这位在大森林中炼丹的术士: 在古代的大森林里, 那个渐渐冰冷了的僵尸! …… 那个僵尸在痛苦地动转, 他轻轻地起来烧着炉丹。 把古代大森林里的炼丹术士与在现代城市的防空洞中躲避空袭的人拼接在一起。 术士炼丹的意象,是把古代道家企求长生的梦想与战争对生命的毁灭相对照。空袭造成的特定场景中的死亡是可以战胜的,比如防空洞就可以使人们逃避这种死亡。但是,人必然会死的命运却是无法改变的,炉丹不能把我们从必死的命运中拯救出来。最终,那“枉然的古旧的炉丹”只能让术士“死在梦里!坠入你的苦难!" 最后描写 “我”“独自走上了被炸毁的楼,/而发见我自己死在那儿/僵硬的,满脸上是欢笑,眼泪和叹息。”“我”固然有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之感,却不再是徘徊江边的三闾大夫而是一个死去、裂变又新生的现代知识分子。 ●分析本诗的主题意蕴。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是一首写于战争年代的诗,它记述和表达的是战争所带给人的苦难。但诗人并非描写战争场面的残酷、人们的惊恐或者战斗热情,更没有作感性的呼号,而是另取角度,在理智和想象的深处对其进行抒写。 诗歌通过对潜藏在现实深处苦难本质的想象和思考,把所抒写的现实苦难设置在防空洞里,将们正在感受着的当前时空和“我”的感觉与想象的时空相互叠加,交替出现,在现实与想象的纠结、对比和反讽中,传达出诗人对战争中受难的独特观察和感受。 洞外的人惊慌的,洞里的人是麻木的、无动于衷的。洞里、洞外是有深刻意蕴的。人们一旦面临死亡的威胁,就变得惊恐无助;
而一旦暂时远离了死亡,就开始无动于衷地空耗生命,生命变得苍白甚至荒诞,表现了人们思想上的麻木。
●分析以对比和反讽为核心的艺术特点。 战争是残酷冷峻、令人惶惶不可终日的,但在防空洞里,居然诞生出诗意来,这诗题本身就已经构成一种强烈的悖论。 无论是对防空洞“凉快”的写照,还是“消遣的时机”的调侃,以及“五光十色的新闻的描述,都以一种看起来轻松的语调,描述残酷战争给民族命运和个体生命所带来的严峻而痛苦的现实。 最后,“我”看见“自己”的死,把“我”对自己的死亡想象,泛化到每个已死或将死者身上:经受这场战争之后,活着的死去的,都经历了一种“死亡”的炼狱磨难。 对不幸者,是死亡;对幸存者,战命中的生命脆弱,这一刻的“欢笑”,就是下一刻的“眼泪”和“叹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那个不幸者,谁都可能躺在那儿。 这种悖论式的方式,是对战争的残暴与苦难的控诉,对血腥战争的一种讽刺与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