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条》:电影首先要能被观众看懂

【tip】本期内容逻辑混乱,观感不佳,就像剧情给我的感觉一样。

我还没去电影院看《信条》,由于豆瓣有位奇人(somebody)提前以文字+配图的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剧透,我至少知道了这部电影“在讲什么”。
不管这位【一一】是he、her还是they,能提前详细剧透如《花木兰》、《黑寡妇》、《神奇女侠1984》等大片,表明其身份和背景极为特殊,我推测其肯定是能接触到片源的业内人士(中影or华夏),同时,能公开剧情表明其行为也有上面“授意”,也算是一种“剧透营销”。无论如何,感谢其分享这些内容。

看完剧透,我感觉《信条》又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老”故事,依旧牵扯到时间逆流、时空穿梭等幻想题材,对于编剧+导演的诺兰来说,这个题材在《星际穿越》中已经用过一次。对于整个影史来说,这个题材一直有人用,我随手一想的电影就有例如《环形使者》、《十二猴子》、《你的名字》等。

我一直认为,但凡涉及“时间悖论”的故事,就必然会陷入难以“逻辑自恰”的难题里,有点像莫比乌斯环,所有的起点都可以是终点,但你就是没办法说清楚。莫比乌斯环(or 克莱因瓶),就是一种很奇怪的存在。

其实对《信条》的评价(争议)有很多,比如“政治正确”。由此衍生,我有一点没想明白,即,有【丹泽尔·华盛顿】的儿子就是“正确”的?那么,是不是电影中还应该出现更多的亚洲面孔、拉丁裔面孔呢?
这个话题的讨论注定是没啥意义的。所以,我们还是再聊电影本体。

因为我没看过电影,不好评价电影特效,总之,相信以目前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水准,质量肯定不会太差。我认为,这部《信条》没能讲好一个故事。作为电影,尤其是电影院公映的电影,2-3小时的大片,首先是要能讲明白一个故事,如果剧透都让人看得略显吃力,就甭指望观众坐在黑暗的屋子里能看得津津有味了。

对比诺兰的其他作品,不管是《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敦刻尔克》等,严格来说都是“线性故事”,条理清晰;而《星际穿越》与《信条》都是“环形故事”,这种故事的条线更要简单,《星际穿越》比《信条》看起来更“好”的原因,除了没有太多“烧脑”,还因为套了一个“情”(亲情)的壳,这对于煽动观众的情绪极有帮助,而《信条》中没有“情”(情感推动),只是司空见惯的“大英雄拯救世界”的情节,的确没啥新鲜感。

诺兰的作品,我认为最好的是《盗梦空间》,由于巧妙引入了【梦】的概念,真实世界中所有的不合理在一个梦世界就可以得到完美解释。同时,梦中梦就像套娃一样是“嵌套”,结构并不复杂。再者,彩蛋部分,后来我才知道,【戒指】才是区别梦境与真实的“图腾”,而非陀螺。
假定以《信条》的评分在全球的电影平台节节败退的现状看,这片儿肯定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好】。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如果全球票房十分养眼,《信条》又可以算是【好】。不过,正如我一直强调的那样,都是成年人,对人对是对物最忌讳只用“对错好坏”的两分法。

《信条》让不少人抱怨的核心在于“看不懂”,我认为,一部电影如果让很多人抱怨“看不懂”,甚至要有各种人画结构图来剖析才能“看懂”,这部作品就与【佳作】有很长的距离。
电影作为当代典型的集体智慧工业产品,根据拍摄的(核心)初衷不同,也许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看重营收的商业电影、奔着获奖去的小众电影、有洗钱之嫌的普通电影。

商业电影,最看重票房,愿意付费进场看电影的人越多,制作方收入越丰厚。而电影这种先付款后享受且不能退货的一次性消费产品,其实最需要上映前的宣传和上映时关于观感的口耳相传。
如果《信条》不是作为“疫情后时代”的第1部(ps,应该是吧)全球发行的商业大片,剧情让人需要反复玩味或许还好一些。然而,作为“劫后余生”的大众来说,此时看电影的初衷是希望“在一部能【看得懂】的故事里寻找快乐”。

反过来说,一部商业电影如果让大多数只是“图个乐”的观众表示“很看不懂”,那就说明制作方“玩过头了”。诚然,凭借诺兰本人的影响力、民众的“好奇心”——这部看不懂的片儿到底是怎样的看不懂,再加上最近观众观影并没有太多的选择,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会让这部作品的票房成绩十分养眼。
我想,这种“玩法”仅可能出现一次,如果诺兰的下一部作品还是这样过于“玄乎”,导演本人的招牌可能就没以往那么“耀眼夺目”了。

这里也必须衍生出另一种商业思考,即面对大众的“消费品”究竟要面对怎样的客户。我隐约觉得,当我们没能充分认识这个社会前(仅仅活在自己的世界),实际上是很难【理解】一些看上去“有点粗糙”的商业案。

我们分别以三个范畴(电影、手游、影视剧大会员)举例。
2017年末,当时有一部名为《前任3》的国产电影,或许稍微有点观影基础的大众都能一眼看出这部电影的劣势,剧本、台词、画面、演技等各方面都略显一般,但这样一部怎么看都“soso”的作品居然成为了当时一匹票房黑马,最终票房19.41亿。

事出偶然必有因,后来的一些商业数据报告(当年看过,现在找不到源数据了)指出,二线以下城市的消费者对这部电影贡献度最高。潜台词就是,这部电影做到了难得的“接地气”,让很多生活在并不是那么灯红酒绿的男男女女找到了久违的“熟悉感”。
如果你能认同这种“接地气”的需求,就能理解为何有些国产电影总让人觉得“缺点啥”。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我想,那些生活在一线城市的主创们,是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写出关于非一线城市居住者们的生活故事,剧本底子一般,成品自然没法做到“接地气”。

接着是手游,国产游戏中最吸金的是《和平精英》和《王者荣耀》,可能你会以为很多玩家是学生朋友。但根据我的观察,有相当数量的玩家是成年人(年纪在20-35之间),他们身份多种多样,比如中式快餐的服务员(后厨)、美容美发用品店的小老板、家装建材市场的小老板等。
他们有几个共同特征:第一,有一定消费能力;第二,世俗意义上的学历并不高;第三,一天中的零散时间段相对较长(中式快餐在午餐和晚餐之间会有大量休息时间、小老板并不需要主动跑业务,平时只需要看管铺子即可,有专人送货)。

对于他们而言,组团开黑的需求并不大,这些手游消费者只是需要一款游戏来消磨5-10分钟的片段时间,来获取短暂的快乐。
如果有恰好不错的虚拟道具,单次消费十几块到几十块几乎毫无压力。所以,面向大众的手游(不单单是腾讯系,其他手游如此,更不用说当年暴利的页游)有这么高的营收,其中有大量消费都是由全国一线到十八线的小老板、普通劳动者们贡献的。

影视剧大会员,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是芒果、爱奇艺、优酷等,很多付费会员都不是所谓的都市白领(有闲阶级),而是很多小产业主(女性居多,因为男性往往会选择游戏),如果你留心观察小商品批发市场、家装建材市场、菜鸟驿站等地儿的老板娘,她们闲暇之余往往会用电脑、手机看综艺和电视剧,由于每天的工作环境固定且缺少足够的娱乐,开通影视会员将能获得更丰富的娱乐选择,而且,包年的会员费用对她们来说并不贵。

再进一步讲,也许我们会觉得抖音、快手上的视频“很无聊”,但快手和抖音的成功说明这些“很无聊”的作品在另一个维度是“很接地气”,因为供给“迎合”了需求,所以,消费者买账。
在另一个消费领域——某多多,我们都知道这个市场里有相当规模的假货和次品,但对于某些消费者来说,这种供给正是他们需要的。何况,如果货品的确太让人不满意,还可以包邮退货——诚然,这些退货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本期专栏,我一直尝试各种思维发散,一方面是总结最近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启发各位读者,很多事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越是面对大众的消费品,越要考虑其适用性——很多我们不怎么关注的东西,比如瓶装水,因为卖的多+净利润极高,于是就有了“造富神话”。
当然,资本市场的事儿自然有独特的玩法,如果仅凭唾手可得的网络资料,断然是会沦为案板上的肉鸡,任人宰割。假定这个社会真的越发“固化”,即“小布尔乔亚”可能会用到的流行词【内卷】,普通人不甘于现状就越发需要从特性中找共性,然后套入自己擅长的领域,等待一个跟随浪潮随波而上的机会。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下面的4个传送门查看更多哟:
【1】【圣痕故事】收藏夹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medialist/detail/ml337285064
【2】崩坏3圣痕故事全纪录文集: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3】崩坏3圣痕故事(有声故事)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audio/am29265163?type=7
【4】杂文集合: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づ ̄3 ̄)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