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复习课:十六种庸俗的唯我论

政治维度 → 1311 客观“唯心”主义 131 伪唯心主义→ 1312 主观“唯心”主义 → 1313 现实“唯心”主义 → 1314 唯梦主义 爱(创伤)维度 → 1321 现代斯多噶主义 132 本真主义→ 1322 现代犬儒主义 → 1323 现代新柏拉图主义 → 1324 现代智者学派 厌恶维度 → 1331 自我中心主义 133 唯意志主义→ 1332 道德严酷主义 → 1333 排他“集体”主义 → 1334 厌女虚无主义 审美维度 → 1341 伦理行动主义 134:体验主义 → 1342 随笔主义 → 1343 唯美主义 → 1344 密契主义
伪唯心主义、本真主义、唯意志主义、体验主义
这四个立场实际上是讲了四个辩证法 第一个是一个政治的维度 第二个是爱的维度,这个爱是创伤性的 第三个是个厌恶的维度 第四个是一个审美的维度
【主义主义】的四个格,分别是场域论,本体论,认识论,目的论
目的论名义上说是反过来贯穿整个场域(贯穿主义主义的四个格)它是整个体系的目的,但是它首先会表现为这个人所奉行的那套伦理,就是伦理上的目的论
场域论也是贯穿的,这两个维度相互贯穿
场域论和本体论代表实体/本体维度,未主体化的
认识论和目的论代表主体性的维度 总的来说 本体论可以说是有主体性参与结构的,场域论更是有主体性预设了秩序的 但我们可以近似的把它看成二分的,这里并不是赞同一种实体和主体二分,黑格尔主义者不可能认为主客体是二分的,只是场域论和本体论这一侧更体现实体性,另一侧更体现主体性,但是主体是贯穿于实体性的,主体性同时也是被实体所建构的,它们是交互关系,在这里只是说主义主义里面的四个格
这四个格可以一刀两断的看,左侧是实体侧就是外部性的一侧,右侧是主体侧 所以它们具有对应关系: 本体论对应目的论,场域论对应认识论 因为场域论和本体论是一个背景和前景的关系(本体论相对于场域论会凸显为积极的存在的,积极的现身) 认识论和目的论也是如此(认识论的前提和假设被隐藏起来了,就是对世界的现象是怎么认识的,对于感知持怎样的态度和立场。目的论是凸显突出的行动各种各样的准则,就是实践性的)
如何把握这里面16种具体到目的论的生存/实践/伦理姿态?
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个,就是因为本体论和目的论的对应关系(两个都是前景),所以每个体系里面找到第三个就能够把握它的核心要义了(目的论与本体论相同为3)
- 这四种机制,其实就是代表了四种辩证法,这 4 个都是面对一种剩余的中心化策略
- 这个剩余是主体性的剩余,这是一个爱欲的剩余
- 这个爱欲的剩余会被结构成四种东西
- 所有的 1-3 的最大难题就是面对主体性的剩余,为何要面对主体性的剩余?
- 因为它用主体来调和本体论上的那种对抗(本体论为3。3为中心化)
- 它没有把握到一个符号学秩序/场域与在场之间的二分,它把握到的是一个更高级的存在(Being)和一些具体的/更低级的小存在(being),然后要依靠主体性来调和:由我来安排 Being 和 being 各自承担的角色
- 实际上 Being 在主体内部就会变成语言,being在主体内部就会变成各式各样的体验
- 语言和体验这两者之间是被【我】调和的:
- ·我说话的时候我能体验到自己,我体验到了自己所以我在说话
- 这是一种短路,通过主体性来中心化的这种操作,一定会产生一个剩余
- 这个剩余:就是在我当中又不是我的,不能用语言和体验来感受。就是我的内在有个他者,它无法被命名,我会把它驱逐出去
- 这个他者/剩余就是欲望,有一种力量会将主体锁死在一个无聊的东西上不停的转,他想挣脱这个力量,他挣脱不了。
- 欲望的辩证法,会让主体遭遇到一个他者,实际上就是小他者
- 实际上 1-3 就是我们面对小他者四种流俗的策略
- 第一种是否认,不如说是忽视。现实唯心主义忽视统治集团,有一种基本压抑,认识论上面的 1 ,有压抑的作用
- 第二种是对抗,不如说是驱逐,或者叫投射。把这个剩余投射到另外一个自我,就是投射到爱的人身上去
- 第三种是排斥,宣泄,妖魔化,放逐。把爱欲妖魔化,投射到另外一个维度: 可以看成是调和了暴力和爱情的维度,变成一种内在的暴力姿态(爱情是内在性的东西,暴力是外在性东西)他把暴力和爱情调和/中心化,变成厌恶
- 面对这个剩余的时候,持一个排斥的姿态,把它投射到一个无辜的他者,其实是一群人身上的时候,就是排他的集体主义了
- 第四种是放纵,放开,不管了。完全是纯享乐,完全任由我的性化秩序,审美符号体系来宰制我对于这个剩余的欲望,是一种躺平,投降的姿态,它是一种被俘获了的,它是被“把这种剩余给审美化,庸俗化的那个美学/性化符号学系统”俘获了
- 爱情是比唯美主义的性化享乐更高级的。爱是可以颠覆一个人对于美的定义的,比如一个人会爱上一个脸上有瑕疵的另一个人。但是 1343 是对于性化秩序投降的
131伪唯心主义的第三个:1313 现实“唯心”主义
- 本体论和目的论短路的,所以可以说他把他的本体论也实现为它的行动理论,所以这个1313叫做现实的/行动的唯心主义
- 它的主题是暴力
- 这是一种否认的辩证法,把剩余给否认掉
- 这个剩余不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整个共同体都是一个意志(认识论为1),这个意志是化身在男性共同体的 leader 身上的
- 所以他面对剩余就是通过一种暴力的姿态来否认它
- 认识论上的1 他利用了符号体系的暴力
132本真主义的第三个:1323 现代新柏拉图主义
- 它的主题是爱情
- 这是一种对抗的姿态,但它是中心化的,就是对抗的时候中心化到一个自己身上
- 认识论上的2 他利用了他人的主体性
- 爱情的一个永恒命题:到底是我爱他(这里的他不是唯我论编织出来的幻想,而是确确实实的他)还是我爱的是他在我心中的那个幻象。
- 这是一种我他二元对立,就是本真和非本真的辩证法
- 爱情的辨证法就能够使得我内心的爱反而变成虚假的,一定要爱的就是他,而不是我心里的幻象,越切近自我反而越假,越是他的越是真的
- 爱情某种意义上是可以克服唯我论的,但是这个机制是闭合的
- 1323 的中心化难以长时间维持,他是唯我论,但是不停的在“我要把唯我论口子撕开”,让一个他者的主体性进来,这个口子是很难维持的,所以他不停的要往上面或者往下面去牵引,爱情失败变犬儒主义,就是嘲讽,世上哪有真爱。或者说不敢去爱情,那就变成一种现代智者学派,变成沾沾自喜,小聪明
- 这两个位置都是很容易把爱情给消解掉的。
- 1324 就是智者,就是民哲,他永远在研究爱情,但是他自己不敢爱,他害怕创伤性,他怕打破唯我论的这个宇宙。虽然他已经知道这个唯我论的宇宙内在有对抗了,但是他偏不敢把这个对抗投射到他人和自我的主体性的对抗上面去。
- 大部分民哲的一个最核心问题:民哲不会思考他心问题,如果民哲懂得开始去思考他性问题,他就不是民哲了。
- 认识论为2就是一道口子就是为他心问题准备的,撕开了就把 1-3 唯我论颠覆掉。但是他在认识论上,他不会把这个 2 看成是他心问题,他会把这个 2 看成是抢占话语权,是权力斗争。变成在这个人类哲学史上,思想史上占位子,我要比别人强,我要获得真理,我要做代言人。其他人都是蠢货,或者就是根本没有背后的真相。你们这些蠢人,都误以为有背后真相,真正的真相就是谁胆大,谁聪明,谁狂妄,谁牛,谁唱戏嗓门亮就是那个…
133唯意志主义的第三个:1333 排他“集体”主义
- 所谓的集体主义,是一种伪集体主义,它实际上是一种仇恨,妖魔化,厌恶
- 实际上是排斥一个小他者,但他一定要借助群体化,这种排斥,一定要多人 → 排斥 → 一人/单一群体。
- 所以这种排斥的这个姿态,1333,它实际上就利用了群体化的中心化的一个机制,在认识论上,其实本真和非本真的对立就是一个群体/集体和个人的对立:把一个共同排斥 【一人/单一群体】 的群体形同于一人。
- 否认的姿态是万众一心,无条件认为作为一个集体,大家的意识就应该都是共同的。
- 但排斥主义,它的万众一心是有条件的。就是需要共同去排斥某个被妖魔化的外在的一个对象。
- 1333 排斥主义更中心化/更聪明一点,1313 更死板/更粗鲁一点
134体验主义的第三个:1343 唯美主义
- 是一种审美,但实际上是一种享乐
- 妥协到一个性化的符号系统,就是拒绝反思,不仅仅是拒绝反思本体论,它是拒绝反思现有秩序,它对于秩序本身,对于价值体系它拒绝反思。
- 所以它直接就是不思考,什么漂亮我喜欢什么,什么让我兴奋我就喜欢什么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不同的符号学体系。
第一个符号体系的暴力,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暴力/符号学体系?他的“他”是这个【祂】
第二个符号体系中对抗的这个他人的主体性,他是用的这个【你】,实际上他是第二人称的是,有超越性的
第三个符号体系,多人排斥一人的符号体系,他是用的这个【它】,因为他把他妖魔化了,去人化。
第四个符号体系妥协的性化符号体系,他用的是【他/她】两者的对立
- 这个唯我论的【我】作为 1-3 的前提,他要实现其他的几种人称,必须通过这些中心化的过程来实现
- 1313 实现了大他者的人称,符号学的暴力:这种天然的就是万众一心就是要有一个大他者来保证
- 1323 爱情使得第二人称的你的出现,和我形成一个极度对抗关系
- 1333 所有人排斥一个人,群体性的排斥一个去人化的妖魔化的小他者,从而奠定起我们
- 主体性他获得群体性走了这么一个通路(祂-你-我们),排斥一个小他者获得共同体的我们,然后在共同体我们当中形成了一个【祂】
- 唯美主义的性化符号体系,因为都是在这个符号体系下角色扮演,所以他都是把自我的身体工具化/对象化
- 身体要么是大他者享乐的工具,要么就是被大他者所享乐的对象,身体是一个性爱器械
- 所以男性和女性在性化符号秩序中是第三人称化的
从人称学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看到前反思的庸俗唯我论者如何把握其他人称
但是会发现它里面缺了一个【你们】,有一个路径可以拿到你们,就是从 1333 和 1343 可以拿到。但是这个意味是不一样的。
【你们】是一种多偶制,爱情当中会剩余,同时爱多个人,同时希望多个人成为你的伴侣,就是一种多偶制幻想,这是进一步发展的会有一种我们
- 在 1333 中把它者当成敌人也会产生【你们】,仇敌的群体化,把所排斥出去的那一个群体,本来可能班级大家霸凌一个小朋友,后来变成一个共同体,霸凌一群人,一撮人,有共同特征的人。仇敌本身也可以群体化,这个时候对这些仇敌说那种很侮辱性的话的时候,也会动用到你们。
- 在 1343 中的【你们】就是在性化秩序里面,他所无条件/无差别消费和享用它的那个猎艳的对象,在这里也是成为你们。
所以我们在这里也能看到一些不同的人称化的一个通路。最原初的还是首先他把我这个我是看成一个基准点,这是免费的。然后他首先产生了大写的他,小写的他,还有这个你。
我觉得 1-3 的人就是要——你必须去爱
因为我们看到除了这个【你】之外,全是第三人称的,全是这种非常淡漠,非常粗暴的、非常残酷的第三人称。
所以你必须去 love,然后通过 love,堪破一个他/她心问题,你必须去思考:就是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 你爱的到底是他/她还是自己心中的幻象,必须去思考这个问题。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个体系里面,其实在每一个维度的四个里面,都可以找到政治、爱、厌恶和审美 4 个维度。
1311 客观唯心主义,它实际上代表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道学先生,它是具有一种厌恶的维度,代表人物:朱熹
1312 主观唯心主义,非常聪明的想做圣人的,所以它是代表了某种审美的维度,自恋的维度,代表人物:王阳明
1314 唯梦主义,我认为它是代表了一种爱的维度,就是苏轼那种人
1313 现实唯心主义,在现实中也有这种人,枭雄,军阀…
1321 现代斯多亚主义,能看到一种审美的维度
1322 现代犬儒主义,能看到一种厌恶的维度
1324 现代智者学派 ,它是一种政治的维度,那种否认有真理存在…否认的维度
1331 自我中心主义 ,它是一种审美的自恋的维度
1332 道德严酷主义,它是一种政治的维度
1334 厌女虚无主义,是一种爱的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