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古代官制的几个特点——从实到虚

2019-03-09 07:53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在有皇帝的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权力角逐就在君主和臣子之间。

在秦代以后的古代社会,很多人总结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斗争。这样说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里的相权不仅仅指的是丞相这个职位(或相当职位)和皇权之间的斗争,而是扩展为整个官僚集团和皇权之间的斗争。

皇帝要专制,但是皇帝不可能事事躬亲,他是这个国家的董事长,他必须要一个总经理,即使他要自己当这个总经理,也要其他的各个部门经理来协助自己掌权,更何况还有各个分公司,都需要专门的官员,授权去管理。但是一旦授权后,久而久之,皇权就会有丧失的危险。所以皇帝们通常会对组织架构的制度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得权力整体还是处在自己的掌握当中。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实职官虚化。

首先就谈谈丞相这个官职。

秦代正式将丞相作为百官的头。李斯和赵高都做过丞相,而且这个时候的丞相还很有权势,否则李斯和赵高不会联手搞掉了扶苏;而赵高也不会指鹿为马。到了汉初,萧何也是总览全局的,实权在手。后来直到武帝时期,汉代的丞相都是挺有权势的。到了武帝,武帝很有始皇帝的风范,要有作为,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这个国家。所以不想受到太多的掣肘,因为他扩大了自己的侍从——郎官,让他们协助自己做决策,无形中提升了自己的私人秘书——尚书的地位,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丞相逐渐成为执行人。汉武帝死前指定霍光托孤,霍光就充任了皇帝的办公室主任——领(录)尚书事,这样就架空了丞相。此后终汉一代,丞相倒是还存在,但是实际的掌权者是大将军领尚书事。东汉,改丞相为司徒,但是权力还是在尚书那里,司徒不过是顾问而已。三国时代,曹操和诸葛武侯都是有丞相,而且都是有实权的。不过,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历史已经不会回转了。权力的中心已经转到了尚书那里,丞相即使是执行的权力也被削弱了。况且就是诸葛孔明,都要以丞相而录尚书事,这充分说明丞相已经虚化了。此后,魏晋南北朝,隋唐,都没有丞相这个官职了(或有特设,但非制度化的)。宋代曾经又恢复了丞相的官职,但是宋代的官制官职称谓几经变化。同时宋代即使是丞相也不在那么风光,莫说军权,都是财权也不在手。元代倒是丞相有之,但是不再是一人了,丞相有左右两人,还有副丞相的平章政事,这样就分化了相权。明代,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自己相当于是兼任了丞相。

太尉也是秦代所设置的最高等的官职,总管军事事务。但是秦代就是没有人当这个太尉。汉代初期倒是有人做这个太尉,而且周勃还有再造刘氏朝廷的功劳,但是此后太尉基本上就无人问津了。再后来,从汉末直到清代,太尉都是礼仪性的角色,或者是权臣的角色。可以说,从秦代开始,太尉就一直是虚化的,存在感是很弱的。

不光是丞相太尉这样的最高级别的官职被虚化了,其他的官职也有这样的历程。例如,曾经风光并取代丞相的尚书令。前面说到,汉代尚书逐渐取代丞相的职权,做决策,然后分部门执行。后来设置了尚书令,作为尚书的总管。这样尚书令就相当于是丞相了。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中书省、门下省,他们多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官,他们逐渐加大了对皇帝的影响力,而皇帝也逐渐把中书省、门下省作为决策机关,这样尚书以及尚书令就逐渐变成了执行者。到了唐代,尚书省更是被明确定义为政务的执行机关,而尚书令更是因为所谓的李世民曾经当过而不再设置了,这个官职给废除了。此后,直到清代,只有尚书,而没有尚书令了。尚书令的最后一点存在感都被抹掉了。

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相当于以皇帝的身份兼职了丞相。不过毕竟是一个人精力有限,所以他招来几个人做自己的帮手,称之为大学士。而后的朱家子孙,沿袭了自己祖宗的法子,但是大学士权力越来越大,他们形成内阁,为首的更是被称为首相。在某种意义上,丞相又是出现了。清代一切基本上都延续了明代的制度。但是清代的大学士虽然品位很高,一品。但是清初满洲人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才是政务的实际决策机构。后来康熙废除了这个议政王的制度,但是权力也没有回到内阁大学士手里,而是新设了南书房,到了雍正时期,更是制度上建立了军机处,此后直到清末,军机处才是政务的中枢。大学士不过成为一种资历和受宠幸的象征。

说了从实到虚,同时也有从虚到实的。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不过是监督地方官员。而后到了汉末,州的刺史就统管境内的军民,又是搞建设,又是带兵打仗的,权力大大的。而有权势的刺史更是被成为州牧,风光无限的。此后知道唐代,刺史都是州这一级别地方区划的地方官。宋代刺史的官衔是有的,但是职权又被剥夺了,真正管事的是知州。宋以后,刺史的官职更是消失了。虽然如此,不过刺史曾经有很大的实权也是事实。

另外,枢密使也有这样的历程。原本枢密使不过是上传下达的一个官职,但是因为宦官专权,逐渐能够左右朝政。到了五代时期,其被制度话,成为政务实际的中心。这样枢密使就拥有了很大的实权了。宋代后枢密使的执掌有了很大的变化,此后枢密使的情况就暂且不论了。

总体来说,当某个官职具有了很大的政务决策权的时候,皇帝会考虑首先将其职权分为几个部分,然后赋予自己亲近的职官去掌握这几个部分,从而将那个曾经的实权官职架空。这样,一部分的官职被虚化了,而另外的一部分官职则实化了。但是历史的脚步不会这样停留,那些被赋予期待具有威胁性的官职的新官职,也会逐渐权力膨胀而威胁到皇权,这样历史不得不又重演一次了。


中国古代官制的几个特点——从实到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