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883人文社科基础押题/解析
中国传媒大学
883人文社科基础押题/解析
关于押题
都是学过的知识点,人人都会押题,人人也都可以宣传押的准,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老师的目的在于教会你学习方法,给你在庞杂的体系中整理思路,挑出重点,讲解重难点,用笔者所讲述的坐标轴方式,横纵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老师应该秉承着对大家负责的态度,做到节约大家复习时间。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0分)
选择题的我们一直强调的是放在最后做,不要在上面纠结过多的时间,得不偿失。
二、名词解释(25分)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文学)
首先是定位,从纵向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应该定位在1942年(记不清时间的同学也应该定位在40年代),属于现代文学这个大章里面的:新的方向——解放区文学。定位之后就可以谈谈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
接着我们可以从横向看,谈谈这个知识点我们学到过的内容,他们的创作宗旨和时代主题,以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的主要内容,每一个点不要写多,也不要只写一个点。
最后我们可以谈谈影响,任何一个人物,作品,事件都可以谈影响。
切记,不管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题,都不用死记硬背,不用把书上的知识点原模原样的默写下来,而应该分点去记,每一个点记关键词,最后自己组织成句子,这样学习的效率会高很多。
同时名词解释我们一直强调要分点写,分点不是套路模版,因为点是你选择的,分点会让你的答卷看起来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何为分点作答:
2、印第安古文明(文明史)
这道题很多同学都说记得不熟悉或者不知道,中传每年肯定都有一道偏门的题目,属于反押题,这个时候大家可以先把它放下,留在最后做即可,不要浪费时间去纠结。
放参考答案没有意义,这道题不会再考,主要是想通过这套卷子给大家讲解做题和学习思路。
3、人类中心主义(哲学)
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专业术语,如果同学们有认真学过哲学这门课,就知道,这本书反复提到的西方哲学体系中——人类中心主义这个观点。
可以先说说它的定义,是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界处于被支配和统治的地位,接着谈谈这一学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纵向方式),它的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是什么,以及他对社会和人类带来的影响。
同时,上课反复提到的,横向的方式——要有中西对比的思维,我们应该有“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走向“后主客关系的天人合一”。
4、本体论(哲学)
可以先解释一下本体论的意思: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然后去概述,可以从从中西方各自的角度,谈谈本体论的发展和流变,哪些代表人去探究了世界的本体,代表理论是什么。
这道题考的非常宏观,是对整个哲学体系的总结与概括。切记,没有固定答案,不要死记硬背背模版,如果平常善于用框架图,这道题非常容易。
5、媒介全球化(媒介)
参考书目第五部分第十章的内容便是媒介全球化,这个题并不难,只要把媒介全球化的特点及现状简略写出来即可。
思路:媒介全球化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全球化表现在媒介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跨越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全球化表现在全球的媒介内容能够跨越文化的界限。(后面再举例)
然而,媒介所有权与信息接收因为经济实力的原因,仍然无法实现全球化。
最后再写上,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也仍远远未实现即可。
三.简答题(45分)
1、请你谈谈李白,杜甫的诗歌风格。(文学)
简答题我们一般主张三段式的格式,这道题非常容易,所有的同学都会答李白飘逸浪漫,杜甫沉郁顿挫,但是,这样答的话就太高中化了,你应该答的更有深度一些。
首先,通过坐标轴的方式,定位时代,我们在哪里学过他,你应该看看李白和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区别,结合我们上课讲到的李泽厚《美的历程》中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艺术源于生活,任何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脱离不了社会生活的影子,所谓“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
接着,你可以谈谈李白和杜甫各自的创作作品,风格差异。(大部分同学只会答这个)
最后,依然通过坐标轴的方法,谈谈李白和杜甫的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答题需要答深!!
这种对比性的考察方法是非常基础的题目,也是我们上课一直强调的,不可能只是简单的考你单个知识点,可能会综合性的考察,我们上课说了太多这样的题目!
再次切记:不要背模版,要有自己的观点/思路/理解。同时要例证结合,不要干巴巴的说教!
2、谈谈《牡丹亭》中“至情”理念(文学)
首先,同样通过,通过坐标轴的方式,定位时代,我们在哪里学过这个知识点,非常的容易,定位在明朝,我们讲过明朝的时代背景,李贽的“童心说”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汤显祖的《牡丹亭》为什么也会在这一时期出现,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接着,同样结合作品具体展开分析(同样也是这个地方大家都会答),可以结合人物塑造,剧情展开,思想主题等具体展开分析。
最后,和上面题意义,依然通过坐标轴的方法,谈谈这部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给我们今人的启示。
3、哲学上关于两种在世结构的含义,区别和联系。(哲学)
异常的基础,不外乎我们贯穿哲学课所讲的“主客二分”(主体——客体)和“人与世界”两种,分别代表着中西方各自的哲学观念,按照题目中说的“含义/区别/联系三个点去答就行,这答题要是不会答,这门课白学了!
四.论述题
这里非常感谢我们的壹秋的小伙伴,每次不管是写简答题还是论述题,很多时候都能够学以致用,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很多观点都给笔者启发,这里选取了几个比较好的观点。
1、从现代改革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是失败的,从文明史的角度,他却有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度的价值,从文明史的角度,谈谈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文明史)
审题:文明史的角度,所以全文一定要不断扣题,从文明史的角度出发,谈谈洋务运动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度的价值,不能写偏。
开头可以回忆下洋务运动国内外的时代背景/口号等,进行概述。
接着选取几个同学的分点:
思路一
(1)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这个地方简要说明一下,文明史观基本观点——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文化多元化
(2)中体西用,统治阶级开始学习西方技术,封建地主阶级思想开始转变,为后面的社会变革垫底基础,这里我稍微点了一下后面的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3)自强求富,创办近代企业,民族资产阶级迎来发展高潮。
思路二
首先说了说洋务运动不能只看结果,也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过程中的建设成果带来的正面影响。
(1)总理衙门,洋务运动的中枢机构,虽然有被动性,但开启了近代外交的专属部门,在涉外事务上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权。现代化外交的雏形。
(2)洋务派兴建的各种封建官僚资本注入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虽然后来的实践证明资本主义行不通,但在当时是对世界先进国家的一种模仿与追赶,体现了中国想要自救的心态。
一是自救性质的民族企业,体现了中国的一种决心。二也是对资本主义的探索,为后续资本主义建国奠定了一定基础。三也为近代工业化进程设立了模型。四还为资本主义企业结构奠定了基础。
(3)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一是近代教育结构的奠基,北大前身,开现代化教育先河。
二是先进人才的培养计划,赴美留学生,铁路之父詹天佑啊什么的,就是改变中国要从改变新一代开始。
思路三
(1)自上而下的“自强” “求福”之路
正反角度说了一下洋务运动的成果和影响
(2)中国“中体西用”和日本“和魂洋才”下的变革
大概写了一下两国被西方打开国门的发展,对比日本军国主义,夸了一下马克思主义和新中国。
(3)当代发展之路的思考(大致是这个意思,小标题可另拟)
铺垫了一些中国三大发明对西欧的影响,点出文明间的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然后对于中国接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应该合作共赢,求同存异之类的。
2、论述题:媒介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解析:媒介技术内容位于参考书目第四部分的第九章,但是这道题没有那么轻易地能在书中找到直接用于答题的论点。但是众所周知,问到二者的关系,审题后,基本均是互相促进,这道题也不例外。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新生产力同时促进媒介技术的发展。
思路:
(1)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变革
下面一段论述+举例,这个就不需要详细解释了,从文字到如今的视频,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以及促使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从以往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现在的通宵达旦,还有扩宽了接受知识的主体群体,视频化的方式能够使更多人接受文化信息等。
(2)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新生产力促进媒介技术的发展
这个点书上没有写,可以根据平时大家积累的知识进行写作。社会革命将世界从奴隶社会演变至当下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世界,每一次社会变革,生产力的发展都使得经济繁荣发展,促进了人才进步,技术向前。(这个点可以联系一下历史来写)
(3)社会变革还会遭到其他社会因素和力量的桎梏,媒介技术也可能会有制约其正向发展的倾向
这个点可以当成结尾的升华,即运用拉塞尔·纽曼的理论说明社会变革并不是仅有技术便可决定的,需要辩证地理性地分析多种因素下的共同作用。以及补充说明媒介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情况的出现。